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失落与拯救

2013-08-15 00:50赵普光
青春 2013年1期
关键词:都市化先人兄妹

赵普光

某一天,中原某个地区的“平坟”运动引起舆论哗然,不知怎么,这时候我才突然想起这篇叫《清明劫》的小说。

这是有关兄妹五个人清明上坟的琐事。传统的节日,比如清明,在高度发展的今天,往往是亲人难得聚首的日子。特别是当父母双亲都不在世的情况下,兄弟姐妹要想在一起碰面,除了分家产之外,到得最齐的,恐怕就是清明节这一天了。给逝去的父母上坟,对于儿女们来说这本属天经地义,但是却年年成为压在他们心上的石头,成了负担,甚至成了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猜忌、推诿、抱怨的复杂的烦心事。就像小说中的那句质询:“妻子不清楚,这件事的复杂根源在哪里,兄妹几人到底应该怪怨谁。”是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到底应该怨谁?这个问题不能不让人掩卷沉思。

人在现代生活轨道中高速运转,如同机器。先人、传统等等,都被甩出了我们的轨道,生活的琐屑平庸世俗,早已经将我们敏感的触角抹去、阉割。于是,人就成了一个精于计算、工于心计的高等生物。小说中对此颇有表现:“说来说去,大姐这个人太精明了。……样样事事,进有进的章法,退有退的理由。这就是大姐处人为事的妙招。”兄弟姐妹之间的小算盘、小猜忌、弯弯绕,展示出人性的复杂与亲情的失落,让人唏嘘。小说似乎是在提醒人们:在高速旋转、快速运转的生活中,人性的丰富多元,已经被异化和简化成了机器,冷漠、自私,忘记了亲情,忽略了温暖,失去了感性,丢掉了情义。

传统节日习俗的遗留,意味着对先人的追思、亲情的重视、人伦情感的凝聚,而面对清明扫墓上坟的习俗,每个具体的在都市化进程中疲于奔命的现代人,生存方式的转变,生存空间的流徙,往往使得扫墓上坟本来这一每位中国人的义务,显然变成了一种强加的多余的活动。基于此,小说所展示的恐怕是现时代中国人的某种困境:一方面,在传统的规约下,对人伦、亲情、家族凝聚的习俗礼仪的延续与提倡;另一方面,现代都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生存方式、观念等又与传统习俗存在不适应,甚至是冲突。

当每个人不是发自内心的去表达对先人的追思、对传统的敬畏,而是碍于习俗而不得不被动的服从,那么一切都变成了无奈的敷衍,变成了每个活在当下的人的负担,而传统的习俗节日就彻彻底底地沦为了形式的表演,每个参加者只是一个个并不合格的应付者。这种仪式年复一年的演出,会使得每位参演者疲惫不堪,也随之带来了对人性某一面向的暴露。再深而言之、大而言之,这种困境似乎不经意间隐喻着当代中国一个普遍的悖论:传统与现代如何很好地统一融合,而不是像若干年前的水火不容,也不是像近些年来的貌合神离。

小说结尾,流泪的是兄妹五人中最善感的“妻子”:“雨水淋在妻子的脸上,泪水流在妻子的脸上,两者合在一起往下流淌着、流淌着……”。然而,面对这样的兄弟姐妹,我们不能不追问:最该难过流泪的是谁呢?

清明劫,劫的何止是清明?

猜你喜欢
都市化先人兄妹
猴兄妹分桃子
慢热兄妹
人的现代化——上海越剧都市化转型的再认识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从门缝掬接月光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二十一载的异族兄妹
论审美教育中亲近自然的重要性
先 人
论现代汉语新兴颜色词的现代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