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国军
(何国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文化产业经济研究中心讲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发行学博士生)
与传统的出版供应链不同,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供应链表现出新的特征,体现了数字出版网络和技术对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和传递的重要影响。同时,供应链信息交流和运行条件需要一定的技术环境,这也反映了数字技术在出版产业的应用基础和发展要求。
供应链信息交流电子化。出版供应链数字技术日益应用和成熟,大多数出版社已经构建自身的编辑出版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经销商的图书进销存计算机系统逐步完善,供应链信息传递运行的电子化是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的基本特征。
供应链信息传递集成化。数字化技术推动了出版供应链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供应链上的供应、生产、经销、零售等环节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横向的协作不断深入,供应链信息交流和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这要求供应链整合集成环节各方的利益和功能,使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集成化成为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
供应链信息传递实时化。结合即时通讯技术如IM(Instant Messaging)发展和应用,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有效借助即时通讯技术和软件支持,各要素间通过相互沟通建立起集产品展示、业务联系、企业推广和在线洽谈等多功能的通讯系统,体现了信息交流实时化的特征。
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的技术环境构成有如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基于基础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标识代码技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和互联网技术等。第二,基于信息技术系统构成,主要包括电子订货系统(EO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及时生产制(JIT)和计算机辅助类(CAD)等。第三,基于网络和实时通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获取和物流支持(CALS)、实时信息系统和实时信息采集技术等。目前,我国出版单位第一类信息技术基本具备,第二、第三类信息技术一部分出版单位已具备并实施,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在企业资源计划(ERP)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益。同时,还有大部分的出版单位由于在第二、第三类信息技术方面的短板而影响出版供应链信息传递的顺利运行。
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是对出版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的信息进行集成管理,这对于信息技术和环境有较高的要求。但由于客观环境因素和节点企业主体自身的利益诉求差异,出版供应链信息的交流环节存在突出的问题和障碍。
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不足。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中的信息往往比较复杂,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例如在基于EDI的供应链信息技术体系中,其所处理的信息,包括了商品的数量、品种、客户信息等各种内容,采用何种报文的形式,如何确保信息传递的完整性是客观存在的难题。
信息交流的实时性不够。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环节较多,各种共享信息的迅速、及时传递和反馈便显得尤其重要,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也依赖于共享信息及时传递,而实际中信息交流的实时性传递较难实现。
共享信息的标准化和安全性保障不充分。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交流和共享信息的采集、存储格式、传输都应有相应的标准。同时,制定共享信息标准既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又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共享信息的标准化建设很难一步对位实现。在数字环境条件下,出版供应链共享信息的安全性显得尤为突出。如果在实际的交易中属于商业机密的信息外露,必将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
在数字环境下,我国出版供应链的信息交流环节理论上应当具有较好的改进条件,但实际上出版供应链在信息交流和传递环节的现实困境依然存在。目前,我国出版单位普遍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MIS),但由于各节点企业缺乏信任和协作意识,这些系统大多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在供应链上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流。信息的分段存储和单独使用,不仅造成供应链中的功能重叠、效率低下,而且导致已建成的信息系统封闭运行,形同虚设。对需求分析的每日(周)POS机销售数据,零售店往往将其作为商业秘密,限制流动。因此,出版供应链在信息交流和传递环节存在障碍是比较突出的,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加以解决。
对于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在信息交流环节存在的障碍,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提出解决方法,但首要的对策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协调机制,切实改善供应链企业间协作关系,保证节点企业间的信息畅通。同时,逐步解决信息交流的标准化和安全性发展障碍,大力推进信息交流的标准化和安全机制建设步伐。
首先,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激励、协调、约束机制。为吸引出版供应链合作企业共同参与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协作,应建立多阶段的、长期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制度,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在供应链合作者之间设计和签订契约时,应根据合作者贡献大小,公平合理地分配信息共享带来的利益。出版供应链合作企业在执行信息交流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实际问题,如信任危机、紧急例外情况等。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之间必须在一定协调机制指导下,通过协商解决好信息共享带来的利益冲突和利润分配问题。出版供应链的合作者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时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与某一合作商共享信息的合作者,同时也在与该合作商的竞争对手进行合作,甚至他们之间也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在这种情况下,与合作者签订信息共享契约时,要明确信息共享的层次和范围,包括对泄露共享信息的处罚及其他约束机制。同时,建立健全有效的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监督评估机制,设计合理的评价系统,并据此定期对成员企业在信息共享上的行为进行评估,形成规范化的制度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做相应调整。
其次,加强信息交流的标准化建设。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的标准化,是指在供应链中使一个信息系统的信息准确顺利传达到另一个信息系统,并使其信息内容和结构等形成一个整体的标准化过程。供应链信息交流的标准化建设主要有如下三点内容:信息规范化,有统一的名称、明确的定义、标准的格式和字段要求;信息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明确定义,信息的处理程序必须规范化,处理信息要遵守一定的规程;企业各部门按照统一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和处理准则进行管理决策,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
最后,科学应用供应链信息安全技术。出版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在空间上分布具有分散性和广泛性,这将要求传输和共享的信息保密。所以,共享信息在网络外部的安全对于供应链来说意义重大。在供应链管理中,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技术、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技术等。这将为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中信息交流提供技术安全保障和应用选择。
目前,我国出版集团化建设和地域重组不断推进,发行集团连锁经营范围不断扩张,出版供应链的信息交流和传递既为出版单位的合作和重组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发展保障,也对供应链信息交流和共享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依据不同的出版单位类型,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有不同的实施类型,主要分为分散型、集中型和综合型三种类型。
分散型是指出版业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建立起自身的内部信息系统,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企业直接把对方企业传递来的信息存放在自己的数据库中。如出版企业大多有自身的业务和财务管理系统。在这种类型中,信息直接从提供方传递给需求方,不需要经由其他数据转换,信息的提供和获取是多对多关系,即共享信息在多个信息系统间进行两两传递。这是一种信息交流和共享实现的初级模式,也是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构建基础。
集中型是将供应链中的共享信息集中在一个公共数据库(信息平台)中,各企业根据权限对其进行操作,实现与多个合作伙伴的信息交流。按照公共数据库的提供者划分,这种模式又可分为第三方模式和信息平台模式。第三方模式是借助第三方信息企业作为中介平台,收集、加工与供应链相关的信息,通过第三方信息公共数据库向供应链成员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该模式有一定的安全和诚信风险,需要较高的市场信用和成熟的法律环境。信息平台模式是指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平台间的数据传输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其实质是用信息平台取代上述的第三方信息企业。如出版集团建立的信息中心,提供给成员出版单位作为进行出版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共同平台。这种模式一般供应链成员不太大、数量偏多且集成程度有限。
综合型是对分散型和集中型信息交流模式的结合运用。它以一个主要信息平台为中心进行构建,对出版供应链上不同级别的成员单位信息共享采用集成的方法,建立形式多样的企业间信息综合运行模式,从而有效地满足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对共享信息不同层次的需求,这种类型一般适用于集成化程度较高的出版企业供应链。随着我国出版业整合和重组步伐加快推进,跨地域的大型出版集团将由此逐步培育和降生,这种数字环境下供应链信息交流和共享综合型模式将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
注释:
① 程兆铭.我国出版业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及技术策略研究∥黄先蓉,罗紫初.数字出版与出版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② 张美娟.市场一体化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J]. 出版科学,2010(3).
③ 潘旭阳、张红星.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障碍和对策分析[J].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6).
④ 齐二石、刘亮.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⑤ 张美娟.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研究[J].情报科学,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