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中 马多玲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中国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今正处在备受西方体育思想冲击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武术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化竞争力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内敛而儒雅的和文化,强调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整体观。经过几千年来的无断代传承,中国先进的文化思想早已融入到武术之中,形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道德观念:武德。散打作为单独的武术比赛项目,开展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跟国外格斗项目的传播效果相比起来并不占太大的优势。但是,散打运动对于中国武术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发现这项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并将其推向一定的高度,是散打运动扩大受众广度的一条必经之路。早在2006年,邱丕相教授就说道:“武术内容形式的多样性,正在被单一的西方体育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新武术所掩埋和替代。”这一现象同样发生在今天的散打赛场上。
体育性是现代竞技体育的首要属性,也是武术散打的首要属性,但并不代表“体育性”就是该项目的唯一属性。目前中国散打发展逐渐呈现出“商业化、竞技化、娱乐化”的态势,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在当下社会已经呈现出弊端。纵观历史,从马良的新武术改革到之后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武术的竞技化走向越发偏离。散打运动在一味的追求奥运精神下强化了体育的属性,但在无形之中散打运动弱化了其本该有的民族特色。散打试点之初是为了克服中华武术“能打不能练的”尴尬境、凸显中华武术的技击本质而设立的武术竞技运动项目。现如今在西方竞技体育的运作模式下,该运动逐渐失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息,在追求商业化的道路上面也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迷失了自我。陈振勇教授运用统计学中的正态分布曲线来诠释了当下武术发展的三个态势:和谐发展(武术的技击性与养生调节功能是武术的基本功能,这些是不会因为西方体育思想的冲击而改变的);负向偏离(武术文化性与西方体育思想的冲击与碰撞,二者是相对立的,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客观事实);正向偏离(武术为了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而过分的抛弃自己的文化个性)。笔者认为,如今的散打运动已然趋向于“正向偏离”态势。虽然自1979年以来散打的运作方式是按照西方竞技体育模式来展开的,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散打民族传统的本质。散打运动凸显的是应该是“武术”的技击性。
郭玉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特色’问题,这种‘特色’既源于文化传承,亦可来自外来文化的融入。”体育化的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之中的一种运动形式,这同样说明了武术的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是其基本属性,是要平等对待、公平发展的。但如今看来,武术散打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所呈现出来的弊病越发明显,该运动的发展由于过分的追求体育性而忽视了其“特色”——民族性与传统性——的继承。各种散打商业赛事在追求经济效益与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无形的夸大了散打中血腥暴力的一面,这样的发展模式会使散打运动越发偏离“武术技击”的发展轨道而迈入“西方格斗”的发展轨道。另外,郭玉成教授在概括武术文化基本特征时,将其归结为共同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融合性。现如今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散打赛场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十分薄弱,我们可以看到散打运动承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却没有发扬传统武术文化的共同性;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在一味追赶西方的同时造成了民族性的流失,过多地融合了西方体育思想而忽视了中华武术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分为以下三层:武技、武德、武道。也许当下的竞技武术散打并不需要像传统武术那样如此注重其文化内涵的培养,并不需要通过练习散打来达到在精神方面的至高追求。但是也不能因此而逐渐弱化武术散打的人文精神。否则,随着武术散打的发展方向越发的“现代化”,其文化发展空间就会越狭小,这注定会使散打在西方格斗运动的大潮之中被淹没。
散打比赛中的激烈竞争氛围与比赛刺激程度冲破了传统文化对个人意志的束缚,使人的个性得到张扬,显示当代体育化武术崭新的一面。纵观散打发展历史,从其技术动作的不断完善到散打规则的不断完善,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呈现出越发成熟的竞赛机制与高质量的观赏性。目前,散打运动与国外格斗项目的技术差异主要体现在侧踹腿、快摔、下擂等动作上。在2011年,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制订了新的散打比赛规则,笔者认为其中有些内容的变动是不合理的。新规则较之以前变动主要有有以下三点,大幅度地变更了散打比赛的形式,做以下简要介绍:(1)消极进攻的时间由以前的8秒减少为5秒;(2)取消了平局;(3)取消了先后倒地的判罚。毫无疑问,这三大主要变动影响了整个散打比赛运用技术动作的格局,令散打比赛“焕然一新”:加快乐比赛节奏、鼓励运动员主动进攻、增加乐比赛的对抗激烈程度并提高了比赛公平性。但是,此次的规则之中有些变动并不利于散打运动的发展以及该项目传统特点的体现。例如,先后倒地的取消使得散打比赛中的摔法技术具有抑制作用,武术散打快摔技术目前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不利于散打技术特色的形成。
虽然散打比赛精彩而激烈,其运动装备都是为了最大化减少运动阻力而设计的。但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子项目,如何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民族特点与传统风格也是必须要考虑进去的。例如,现如今散打拳套等运动器材与西方拳击手套的差别并不大,护具、裁判服装上也并不能体现该项目的民族特点,相比较而言,武术散打可以借鉴武术套路比赛的着装风格,在运动装备标准化的基础上更好地突显其民族特点。
武术散打的文化内涵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支撑技术体系按照一定轨迹发展的、以技术和理论折射出来的伦理、道德与精神。武术散打外在的技术行为和内在的思想观念完美结合决定了散打文化内涵的“立体感”,所以,散打是中华武术内在思想与外在表现的完美融合,是中国文化之下的武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古以来农耕文明孕育出来的文化形态,在结合了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后发展而来的,其发展特点是长期性与封闭性。然而,当下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文化冲突加剧,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流失速度加快,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了武术散打。郭玉成教授认为,“中国武术应有一种文化自觉。竞技武术可以作为当代体育发展的时尚标识,但决不是武术发展的全部。”可见,坚持武术散打的文化性研究是决定散打未来正确走向的基础。
武术散打中的文化内涵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主要包括了我国古典哲学和兵法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蕴含了以人为善、尊师重道、仁爱谦和、重偌守信、坚毅恒勤、侠义勇敢、重节爱国等传统观念与思想道德。作为中华武术技击性的现代化产物,“远踢近打贴身摔”正体现了散打技术的全面特征。但仅凭此并不足以将散打与世界其他的格斗项目区分开来。散打运动的文化性体现程度与传播程度是散打运动立足于世界格斗运动之林的根本,否则,散打只能被看作“拳击、跆拳道与中国式摔跤的整合”。
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写到:“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可见,自古以来中国武术文化并不仅仅强调的是其技击性,对人格的塑造同样重要。武术散打来源于中国武术之中,虽然其发展是以西方竞技体育为大背景的,但毋庸置疑的是,散打的发展立足于中华传统思想之中,否则,注定会导致散打运动的发展之路出现偏差。
武术散打是我国目前为止开展最为火热的一项竞技武术项目,属于民族传统体育众多项目的一种,这说明,其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是散打运动的根本项目属性。但是,单单将体育化的散打运动拿出来与世界其他格斗项目对比并不占优势,甚至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毫无疑问,过度体育化的武术散打在世界体育之林的话语权正逐渐弱化。每项民族体育项目最终的发展方式往往还是要归结到自己民族的特点上去。比如说,日本的柔道运动起初是以日本古代柔术为原型而开展起来的,现如今已然入奥了。纵观柔道的发展历史,该项目的如今的成绩离不开嘉纳治五郎的努力,从一个多世纪前讲道馆柔道的创立到现在,如果开始只是柔道技术的不断改良,而没有重视柔道礼仪文化的规范以及日本武道的完美体现,柔道恐怕根本无法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可见,带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想要在当下站稳脚跟,就必须要经受得住东西方体育思想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要想扩大自己的话语权,就必须要强化自己的民族文化尊严。正如柔道着重体现日本的“武道”精神一样,中国散打也要吸取其他东方运动项目的成功开展经验,突出自己的文化特点。每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都是自己文化的发展。要想在世界其他格斗项目之中展现“中华武术”运动风格,就要树立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运动文化风气。
简单来说,追求击打效果、磨练意识品质等特点并不能将散打与世界其他格斗项目区分开来。抛开其体育性,散打运动的民族性与传统性是将散打独立于野蛮格斗之外的基本性质。散打运动是以突出武术技击特性为目的而开展的,最终的归宿不仅仅是技击内涵,还是中华武术文化内涵与技击内涵的统一。在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随着散打运动职业化与商业化的不断发展,对竞技成绩和利益的追求绝不是散打运动的唯一目标,传统武术中武术和武道的人文精神教育和培养应贯穿于散打运动的全过程。武术散打的生存土壤是中华武术,而中华武术传承过程中是以中华文化为载体的。所以,蕴含在武术散打中的文化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重视散打民族性与传统性的发展是散打运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以此为目标可以帮助散打确定清晰的发展方向,从而防止该运动的异向发展。
自古以来,中华武术是以技击特性为生存土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生存空间、以长时期农耕经济与闭关锁国为生存背景,长期发展而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式。武术的技击目的是立足于中华文化内涵之中的,是强调“止戈为武”、以暴力匡扶正义的文化精神。随着我国“举国体制”的开展,竞技项目在我国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但是,以东方思想为体育精神开展起来的运动(如武术、跆拳道、柔道等)要想得到世界上的认可就必须要明白自己文化自尊的重要性。
武术散打作为诸多竞技项目的一种,因为其开展时间较短,想要在世界上长期生存下来并不容易。作为中华武术的一部分,散打的文化内涵是该运动项目的精神支柱、是保留其项目特色的根本、更是将其作为武术散打的根本。但是,如今的散打运动越发的“现代化”就越偏离该运动的民族特色,蕴含在散打中的中华文化缺失现象越发严重。如此看来,散打的文化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如何正确认识武术散打的发展侧重点,是提升该项目生命力的根本,正确认识并加强散打的文化内涵建设是刻不容缓的。
[1]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流失:传统武术的痛楚[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1-3.
[2]陈振勇.奥运语境下武术文化的发展与审视[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82.
[3]郭玉成. 散打运动的中国特色 [J]. 搏击·武术科学,2012(10):86.
[4]郭玉成.论武术文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5.
[5]阮 胜.传统武术文化在散打运动中的价值取向[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571-572.
[6]铁斐祎,郭玉成,毛爱华.新规则下我国青少年男子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现状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78-83.
[7]郑 刚.对武术散打文化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37-38.
[8]郭玉成.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5-28.
[9]泉敬史,何英莺.日本文化大讲堂、武道[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