林克明,刘道凡,李 含,胡阳琳,刘卜豪
(1.郑州大学体育系 ,河南 郑州 450001;2.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各高校要加强对体育课程的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中,以保证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3年后,2010年学生体质监测调研结果公布,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依旧呈下滑趋势,耐力、爆发力等指标进一步下降。时至今日,2013年,遏制学生体质下降,坚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长效机制,建立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化、常态化的机制已成为高等院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因此,本文针对高校该如何落实“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进行探讨、分析,提出相对应的实施措施,以期为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理论借鉴。
河南省高校大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现状与对策。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学校图书馆等相关资源,收集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为该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以发放问卷形式对河南省内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和洛阳理工学院6所高校的1 10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 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8份,回收率达97%。为保证问卷调查的信度,2周后对其中80位大学生进行重复测验,以验证其问卷信度,得到r=0.986,P<0.01,可靠性较高。问卷调查的内容效度为8.45,效度较高。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运用Spss 15.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以自发结伴活动为主,占总人数的 47%,说明他们具有很强的群体活动意识,把体育活动作为沟通感情、增进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桥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由于体育的特有性质而产生的不良结果,如很多体育项目需要协作或竞争,需要学生组成团队或作为对手。另外,分别有 21%、14%以及10%的学生选择班级、学校组织,学校社团组织等方式,说明部分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自主性欠缺,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
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频率较高的学生仅占7%,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左右的人数占34%,而每周只进行1 ~ 2次体育活动的学生达32%。从统计结果看,男女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差别不大。从投入时间方面分析,有近42%的学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投入时间为30min以下,仅有26%的学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1小时左右,而活动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仅占18%,与每天活动1小时的目标相差甚远。
调查结果显示,男同学比较喜欢能够表现男性的力量,展现勇敢、坚强等特点的竞争性和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球类项目;而女同学则更倾向于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身姿的项目,如瑜伽、健美操等项目。
据统计,大部分学生选择在学校(91.88%)、校内免费体育场馆(59.31%)和宿舍(28.75%)进行锻炼。校内(16.73%)主要包括健身器械类、瑜伽、肚皮舞、跆拳道等收费项目;由于校内体育场地设施及场馆不足,也有一少部分学生会选择在校外进行体育锻炼。
2.5.1 学生自身因素 据统计,“缺乏健康意识”被列在制约因素的第1位,占81.66%,说明目前大学生缺乏对体育健康知识的认识,对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浅薄。再者,当今社会有很多东西都比体育锻炼更能诱惑大学生,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一旦有闲暇时间就去上网、玩游戏,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或者是捧着手机玩,连走路、乘车都魂不守舍,久而久之不但荒废学业还造成身体受损。其次,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组织”,说明当前普通高校体育师资力量仍不足,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缺乏锻炼动机”排在第3位,因为学生缺乏体育健康意识,健身观念不强,导致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容易出现目的不明确,缺乏锻炼动机等情况,从而使学生减少了进行锻炼的欲望。“缺乏兴趣”的学生占44.28%,排在第4位,这是由于在中学时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实际是对学生基础教育阶段进行补课,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导致很多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多、重视度不够,以至于无法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结果极大地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认为缺乏场地器材的占26.45%,排在第5位,说明目前高校体育器材、场地仍然十分紧张。
2.5.2 学校因素 (1)高校没有设置专一负责“每天锻炼1小时”的领导。如今大部分高校仅仅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并且基本都是1周仅1次体育课,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都没有再开设体育课,这根本无法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高校没有专一负责“每天锻炼1小时”的领导,就是在这一块出现空缺,也就不能引起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不能做到像体育课一样领导层层把关,而仅靠几个体育教师呼唤、争取是无济于事的。因此,设置专一负责的领导很关键。
(2)高校“每天锻炼1小时”没有设立专项的督导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坚持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必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作为。很多高校没有设立专项的督导制度,导致在实施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运动时,采用时间平均制和随机抽取时间进行锻炼,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科学。其次,高校教育的自主性较强,也是有别于中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即高校无法设置规定的“两操”和大课间活动时间,由于学生在中学时期,长期受“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自觉产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高校需要设立专项的督导制度来规定和敦促学生进行自觉的体育锻炼。
(3)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严重匮乏。近几年,高校不断地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但是高校体育设施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膨胀所带来的的体育锻炼的需求,现有的办学环境与条件的紧张,使学生人均使用的场地和体育器材严重缺乏,促使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空间不断减缩。
在我国当前社会环境影响下,虽然体育事业高速发展,可是我国仍然是体育大国,却并非体育强国,原因就是群众体育基础差,特别是学校体育发展相对滞后。学校体育工作、体育事业的发展要进入现代化,这是从高校事业发展方面来讲,社会应该对学校体育工作高度重视,坚持体育面向所有学生。
关于这项工作,关键在于加强统一领导,层层建立责任制,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高度重视,明确责任。高校要设置专一负责“每天锻炼1小时”的领导,要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把学生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
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意义和对体育健康知识的认识。
高校有丰富多彩的社团和各院系组成的学生会,将学生的各种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社团和学生会又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学生活动中的号召力非比寻常。因此,在“每天锻炼1小时”活动中,可以把各个社团组织起来,联合学生会对体育锻炼进行宣传,传播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使其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同时,组成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社团,如轮滑社团、网球协会、羽毛球协会等,使有相同爱好和兴趣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通过这些不同体育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和竞赛,把“每天锻炼1小时”开展到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中。
大学时期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打好身体底子的最佳时期。激发、引导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做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展示体育锻炼的魅力和用处,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树立体育锻炼的信心。
关于制度这方面,各高校可以参照清华大学对体育实施的“强迫教育”,即每全校每一个学生必须穿短衣裤到操场进行体育锻炼,不管严寒酷署,毫不例外。“强迫运动”的实施,使清华大学全校学生都受到了严格而全面的体育教育。因此,很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杰出人才,至今仍保持着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
高校在做好体育测试的基础上,把“每天锻炼1小时”纳入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采用评分、评优、评先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达标成绩等考核分计入到学生的体育成绩,并参与到学生的综合评定中,成为评优争先、三好学生及奖学金的重要依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每天锻炼1小时”的有效实施需要有充足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场馆、器材设施的保障。为保证学生在每天锻炼中有充足的场所和体育器材,高校应科学规划学校场地、器材的使用,加大体育场馆开放力度,提高场馆利用率,最终做到公平、均衡、有序,为学生进行每天体育锻炼提供便利条件。
[ 1 ]刘海元.“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沿革和落实思考[ J ].体育学刊,2010,17(4).
[ 2 ]李泉.大学生体育“不及格”要迎头赶上[ J ].成才之路,2011(26).
[ 3 ]黄睿.高校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理论认识与思考[ J ].湖北体育科技,20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