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幻想的“魔盒”——金涛的科普与科幻世界

2013-08-15 00:42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100081
名作欣赏 2013年2期
关键词:魔盒科幻科普

⊙李 英[中国科普研究所, 北京 100081]

⊙尹传红[科技日报, 北京 100038]

作 者:李英,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尹传红,《科技日报》主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新闻记者出身的金涛是一位驰骋于新闻界和出版界、横跨科普界和科幻界的知名人士。他辛勤笔耕半个世纪,创作出数百万字的作品,涉及多个题材、种类,包括科幻小说。他利用其在出版界和新闻界的影响,为推动我国科幻小说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不懈努力。

一、创作起步于科学考察见闻

金涛原名金春麟,1940年生,安徽黟县人。黟县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小城,地处南北往来之要冲,控扼东西航道之咽喉,人员流动频繁。家境贫寒的金涛十分向往大自然,向往无限广阔的世界。1957年报考大学填写志愿时,他一共报了十所大学的地理系,认定这将是“献身大自然的专业”。

被北京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录取,金涛迈出了人生的决定性一步。求学期间,前后有三年的夏天,他都和同学结伴离开校园,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进行野外实习,其中包括沙漠考察。对在江城长大的他来说,沙漠无比新奇、神秘。他目睹了沙漠的壮观景色,也见识了人与沙漠争夺生存空间的生死较量。

回校后,沙漠中种种难忘的印象还浮现在眼前。金涛萌发了创作冲动,想通过小小植物战胜沙漠的故事,反映人类征服沙漠的壮举。于是他创作了一篇科学童话《沙漠里的战斗》,寄给当时发行量很大的《中国少年报》,得以发表。后来它还被收入一些童话集子里,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发行。五十年过后,金涛在谈到这篇作品时写道:当时他体会到“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即便是给青少年写的童话和科普作品,也需要从生活中、从大自然吸取营养和素材。热爱大自然,永远地向大自然学习,对我是终身受益的启示”。

1963年迈出大学校门后,金涛曾在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政策研究室当过两年教员。1965年,他调到《光明日报》从事新闻工作。“文革”结束以后,他重新拿起笔给孩子们写童话、科幻小说和科学家传记,如《大海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狐狸警长探案》《马小哈奇遇记》《中国探险家的故事》等。《大海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以拟人的手法,将大海、乌云、大江、湖泊、冰雹、白雪、温泉、地下水、冰川、霜、露等拟化为一个个鲜明的形象,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它们的形态和功用,是一篇广受好评的科普小说。《狐狸警长探案》以各种动物为主角,情节曲折,性格鲜明,语言幽默,妙趣横生。

“马小哈系列”的发表亦颇受瞩目。该系列的第一篇作品名为《魔鞋》,最早刊登在1980年第11期的《儿童时代》上。小说的主人公“马小哈”,是一个非常调皮可爱的小男孩,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但有点懵懂、莽撞,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丢三落四。他误穿爸爸根据气垫船原理研制的神奇鞋子,去参加学校运动会,结果让人大开眼界,也闹出不少笑话。

在《魔鞋》之后,金涛又写了一系列关于马小哈的有趣故事,给它们起了个总的题目,就叫《马小哈奇遇记》,包括一篇《开场白》和《魔鞋》《地衣之王》《旅伴》《魔盒》《冬天里的春天》《一场虚惊》《田野上的笛声》《公交车奇案》《土拨鼠传奇》九个故事。这些故事较好地刻画了儿童的性格特性,传递了新奇的科学知识,受到了小读者的热烈欢迎。

20世纪80年代初,金涛开始关注地球最南端的南极洲,及时报道了我国科学家在南极洲的外国考察站生活与工作的情况,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长篇报告文学《啊,南极洲》,详细介绍了海洋物理学家董兆乾和地质地貌学家张青松的南极考察经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就南极探险的历史和著名的南极探险家写了几本书,如《外国探险家的故事》《探险家的足迹》等;此外,还给孩子们写了一本科学童话《小企鹅和爱斯基摩狗》,这是国内比较早的写南极题材的童话。

1984年,历史给金涛带来了新机遇。当中国人派出第一支考察队,前往地球最南端的冰雪世界——南极洲时,他经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批准,作为《光明日报》特派记者,与考察队结伴而行。几个月中,金涛亲历了五星红旗在南极第一次升起时的历史时刻,目睹并参与了中国长城站建设的过程,并在通讯手段不是十分便捷的情况下,将考察的见闻,尤其是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和南大洋考察的进展随时向国内报道。不论是在暴风雪中摇摇晃晃的小帐篷里,还是在狂风恶浪的大洋考察,以及航行在太平洋的日日夜夜,他都抓紧时间,整理笔记,积累了大量资料。

从南极归来的几年里,在一些出版社朋友的热情鼓励和支持下,金涛陆续写出了《暴风雪的夏天——南极考察记》《神奇的南极》《从北京到南极》《冰雪王国历险记》等著作,还协同中国南极考察队队长郭琨主编了《神奇的南极》大型丛书,并参与了四川电视台的电视剧《长城向南延伸》的创作。由于表现突出,他被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授予二等功。

这期间,金涛创作了科幻小说《失踪的机器人》《马里兰探长探案》和《冰原迷踪》等。而几年前的1980年,在郑文光等作家朋友的鼓励下,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科幻小说《月光岛》并一炮打响。他还与王逢振共同主编了科幻小说译文集《魔鬼三角与UFO》、与孟庆枢共同主编了苏联科幻小说集《在我消失掉的世界里》。这两部外国科幻选集当时影响颇大,既是科幻爱好者可口的精神食粮,也是科幻作家宝贵的创作范本。随后,金涛调任科学普及出版社(即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并担任中国科协第四、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等。

由于在科学普及和科幻创作等方面的突出贡献,金涛先后获得了一系列重要奖项和荣誉:《魔盒——金涛科幻小说选》获首届全国优秀少儿科普图书奖大奖——周培源奖;《奇妙的南极》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大海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获1949—1979年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三等奖;《大地的眼睛》获1982—1988年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三等奖;《北京史话》(与侯仁之合著)获爱国主义通俗历史读物优秀奖;《胶林畅想曲》获现实题材科学文艺征文优秀奖。

1990年,金涛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1991年,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荣誉;1996年,被国家科委、中国科协等部门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1997年,被世界科幻大会授予银河奖。

二、《月光岛》:以幻想形式直面社会现实

金涛的科幻代表作《月光岛》,最初在《科学时代》杂志1980年第1期和第2期连载。同年,《新华月报》又在第7期予以转载。1981年,《月光岛》和作者的另一篇作品《沼地上的木屋》由地质出版社结集出版。这也是金涛的第一本科幻小说集子。就在这一年底,四川省歌舞团将《月光岛》改编成“科学幻想歌剧”。1998年,《月光岛》被改编成绘画文本,收入“绘画科幻精品丛书”,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问世三十二年来,《月光岛》多次入选各种科幻选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月光岛》下半部刊出的同期《科学时代》杂志上,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作为小说创作的见证人,热情地撰写文章介绍评价,开篇特别提到它诞生的背景:

去年(1979年)3月,南国还是春寒料峭的阴雨天气。我和金涛同志一起在厦门鼓浪屿参加一个会议。在鼓浪屿最高处,有一块名为月光岩的大石头,像劈天的金剑径直刺向灰蒙蒙的天空。

在那儿我们听到了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发生在月光岩的许多悲惨事件。这些事件把金涛同志深深地触动了。正直的心灵使他想通过小说形式把爱与憎的感情抒发出去,他从此每天睡得很晚,更深夜静,房间里还常常亮着经久不熄灯光。

“我要写一篇科学幻想小说。”最后,他对我宣称道。

为什么要写科幻小说?

他和我讨论了这篇小说的主题和构思中的一切细节。那的确是篇科学幻想小说,同时又可以称之为社会小说。对于金涛,这两种文学样式是吻合无间的。他只有两个地方犹豫不决:一是科学内容是否太少?二是,社会问题提得如此尖锐,会不会……②

金涛本人则在《月光岛》后记中写道:“最打动我的心怀,使我不能忘怀的,却是我听到的一些令人悲哀的故事,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在这样独特的气氛中,理想与现实,虚幻与存在,是如此和谐而矛盾地融为一体,很难把它们分开。就这样,它督促我鼓起勇气构思成一篇小说,而且还决定把它写成一篇科学幻想小说。”在作品中,作者甚至有意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背景。

《月光岛》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化学系的高材生梅生,在大学时代便跟生物化学家孟凡凯教授合作搞科研。不幸的是,这项重大的科研项目刚刚进入实验阶段,就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孟教授被人陷害,下落不明。梅生只得离开大学,来到一个荒凉的小岛上当了一名灯塔管理员。

这个仅有36个居民、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名叫月光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梅生坚持完成了他与孟凡凯教授合作的科研课题——用传说烧成灰仍能复活再

REVIEW生的蚂蟥作材料,制成了具有起死回生神效的生命复原素,能够把死鱼救活。一天,对梅生十分友善的渔民海狼老爹带回来一具溺尸,是一个跳海自尽的美丽少女。梅生用“生命复原素”奋力抢救,少女起死回生。经过交流,梅生震惊地获悉,这个名叫孟薇的少女就是孟教授的独生女儿。原来,孟教授被以里通外国的罪名逮捕后,妻子不堪打击,撒手人寰。孟薇走投无路,投海自尽。

在这样的特殊境遇里,梅孟之间产生了纯真的爱情。渔民们也非常喜欢孟薇,把她当自家女儿看。但是,梅孟这两个有情人并没有“终成眷属”。此时,“春天”来了,政治气候已经回暖,航运局取消月光岛的灯塔,为梅生争取到了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而他关于生命复原素的论文也受到广泛关注,并找到了刚刚出狱的孟教授。然而,当梅生和孟教授兴高采烈地回到月光岛时,却再也见不到孟薇了。桌上放着的两封信道出了原委:留学生办公室致函梅生,由于他的“社会关系令人遗憾”,组织上无法委派他出国深造。孟薇知道是自己影响了梅生的事业,留下一封悲愤的信笺,毅然决定跟海狼老爹乘飞碟永远离开地球——伪装成岛上渔民的海狼老爹等人,原来是偷偷来地球考察已有十年之久的天狼星人……

《月光岛》富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和曲折缠绵的爱情故事,耐人寻味,感人肺腑;文中有不少细致的心理描写和优美的景色描写,情景交融,动人心弦。小说开头是一段浪漫的诗歌:

啊,月光岛,

你美丽又荒凉,

想到你啊,

我永世难忘又无限悲伤……

这短短的几句喊出了主人公的心声。文中那些难忘的记忆、忧伤的往事、悲凉的心境、孤独的身影,与荒凉的小岛、迷离的月光、大海、信天翁、消失的晚霞和迅速扩散的夜色等,无不浸透了凄美的意境,衬托出主人公的孤独、迷惘和伤感。

《月光岛》虽然是科幻小说,却反映了严肃深刻的社会现实,不乏对人性的剖析与反思。小说的结局是出人意外的悲剧:眼看“噩梦”散去,一家人就要“大团圆”了,结果竟是父女分离、夫妻相隔。梅生纵有起死回生的“手段”,也不能阻止爱人的“失踪”。在故事的结尾,梅生得知孟薇走了,咬着嘴唇说:“走了,她走得好!”这样一个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世界,还有多少可以留恋的东西呢!对孟薇来说,去了外星球不啻去了天堂,或许是她最好的选择了。

孟教授、梅生和孟薇的遭遇,是时代悲剧在个人身上的投射。他们劫后余生,身上都带有伤痕和烙印,怀着无处排遣的悲愤与积怨。这也使得《月光岛》被认为带有“伤痕文学”的意境。用郑文光的话来说;“它尖锐地提出了社会现实的某些问题,并且用强有力的艺术感染力启发着读者。……这个结局看似突兀,其实在‘情理之中’。它告诉我们,不要以为粉碎了‘四人帮’,就万事大吉了。”

新时期之初,不只是金涛,其他一些勤于思索的科幻作家,也都自觉地致力于通过科幻作品揭示民族和国家的“伤痕”,努力反思个人和历史的命运。张治、胡俊、冯臻在《现代性与中国科幻文学》中评述说:“他们和当时的主流文学作家们一样,以巨大的热情参与到新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设中去。但在艺术手法上,科幻小说则不同于主流文学中的‘伤痕文学’,后者更多采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而科幻小说往往将故事情节加以‘间离’。这种‘远距离’的审视,增强了作品独特而深邃的反思力度。”

仍以《月光岛》为例,它设计用生命复原素让孟薇死而复活的新奇情节,不仅表现了科学工作者在艰难的历史时期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爱和正义的歌赞。而用天狼星人的角度来观察地球的文明,则以“间离”的方式将“文革”的罪恶性暴露出来,使人对那段野蛮当道、文明倒退的悲剧性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另外,早有研究者指出,“在人物塑造、环境描写和情节构思等方面,金涛的《月光岛》,以及叶永烈的《生死未卜》和《碧海谍影》、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和《古峡迷雾》等,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标志着科幻小说完全能作为文学的一个独特品种自豪地立于文艺的百花园中。”

三、助推科幻事业发展不遗余力

从事新闻工作的几十年间,金涛曾以记者的身份采访过诸多科幻小说的名家,推荐过众多科幻小说界的新秀。在担任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期间,他大力拓展科幻小说的发表阵地,努力改变中国科幻小说的出版格局。在出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和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委员之后,他又积极推动科幻小说的研究和宣传,为繁荣我国的科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涛一直强调科幻小说的重要价值。他认为,长期以来科幻小说的存在价值并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其承载的社会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认可。科幻小说的主要功能并不仅仅在于用文艺的形式普及具体的科学知识,而在于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只注重具体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是一种非常功利和短视的行为。而金涛很早就认识到想象力对于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人是平庸的,一个没有想象力的民族是可悲的。”在他看来,优美的童话,精巧的玩具,动物园和科技馆的展品,都是培养想象力的不同形式,而科幻小说尤其具有激发想象力的功能。因此,科幻小说的繁荣,必定有利于中国这个古老民族创造力的提高。

今天,我们经常在一些场合听到要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精神,要重视培育创新思维,建立创新型经济,以至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各种说法。其实,“所谓自主创新、创新思维,归根究底,就是要培养一个民族尤其是青少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自主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海阔天空地去想,敢于挑战传统,这是一个思维模式的转化。”因此,金涛认为,对科幻文学与民族自主创作能力做一番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2007年,由金涛牵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承担了《科幻与自主创新能力开发研究》的课题。课题组向全国科幻作家、读者、编辑和电影工作者征文,征求他们在科幻与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理论论述和相关建议,并对科普界一些知名人士进行专访,还对458名读者做了“科幻与自主创新关系”调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第一,科幻文学在一个提倡自主创新的时代里,具有自身重要的价值。第二,科幻文学是一种虚拟的社会生活试验场,可以进行各类创新和成长的实验。第三,科幻文学对青少年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第四,科幻文学在今天已经不是简单的作家个人创作,而是多种媒体综合作用的社会化工程。第五,当前的中国科幻文学现状并不令人特别满意,在创作、出版、发行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报告进一步指出,“作为一个特殊的门类,中国科幻文学从发生之初便与民族复兴和科学启蒙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一直在积极展望、思考着国家与民族的进步繁荣。科幻文学应该也能够为民族的自主创新提供积极的帮助;同时,我们当前的科幻文学面临的困难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科幻写作要适应市场的挑战,赢得更多的读者;另一方面,科幻要关注当下现实,要保持自己的思想性、深刻性和先锋性。”⑨

在论及“科普与科幻”时,金涛提出:“把科学普及理解为科学技术知识的大众化、通俗化,无疑是正确的,科学普及大量的工作往往表现在这方面。但是,仅仅这样理解科学普及,还是不够全面的,有很大的局限性。以科学普及的目的而言,除了传播科学知识,使大众更好地接受科学、亲近科学、喜爱科学,还必须大力传播科学思想、科学观念以及科学精神。”⑩打一个比方,这就是不仅要给予人们科学知识的“金子”,还要向他们传播“点石成金”的本领,而后者在金涛看来,恰恰是科幻文学的重要功能,它在这方面发挥着其他科普作品所不能替代的科普功效。

如果有人问金涛写科幻小说最大的乐趣是什么,他的答案可能与众不同。在他看来,人类正是因为有了梦想,才会有期盼,有对未来的憧憬和种种忧思,人类的历史才会不断地进步。科幻小说家的奇思妙想,孕育着科学技术的发明和未知世界的发现,启迪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若干年过去之后,小说中那些当初看似不着边际、天马行空的幻想已经成了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一部分,渗透在科幻小说中的想象力孕育的创造性思维,终于被现实中的科技进步证实了,这种喜悦并不亚于发明家获得了发明的专利,尽管没有人为此褒奖科幻作家,但仍然是令人非常高兴的。

进入21世纪,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家的幻想似乎已经赶不上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了,以至于金涛把今天的科幻小说称为“遗憾的艺术”。但科幻作家不会因此却步,因为,想象力的翅膀是不会停止飞翔的,正如金涛自己,一直实践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不断开始新的征程,走向一个又一个神秘的世界,他对文学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他为读者带来的惊喜也是永无止境的。

[1]金涛.沙漠与冰原的回忆.亲历美好岁月——青少年科普50年[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

[2]郑文光.要正视现实——喜读金涛同志的科学幻想小说《月光岛》[J].科学时代,1980(2).

[3]张治,胡俊,冯臻.现代性与中国科幻文学[M].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4]杨实诚.论科学幻想小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5]金涛.火山爆发与农业政策——想象力琐谈[N].中国青年报,1988-5-7.

[6]金涛.科幻文学与创新思维[N].大众科技报,2007-8-21.

[7]《科幻与自主创新能力开发研究》结题报告,2007.

[8]金涛.科幻的科普功能[J].(台湾)科学月刊,1998(2).

猜你喜欢
魔盒科幻科普
在科幻的天空自由翱翔
怎样写科幻故事
欧拉魔盒
盼望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科幻画工厂
另类玩具玩不得
盒子里的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