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_刘潇潇
三晋出版社(原山西古籍出版社)曾于1995年推出“新评新校古典名著系列”,共六部古典小说。时隔十八年,又推出修订版,精简为四大名著,评校者也有所变化,《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为梁归智评校,《水浒传》为陈家琪评批。
四大名著的评点与研究,源远流长,与时俱进,到了21世纪,虽然也有新进展,但也有点“话说得差不多了”的强弩之末,低水平重复的情况比较普遍。此次问世的新评新校四大名著系列,则吹来一股清新的劲风,具有学术性、通俗性、审美性融为一体的高品位,特别是原创性和集大成性二者的完美结合。
《西游记》研究的著名专家竺洪波教授在为新评新校《西游记》所撰的书评中从四个方面评价其特点。
其一为底本选择合理明智:进行现代性新评新校,首先要选择一个“善本”——既体现原典价值又适应现代评点的版本——作为底本,其文字(也即笺评本的白文)优劣至关重要。新式评校本《西游记》选择清代张书绅《新说西游记》为底本,可说另辟蹊径。因为这个本子“乃现存诸刻本中唯一的一部名副其实的全本”,也是“《西游记》评点史上最为繁富翔实的一种”,无疑更适合作为现代评点的底本。
其二为“自由悖论”醒目深刻:《西游记》主题隐晦,“于游戏之中暗传密谛”,历代评点众说纷纭,未得一概。梁评《西游记》以“自由的悖论”作为中心命题,统率全部批评文字,贯串整个评点过程,并从哲学、人类学、人格心理学等多重视角,以序文、回前回后总评、页底小字注等不同形式,进行反复提挈、展现和连环印证,形成了一个醒目、深刻的《西游记》主题观。
其三为评点形式不拘一格:梁评《西游记》对明清评点形式有继承、有扬弃、有改造、有发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主要采用序跋、回前回后评和文中夹批三种元素。其中《序》兼容了读法和总评的功能,回前回后评一仍旧例,文中夹批改为注释(页底小字注)形式。这主要考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胡适曾指出旧式夹批的弊端:频繁的夹批侵夺原文,割裂文气,把作品“凌迟碎砍”。梁评改造了夹批的形式,而将其批评功能发扬光大,可说这是最具创新性的地方。
其四为内在学理特征独到鲜明,包括以下数端:
第一,梳理学术线索,强化学术性蕴涵。评批的目的在普及名著,激活经典,然立意高雅,并不俯就读者和市场。预设的学术目标是:追求艺术美感与学术张力相结合的境界,为广大读者启沃提撕、指导品鉴。因而有意识地强化学术蕴涵,凸显学理命题,大至作者、源流,小如孙悟空原型、金箍棒来历等等,几乎涵盖了《西游记》研究中的基本命题,同时照应明清、现代、当下等不同的学术背景,隐含着一条清晰的学术线索。
第二,展示知识积累,注重文学启蒙性。在评批中引入古今中外四维立体向度,不仅对《西游记》文本中的人文元素作溯源注释,而且以不同形态的文学作品与《西游记》相互印证,从而形成了一个广袤博大的人文(文学)知识体系,引领广大读者进入《西游记》的神奇世界,领略其中无穷妙趣。
第三,坚持现代意识,各类文字具有鲜活的当下气息。评批文风清丽,语言如行云流水。除了“自由的悖论”、“成年礼”这样的学理性概念,还出现了一些当下之流行术语,诸如体制内(外)、官二代、潜规则、软实力、双规、雷人、酒神精神、学术研讨会、政府公务员、可持续性发展等等。梁评作为“新评新校”,先锋时尚,名副其实,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严肃主题与清逸文风,在审美意义上得到完美的融合。
竺教授的以上评价,同样可以移之于其他几部“新评新校”文本。如《三国演义》小说正文依据毛宗岗父子评本,但在每回的总评中把罗贯中本原来的标题录出作为对照,同时在评批中对毛本与罗本中一些重大的差别作相关引录、对照和说明。《红楼梦》前八十回正文参阅周汝昌的版本学巨著《石头记会真》,吸取其中成果,字句的优劣取舍,独具特色。《水浒传》“以金圣叹的贯华堂本《楔子》和一至六十九回为前七十回,以容与堂本的七十一至一百回为后三十回,从而成为新的百回本”。
评批的主题内容,《三国演义》以儒道禅互补、知遇之感、现代性反思和审美鉴赏为贯彻全部评批的核心。
《三国演义》像中国古代许多其他文学文本一样,浸淫着儒家、道家、道教、佛教、兵家、法家、阴阳家等传统的文化思想,而最显著的,当然是儒、道、禅三家。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何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化、表现于小说的人物、情节、语言之中,是评批中的一个着眼处。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知遇之感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独秉的行为规范、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三国演义》无疑是一次集大成的审美宣泄。中华文化中的“知遇之感”,是一个焦点词汇,具有使残酷政治人性化和理想化的功能,又促成了情志与才智的互动结构,还可使人生的孤独感、虚无感得以生动化解,体现为一种民族的凝聚力量,一种人生的极致境界,一个温馨的精神故园。
作为一个历史文本,《三国演义》中必然散落着许多与现代思想观念矛盾冲突的遗存,某些内容可能是“双刃剑”。“五四”先贤们沉痛反思过的“三国气”、“水浒气”,当代学者提出的“双典批判”(《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不无痛定思痛的偏颇,也有其片面的深刻。评批中就此随文生发,洞幽烛隐,照亮了某些历史的暗影,有提示提醒之效。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一部当之无愧的审美经典,一部中华民族的“亚史诗”,阅读它首要的是追求审美享受,涵泳文化意境。而毛氏父子的评点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点拨,因为他们毕竟与小说作者生活在相同的历史文化氛围之内,他们的趣味、视点、会心,对今天的读者富有启发性。评批本中摘引了相当一些毛本的评批,同时也吸收了当代学者的某些研究成果,使读者尝鼎一脔而知众味。
《红楼梦》的评批严格区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以版本和探佚研究为学术基础,深入“两种《红楼梦》”的文本实际,作思想和艺术的点评。第一是批出雪芹“文笔”之境高,第二是“文心”之脉细,第三是特殊的“笔法”,第四是适当地引逗出“探佚”的“天机”。脂砚斋的批语和护花主人等针对一百二十回本的评批精华,也大量吸收在评本之内。同时还汲取了最新的红学研究成果,体现出学术前沿品位。
《水浒传》的评批者是一位哲学家,其评批中更贯彻着深微的哲理性思考,具有个性化特色。
在评点形式和语言风格上,几部评批本也都有相近的特色优点,生动活泼,机趣横生。
如《三国演义》评批本序言题目为“复原历史残局的文学妙棋”,最后说:“我们读《三国演义》,就是旁观一位国手复一局残棋,看看罗贯中这个天才,怎样用文学的棋子,一步步把历史的残局予以圆满。复原得煞有介事,每下一子,都别出心裁,每走一步,都八面来风,棋子落定,顾盼自喜。我们也观赏到,毛纶和毛宗岗,两位热烈的观棋者,怎样忍不住有时点破玄机,有时甚至手痒支招,锦上添花中也偶见臭招数。而我们的评批本,更在这枰永远下不完的棋局上增添现代的风采,让棋局更显精彩,成为期待和发生。读者诸君,请入局观棋,如有会心,你也可以出手支招呵!”
《红楼梦》评批本的前言中则说:“曹雪芹原著《红楼梦》,是哲学,是诗,是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珍异,也是一部最伟大的小说,是空前绝后的大制作大创造,是使中国人得以傲视全球文化、文学、艺术而能‘自鸣得意’的皇冠明珠。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是一个俊秀得有些阴柔、另类得有些魔味而其实质却是帅气而阳刚、勇毅且含神性的‘情圣’,乃‘通灵哲士,慧业英雄’,具有和释迦牟尼、耶稣基督、柏拉图、尧舜孔孟一样的地位品位,‘意淫’是具有广阔阐释空间的哲学、美学和文化范畴。曹雪芹原著《红楼梦》具有巧夺天工的艺术结构和前伏后应,其语言艺术、写人艺术、叙事艺术、造境艺术等都出神入化。把这种内涵、品位、高度、深度、境界具体而微而又趣味盎然地点拨出来而让一般读者愉快地领略,就是本评批本的自期。评批要像电闪般明快,像露珠般晶莹,要一语中的而又意在言外,启发读者‘灵机一动’而拍案叫绝,本身要成为玲珑剔透的美文,而又不失内在的深度和体系。”
上面的介绍,已可见此新评新校系列品位、水平之不同凡响。已故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撰写《总序》,盛赞 “新评新校”小说名著系列“不啻花妍而衬以叶美,马骏而副以鞍鲜”,使传统名著“光彩发越,意蕴昭腾”,增添无穷价值与美感。此次修订版新书,就更不辜负这种慧眼的评了。下面再摘录一些评批实例,虽尝鼎一脔,也可略知其至味。
《三国演义》评批摘录
第一回夹评原文:
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评:长躯,美髯,凤眼,蚕眉,红脸红唇,定格了“武圣人”的标准像。民间传说中,关羽的红脸另有演义,说他因为抱打不平打死太守而亡命江湖,经过圣母庙在庙旁泉水中洗脸,脸面立刻变成丹赤色,再无人能认出他,从而逃脱关隘盘查。从此“红脸”象征忠诚正义成了戏曲、小说的套路。这是“类型化典型”美学的一个显例。
关羽字云长,“长”读上声意谓“生长”之长,不读平声如“长短”之长。名与字意思相关,风生云长,“羽”类方可借势展翅腾飞,如《庄子·逍遥游》所谓“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三国时代的人,名字都是单字而非双字,此乃东汉王莽“去二名”改制的历史遗产。单名贵,双名贱。王莽的长孙本名会宗,改制后单名宗,后王宗犯法,王莽又改回其原名会宗。
第一回尾评:
历史上的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但并没有真正结义,然而无论成则为王的朝廷官府,或者败则为寇的草野江湖,为事业成功而壮大声势而拉帮结派者,义结金兰确也成了常规节目,刘伯承过草地时不也和少数民族首领歃血结拜吗?骨肉亲情血浓于水,异姓结拜则成准骨肉。首章杜撰的刘、关、张结拜盟语“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确如毛评乃“千古盟书,第一奇语”。其总评又云:“今人结盟,必拜关帝,不知桃园当日又拜何神。可见盟者盟诸心,非盟诸神也。”
这倒让人联想起《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后,贾探春的愤语:“咱们到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真骨肉尚且自相残杀得惨不忍睹,古今中外历朝历代屡见不鲜,反复上演,异姓结盟又何足恃?刘、关、张的故事毕竟只是故事。《三国演义》传达的是民间的美好理想,《红楼梦》表现的是精英的深刻反思。
第三十七回总评:
罗本题目:“刘玄德三顾茅庐”、“玄德风雪访孔明”。
帝王是人世最高位,但那是“天下一人”,要有天命,因此传统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是做“帝王师”,名分上是帝王的辅弼,心理上却是帝王的师长。但要能在众多的“有志图王者”中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其实也极不易,甚至充满风险,有点像赌博,一把赌输了,则血本无归,甚至搭上身家性命。前面的陈宫、田丰、审配诸人,就是显例。“知遇之感”之所以弥足珍贵,这也是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选择”是双向的,臣择主,主也要择臣,“真命天子”要找到自己的“股肱之臣”和“谋主”也是可遇不可求。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传统版的“选择哲学”,传统版的“存在主义”。刘备三访诸葛亮的故事,纳须弥于芥子,把千百年反复上演的内涵外延都丰富到极致也单纯到极致的人生主题历史课题情商命题智商话题凝聚为一个魅力永存的审美“终极版”。
《西游记》评批摘录
第一回总评:
鸿蒙洪荒的大宇宙,跳出来一只石头猴子,眼运金光,惊动上天,金光潜息,游走人间。无忧无虑的美猴王,忽然萌生“形而上”的烦恼,苦苦追索人生的“终极意义”,于是结筏撑篙,漂洋过海,访道求真。无论从哪个角度解读,是从传统的儒、佛、道,还是从苏格拉底到马克思、海德格尔,从历史轮回,从人生命运,从青春骚动……都趣味无穷,意味无穷,情味无穷,话题无穷。
何谓“灵根”?何谓“心性”?何谓“源流”?何谓“大道”?如何“育孕”?怎样“修持”?
世德堂本陈元之序中说:“《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自王制’。”这是最早的关于《西游记》作者的线索,基本指向是“天潢何侯”,即明代藩王。明藩王都在地方封国,朱元璋封五十家藩王,其中有二十八家王府与明朝相始终。据某些文献,与《西游记》有关的王府一为山东鲁王,一为开封的周王。而20世纪70年代出土吴承恩墓穴中棺板,上有荆府纪善字样,证明吴承恩曾在荆王府做吏,吴承恩作者说得到一个旁证,但也只是旁证而已。
第一回夹评原文:
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评:玉皇大帝的全称、正称,仿自人间帝王的“尊号”、“谥号”一类。玉帝其实就是人间帝王的一个总化身,道教的尊神是表象,实质乃专制帝王的政权象征,其真正的“意识形态”当然是儒家的“治国平天下”。只有玉皇大帝代表政权,太上老君的道教和如来佛、观音菩萨的佛教都是玉帝治下的“文化”。这是天上的“儒道佛互补”。
第二回尾评:
成了孙悟空的美猴王,已非昔日的美猴王,学艺归来,立即杀死混世魔王,其实是自己要做混世魔王了,故后面接着闹龙宫,闹幽冥,大闹天宫。难道这是“真妙理”、“合元神”?其实,从石猴出世到被压五行山下,正象征着一个人从童年到少年,其成长、逆反的青春奋斗历程。
周汝昌说贾宝玉有“三王号”:绛洞花王、混世魔王、遮天大王。正从《西游记》借鉴点化而来,绛洞花王对应美猴王,混世魔王其号不变,遮天大王对应齐天大圣。
第十三回夹评原文:
吾乃西方太白星,特来搭救汝生灵。前行自有神徒助,莫为艰难报怨经。
评:第一难却是太白金星搭救。为什么不是观音菩萨?金星代表天庭,意味着取经事业得到了政府权力部门的鼎力支持,而不仅是学术圈或民间自由组织的事。取经的目的是劝善,弘扬向善的主流价值导向,才能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这从来都是“体制内”的大事业啊!
《红楼梦》评批摘录
第五回夹评原文:
(宝玉和黛玉)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评:“求全之毁,不虞之隙”真把恋爱写绝了!爱得越深,就越容易闹别扭、耍脾气。因为爱就是突破所有的界限,而一旦没有了界限,摩擦也就不可避免了。爱人之间是不能彬彬有礼的,因为“礼”的设立原就是要给情划出界限,要节制情。可是有节制的情就不是爱情。
第五回夹评原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评:书房的对联代表礼和理,卧室的对联代表情和诗。在书房歇晌合礼也就合理,去卧室睡觉不合礼和理。一头是情和诗,一头是礼和理,两头的拉锯战,就是全书的精神结构。
第三十六回总评:
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回书,都是写宝玉挨打后的各种影响和情势发展。在贾母溺爱、众人捧场、嫡庶矛盾等热闹的表面文章后面,更有两种趋势被隐蔽地却强劲地渲染着。一方面,作者不断地用种种象征暗示着、强化着金玉姻缘将取代木石前盟的必然“宿命”,另一方面,又用狮子搏象之力写出宝玉“重情不重礼”情怀意向的顽强性,和在这种基础上的宝、黛爱情的坚定性。这两种趋势像越扯越紧的弦,正把“张力”引领向悲剧性的崩溃。
无论贾政的毒打还是宝钗和袭人的柔情,都没有对改变宝玉的情性起丝毫作用。到了这一回,从“礼”代表的正统秩序那一方面看来,宝玉似乎更加不可救药了。他连宝钗也骂成“国贼禄鬼”,对“文死谏”、“武死战”的大节大操也抨击起来。“众人见他如此疯颠”,袭人说:“你可真真有些疯了。”被社会看做疯子的艺术形象,再过一百五十年,才又出现了鲁迅写的《狂人日记》。
第七十回夹评原文:
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这是
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评:放风筝却从落下一个风筝开始,这个风筝又是贾赦那边的,细想里面意思。贾赦新买妾嫣红之名乃从《牡丹亭》中名句而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到头来都付与断井颓垣!”十七岁的嫣红嫁给老头子贾赦一也,大观园诸艳将随着家族的毁灭而残落二也。
第七十三回总评:
小鹊报信,出于揣测,近于无事生非;晴雯用计,为搭救宝玉,实在多此一举;弄假成真,竟引出贾母查赌,带累多人;邢夫人因贾母生气不敢回家,乃于园中遇傻大姐拾绣春囊;因查出迎春乳母,于是又带出邢夫人训女,住儿媳妇讨情,一并扯出金凤纠纷,愈显出迎春软弱,探春精明。风暴起于青萍之末,一环扣一环,极情节结构之能事。然而如果没有上面的因果,则傻大姐拾了绣春囊早送与贾母,那岂非平地一声雷,风波一定更大。矛盾的“必然性”已经酝酿成熟,至于矛盾怎样暴露和发展,则属于“偶然性”。暴风雨即将袭击大观园,其实是不可避免的。
《水浒传》评批摘录
第八回尾评:
读此回,一直觉得若把董超、薛霸比较一下,可知董超稍稍较薛霸好一些。比如最先表示不可在路上结果林冲的是董超,而将林冲的脚强行按进滚汤的却是薛霸;当林冲实在走不动时,便大棍搠将起来的是薛霸,而搀扶着林冲又走了四五里路的又是董超。当然这种“搀扶”也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尽快结果林冲的性命。但是否有了同一个结果(目的),通往此一结果的董超、薛霸就一定如金圣叹所说是“可见同恶共济”呢?一般说来,对董超、薛霸二人,确实谈不上谁好谁坏;但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董超与薛霸一定有许多差别,尽管不一定要把这些差别区分为或好或坏。可惜一旦超出善恶之外,我们便不再会用另外的方式描写董、薛二人。
第十回夹评原文:
(林冲在草料场)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
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评:此段以下曾入选中学课本,但当时留下的印象一是雪景写得好,“彤云密布,朔风渐起”二句记得最熟,还有“雪地里踏着琼瑶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都是未曾见过的好句子;二是寒冷中有人间暖意,雪地里篱笆中竟挑着一个草帚儿,主人又那么体贴,真让人感动。今天想来,中学生们对林冲看守草料场的生活说不定还真有几分羡慕呢。
第十二回夹评原文:
(杨志杀了牛二)坊隅众人,慌忙拢来,随同杨志,径投开封府出首。
评:杨志杀牛二,可以说是为东京街除了一害;但类似于牛二这类人是除不尽的,而且杀也绝不是个办法。怎么办?这恐怕始终是个社会问题。
第十四回夹评原文:
吴用笑道:“小生见刘兄赶到来蹊跷……如今只有保正、刘兄、小生三人,这件事如何团弄?”
评:吴用称晁盖“保正”,称刘唐“刘兄”,其间亲疏关系一目了然;但单独对晁盖说话时,又称晁为“兄长”,这里的学问极大,全赖习俗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第九十九回夹评原文:
李俊……自投化外国去了。后来为暹罗之主。评:李俊后来为暹罗之主,《红楼梦》中的贾探春最后也是海外王妃,想来那时的著书人已对“海外”、“化外”有了一种想象,觉得那里说不定另有一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