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雷
(昆山市葛江中学 江苏苏州 215300)
新课改背景之下的中学体育课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完全超越了传统的运动成绩的狭隘论断。在以往大多数体育课教学中,学科教师尽管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但最终还是与传统机械的教学模式脱不了干系,尤其在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总分的强大背景之下,许多学校甚至从初一年级开始,就紧扣体育中考的几个项目展开教学,循环往复,学生在圈定的流程里疲惫奔跑,使原本能够充分彰显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体育课也走进了“应试教育”的圈子。然而,新的体育课程目标认为:首先中学体育课首先要培育学生健全的体魄,强身健体;其次要塑造学生高尚的品格,内外兼修,真正锤炼新时期的复合型学生个体;最后要借助于各种体育运动和活动形式,发扬集体协作精神,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集体凝聚力。唯有如此,我们的体育课堂方能显现新课改的端倪,彰显中学体育教学的强大生命力。结合中学体育学科教学实际,围绕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打造优质高效体育课堂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浅析。
爱因斯坦说过:“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凡事只有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立足现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形成促进自身奋勇前行的强大内驱力。新课改要求体育课堂不能仅仅滞留于学生身体和机体的动作运动,更应做到脑手并用,赋予学生意识指导下的合理行为和动作。为此,在平时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努力以学生的思维意识为切入口,学生一旦有了发自内心的内驱力,便会主动地参与体育课学习,进而主动去感知、感悟,自觉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和运动技能。例如在进行跳绳练习时,要达到单位时间里个数最多,并非在于学生跳绳过程之中的用力情况,而是要让学生从多方面思考,综合起跳高度、摆臂频率、手脚协调等因素,只有各方面最优化组合,才能达到最大化的结果。反之,如果硬是刻意模仿,动作要领技巧不到位,即使付出了同样的努力,其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与其他学科一样,中学体育课程也可以更多地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形式,首先让学生去试着跳一跳、跑一跑、掷一掷,然后他们才能发觉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设法去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习惯,尽力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我们的中学体育课堂不枯不竭,散发出魅力的芳香。
和谐灵动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民主的课堂才能更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在初中体育课教学中,学科教师务必力求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注重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创新和质疑,展开合理想象。思维空间和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才可能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才可能是一种多边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两个苹果互相交换还是两个苹果,两种思想互相交流却能激发新的思想。教师通过创设和营造灵动和谐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讨论、争论和辩论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才会迸发出正能量的光芒。为此,体育教师应该在着力培养学生探究兴趣方面下一番苦功,让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借助于兴趣助推教学效果。教师主动用爱心去感染学生,使学生愉悦地进入学习状态,进而使得我们的体育课堂充满和洋溢着呵护的力量。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在教师的权威意识支配下,虽然课堂秩序井然,学生按部就班,但却深深压制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一旦学生没有了主动学习、自主创新的积极意识,自然也就不能及时生成有价值意义的新知。
与一般文化课程的学习一样,若要提高学习效果,必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付诸相当顽强的拼搏意志。在体育课教学中,尤其涉及到中长跑这样的耐力项目,必须有步骤、分阶段地帮助学生训练,慢慢帮助学生树立顽强的意识,克服畏惧和为难心理。例如在进行初三年级男女学生800m和400m训练时,不妨在此项运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赋予学生小组凝聚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与小组竞争的功效,最终尽可能使得各组学生到达成功的终点。又如,在教学新一套广播体操时,固然需要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要领指导,但是教师绝对没有必要一步一步地分解动作去教学生,而是在示范的基础上,赋予每个学生记忆、理解、领会、贯通的机会,并借助于事先分好的学习小组,让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次传帮带,这样往往能够达到巩固提升的优良效果,同时又能增强小组同学的协作意识和凝聚力量,每个成员切身感知小组合作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有益效果,不断增强合作学习与探究的信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近期教学目标,让学生挑一挑即可摘到桃子。反之,如果教师设计的目标距离学生太远,或者很难达成,尽管他们也能刻苦拼搏,发扬顽强意志,终因无果而返,导致学生彻底丧失信心甚至绝望。因而,针对体育课教学内容要选择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不同教学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真正体验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学生一旦有了学习上的参与意识、顽强意志,我们可想而知,再困难的学习内容也是能够被慢慢啃下来的。
新课标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竞争,在合作中生成,在竞争中前进,学习如同任何其他集体活动,紧靠学生的个体力量是狭隘的,为此,在体育课教学中,学科教师要利用好团结协作的有效载体。在教学具体体育类内容时中,可运用多种学生感兴趣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形式,让他们自己出谋划策,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只有学生自身努力获得的成功,他们才会扎根于自己心田,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最终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某个看似困难的技巧内容课时,学科教师尽可能在事先示范一遍的基础之上,将接下来的任务交给各个小组去完成,并根据每组实现的情况分等级量化评分。可以想象,学生一定会三五一群地畅谈着、探究着、欢呼着,最终产生本学习小组的最后定式。如果继续延续传统课堂模式,由教师唱独角戏,不能给学生自主发挥和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势必会大大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提升他们的综合潜能了。在体育课中,教师要设法择取适合不同教育教学对象的方法,方能事半功倍。例如,在初一女生罚球线后练习投篮,由于女生手臂力量差,动作不协调,投中率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下降,如果教师能先缩短距离,并向她们提出投出的球只要碰到篮筐或篮板中的黑色瞄准区域都算达到新的要求,并将班级学生相对均衡地分成几个小组,展开定点投篮竞争。这样,学生经过努力就能完成任务,练习积极性自然提高,在此基础上,辅之以课内外的素质同进,能在更远距离投篮,同时学生可用多种方法进行投篮练习,体验到成功乐趣的同时,更激发了他们的团结协作意识。
当然,体育课堂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即使当学生的课堂争辩演化为无休止的吵闹时,教师也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而应弄清他们吵闹的事由和争论的主题,尽可能地给予以肯定与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看似无不足道的赞许。给予准确恰当的评判,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倾听学生的不同思绪。在体育教学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体困生”、“体惧生”,更应给予他们展示和提升的机会,循序渐进,每天进步一点点,收获他们那份属于自己的成功喜悦,让不同体育爱好、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共同喜欢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师应注重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得知识信息,特别是那些容易被大部分学生接受和喜爱的焦点热点,将其恰如其分地融入体育课教学之中。
总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应及早转变教育理念,抛开狭隘的体育成绩论。围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科学采取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灵动优势,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现在乃至将来终身体育需要的健体知识,技术和技能及必要的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最终让我们的体育课堂散发出应有的人格光芒。
[1]陶西平.素质教育与当前的教育发展和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9(1).
[2]黄柯.创造性的培养与体育教学[J].体育函授通讯,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