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发展视角下两篇美国课文的解读①

2013-08-15 00:42王中慧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名作欣赏 2013年3期
关键词:艺术文化

⊙王中慧[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61]

作 者:王中慧,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潍坊市首届中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优秀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教育。

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自《我生活的故事》)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经典篇目。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形式,采用虚拟写法,通过作者对自己假如拥有三天光明所要做的事情的描述,展示了一颗残疾躯体中包含的伟大灵魂,其莫大的感染力、震撼力和穿透力引发过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教学赏读实践中,人们往往感于此、囿于此,对文章的解读常常止步于“身残志坚、奋发有为”方向的精神食粮,忽略了文中有关“第二天”的部分文字隐含的对于当今组织与个人成长、发展具有至关重要影响的文化理念的解读,从而制约了作品文化传承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放眼异彩纷呈、色彩斑斓的“文化园”,除文学这朵奇葩外,还有音乐、绘画、舞蹈、建筑、服饰等诸多“奇花异果”。其艺术创作、欣赏规律有别,文化意蕴也自然各有千秋。生活中能否“洞明”,是否“练达”,既是创作作品的肯綮,也是鉴赏作品的关键。当多种文化载体被有机地糅进文学文本时,依托文本,联系生活,还原性或创造性地体味出各自的韵味是品鉴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的第二天,海伦·凯勒带领我们走进了展现人类精神无数个侧面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感受等同于人类对于食物、住房、生育要求的、那种贯穿历史的人类对于艺术表现形式的强烈要求——“在这里,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巨型大厅里,当我们观看埃及、希腊、罗马的艺术时就看到了这些国家的精神面貌。通过我的双手,我熟悉古埃及男女诸神的雕像,感觉得出复制的巴台农神庙的中楣,辨别得出进攻中的雅典武士的优美动作。”“我”抚摸阿波罗、维纳斯、萨莫特雷斯岛的胜利女神与荷马的雕像,抚摸“罗马以及晚期那些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塑”,抚摸“米开朗琪罗那激动人心的英雄摩西石膏像”,了解“罗丹的才能”和虔诚于木刻的哥特人,“欣赏希腊花瓶简朴的线条”。“就这么着,在我看见东西的第二天,我要设法通过艺术去探索人类的灵魂。整个宏伟的绘画世界将向我敞开,从带有宁静的宗教虔诚的意大利原始艺术一直到具有狂热想象的现代派艺术。我要细细观察拉斐尔、列奥纳多·达·芬奇、提香、伦勃朗的油画,也想让眼睛享受一下委罗涅塞艳丽的色彩,研究一下艾尔·格里柯的奥秘,并从柯罗的风景画里捕捉到新的想象。”“艺术家们告诉我,任何人如果想正确地和深刻地评价艺术,就必须训练自己的眼睛,他得从品评线条、构图、形式和色彩的经验中去进行学习”。“然而有人告诉我”,“艺术的世界是一个沉沉的黑夜,是一个无法探索和难以找到光明的世界”。“我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勉强离开大部会博物馆,离开那藏着发掘美的的钥匙的所在”。到了夜晚,我们又随同海伦·凯勒一同欣赏哈姆雷特、福斯泰夫和李卜·范·温克尔,并朦胧地想象巴芙洛娃的魅力。

与海伦·凯勒穿越这一时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珍藏着曾在世界文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埃及、希腊、罗马、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相关艺术展示品;英国文学中“哈姆雷特那迷人的形象”、俄国芭蕾舞演员“巴芙洛娃的魅力”都是海伦·凯勒心中的渴望。而文章写作的时间是在一百多年前的20世纪初,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那里,发掘美的钥匙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开最伟大的宝库。”)则是始建于19世纪下半叶,那是怎样的两个历史年代!美国作为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放眼世界,继承人类优秀文化的视野与胸怀、智慧与魄力,竟是如此的根深蒂固,枝繁叶茂!“贯穿人类历史的那种对于艺术表现形式的强烈要求几乎和人类对于食物、住房、生育的要求同样强烈”,于此得到了形象的演绎与生动的注脚。在深深叹服之余,我们会如何叹惜当年乾隆皇帝晚年对英国使者送上门来的“高科技产品”的不屑一顾——中国屈辱的近代史是一种文化定势思维与文化视野狭隘所致!回顾我们走过的改革开放、富民强国的曲折之路,此类固有的文化定势思维与文化视野狭隘始终是没能摆脱的枷锁与羁绊。开阔的文化视野、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是个人发展、组织兴旺、民族与国家昌盛的必要条件与恒久动力。令人欣慰的是,深圳的世界之窗、上海科技馆、山东省聊城市的运河博物馆、上海的世博会等一系列建筑与活动,正在践行并展示着这样一种文化建设推进的方向。作为21世纪的华夏儿女,在正视美国发达的物质文明的时候,能否从这篇经典文章的解读中感悟到精神文化与物质发展的关系,触发对中华民族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思考?

苏勒的《信念永存》是围绕“1992年,美国处于经济大衰退时期”,“作者为中西部地区正过着艰辛日子的农民”作过的一次演讲进行的回顾,文章以作者自己和家人的亲身经历为主要依托,富有鼓动性和感召力地强调了恒心和信念是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其中,“二十六年的心血,几分钟之内就被摧残得片瓦无存”,“在龙卷风里倾家荡产”的作者的父亲因为“坚定不移”,“在五年之内”“还清了贷款”,“在有生之年终于有幸见到他的农场兴旺发达”,尤为典型。但在赏读过程中,更能触动笔者心灵的却不是这个主导方向的内容,而是作者演讲过程中提到的“在那家银行见到的标语:‘伟大的人正是那些平凡的人,他们拥有非同寻常的恒心和信念’”。

“那年夏天”,“弗洛伊河干涸断流;小池塘变成了大泥坑,往日在此繁衍生息的鲶鱼痛苦地抽搐着。我们受到死亡的包围和威胁”,父亲去了“那家银行”,向他们承诺,“如果他们肯帮助我的话,我一定想方设法偿还所有债务。我恳求他们延长贷款时间,而银行也信任我,并且帮了我这个忙”。

“龙卷风”过后,我们坐在小汽车里,茫然失措。我父亲苦心经营二十六年,才建造了这个农场。目前贷款也即将到期。我注视着我的父亲,只见他已被恐惧所击倒,头发花白,因劳累过度的身子早已虚弱不堪。他用手猛地抓住方向盘,突然又用他那双长满老茧、青筋暴突的手,开始捶打方向盘。他在哭喊:“全完了,珍妮!二十六年的心血,几分钟之内就被摧残得片瓦不存!”

显然,“父亲”遭遇的第二次劫难比第一次劫难更为沉重,但“我父亲正是那种追求积极人生的代表”,“我的父亲不想放弃,他的信念属于坚定不移的类型”。“那家银行”面对遭遇劫难的“父亲”,是在无法确保银行自身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因崇尚“父亲”的信念永存、坚定不移而践行了“标语所弘扬的文化精神”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正是靠具有“父亲”这种品质的人推动的吗?作为一家金融组织,“那家银行”竟能如此打造优秀文化环境,助推社会文明建设!而我们身边的银行所推行的贷款政策是向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和有相应经济偿还能力的客户倾斜的。走进国内各家银行,充斥眼球的往往是关于“理财、基金”的不同形式的宣传,从未看到类似于美国“那家银行”的标语。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实质性地彰显了文化建设与文明程度的现实性差异——不论是认识层面,还是行为层面;不管是个体层面,还是社会系统层面;无论是决策层面,还是执行力层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文化建设还有许许多多类似于此的不到位而又亟待改善的地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建设方面的“贫穷”对于当今中国而言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绝,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拼爹时代”观念的大肆蔓延……究其本质而言,是优秀文化建设方面的严重缺失所致。

言至此,或许有人要给笔者戴上一顶“崇洋媚外”的帽子——我能理解、欣赏这部分人的爱国情感,但单凭满腔爱国热情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逻辑已被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是错误的。美国作为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1870年至今,始终处在世界领先地位,没有优秀的文化建设作为支撑,是难以为继的。面对差距,夜郎自大、妄自菲薄固不可取,熟视无睹、视而不见、无所作为同样是愚昧之举,唯有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方是正道。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的中职语文教材(必修第二册)选录的三十篇课文中,“美国课文”有六篇,占了五分之一(笔者仅择其中两篇试作解读)。这看似偶然或是巧合,实则是教材编者们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使然,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建设优秀文化的必然选择,是我们践行“见贤思齐”思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海纳百川”应有的胸怀与气魄!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它不仅仅存在于关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国人当“上下而求索!”

① 两篇美国课文均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语文》(必修)第二册,2005年11月第1版。

[1]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第五版)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成墨初编译.哈佛家训[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艺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