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认同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在机制

2013-08-14 06:46张友峰刘晓涓
学理论·上 2013年6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规律大学生

张友峰 刘晓涓

摘 要: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层次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是强化核心价值观认知的重要前提。个人价值信念的生成是个体生活实践感悟与外在社会引领相互作用的过程,寻找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满足的契合点,是深化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内在机制。培养大学生应对价值冲突的能力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担当和功能实现。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规律;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207-0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建设全过程。深刻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在规律,是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切实有效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的理论前提。只有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过程中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找准着力点,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过程认知、认同、践行三个基本环节的有效转化。

一、把握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系统规律,强化核心价值体系认知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是认知教育,使大学生系统地了解、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已经进教材、进课堂,但如何更有效地进头脑,还要在理解大学生认知形成规律和成长成才的需求的基础上,强化核心价值体系认知。

首先,根据认知形成规律将核心价值内容融入学生知识体系。认知形成是信息呈现、注意、理解、接受的过程。其中呈现的形式、切入点涉及受教育者认知系统是屏蔽还是开启,与受教育者原有认知图式的关联度决定了信息被注意的可能性大小。因此了解大学生当前最关切的问题、最困扰的问题,是与受教育者建立高效信息传输渠道的第一步。从注意到理解是阐述观点、用论据论证观点的过程,用大众化、生活化的语言,准确解读和诠释概念和原理,沟通生活和理论,让理论的凝重色彩与生活的明媚色彩之间进行有效转化,才能使学生保持久的注意,使理解成为可能。而理解能否实现取决于论据的有效性、强度和吸引力。充分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直面社会矛盾和学生的思想困惑,并精心挑选、组织最新,最有说服力的论据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理解的效度。从理解到接受,是受教育者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图式结合,融入到已有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一步的实现要遵循思维的逻辑原则,以理服人。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逻辑思维是保证思维结果可靠性,把握现象和本质的根本联系的有效思维工具,例如讲八荣八耻,教育者如果用彭宇案得出现代社会道德沦丧的结论,就是一个不充分条件的推理,违反了普通逻辑中的“充足理由律”(普通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则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因而出现了思维混乱,得出错误的结论。

其次,根据成长成才的需求层次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将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归纳为三个层次:生存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第一,生存需求。为满足生存需求,大学生对获得谋生技能、获得知识都有很强的动机。而教育者对学生个体这一需求的回应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方式)、共同理想(动力源)、爱国主义(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应对方式)相结合,在动力、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等各方面给予系统引导。第二,归属与爱的需求。大学阶段,满足归属感与爱的需求的主要关注资源是友情和爱情,大学生对友情和爱情两个重要人生课题的关注度仅次于学习,课堂调查中达到70%。对这一需求的回应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选择和规范)的内容系统结合。第三,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代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因而当代大学生往往以自我感受、自我判断和自我体验作为价值判断的第一标准,由于个人主观感受具有片面性,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片面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实现。对这些错误的自我实现路经的引导在教育过程中只有与前两个层次的需求结合起来,区别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勤劳致富和拜金主义、享受生活和享乐主义,在尊重和肯定前两个层次的需要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强调第三个层次的需求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才能使理论更有说服力。根据大学生成长成长的需要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能够使学生零散的认知向系统认知深化,认知效果得到强化。

二、把握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价值信念的规律,深化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认知不等于认同,大学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作知识来学,只求考试过关,还是内化于心,当作武器来武装自己,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攻克的瓶颈问题。我们要从理解个人价值观形成的机制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价值信念的规律切入,深化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首先,个人价值信念的生成是个体生活实践感悟与外在社会引领相互作用的过程。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对客观存在的各种价值现象总的看法和反映,尽管价值形成必须有其客观的社会基础,但价值总是同人的需要有关,是以自身需要为标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为对个体需求的关注度不同,对个人价值信念的生成机制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注重人的个性尊严和生存权利,认为价值信念是人在生活实践、人生经历中自主选择和感悟的过程,另一种主张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认为价值信念生成是个体接受、认同必要的社会基本价值理念,并内化为个体价值信念的过程。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教育者的角色应界定为价值资源的提供者。在教育上主张采用“描述性方法”,强调程序性推理,旨在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推理能力,引导学生独立、审慎地思考复杂的现实价值冲突,进而探索、发展理性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做出自主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持第二观点的人认为教育者的角色应界定为主流价值的权威传授者。在教育观上主张采用“指导性方法”,诉诸规范解释、劝说、榜样示范,传承社会普遍认同的共享价值和行为方式,倾向于用特定的价值规范指导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帮助其辨别是非善恶美丑[1]。这两种观点的长期争论恰好说明个体价值信念的生成是两种路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要如何找到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契合点,是深化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关键。

其次,寻找需要满足的契合点,实现社会核心价值的驱动和引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清楚地阐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个人需要的满足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契合,是激发出大学生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动力的重要着力点。从大学生内在价值取向来看,虽然大学生对个人利益、个人前途倾注了更多的关心。但是从整体来看,希望“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并重”、“贡献和利益兼得”成为很多大学生认可、推崇的价值取向,他们力图在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问题的选择上找到结合点,这种并存选择的现实,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满足大学生需求基础上实现认同的内在根据。而从外在社会现实来看,需要作为人对外界对象的一种依赖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是客观地被决定的。社会性的需要归根结底要在社会的发展中得到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去实现集中反映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显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凝聚力量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利益增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促进个人正当利益满足和实现的过程。

三、把握化解多元价值冲突坚守价值追求的规律,推动核心价值观践行

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的最严峻考验不是学生对价值体系的理解,对善恶的基本判断,而是他们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面对充斥网络媒体的假恶丑,面对思想的交锋和观念碰撞,他们如何冷静思考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如何化解内心的价值冲突,坚持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规范自己行为的勇气和意志问题。

首先,培养学生应对价值冲突的能力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担当。核心价值观教育正视和基于社会客观现实(包括“真善美”也包括“假恶丑”),并旨在超越这一现实,才能最终实现价值教育形塑人、改造社会的根本目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最终检验也体现在大学生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有效抵制,表现在对庸俗性的拒斥和崇高性的向往上。因此,在社会现实中观照个体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才能客观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培养学生基于逻辑思辨的“价值理性”,引导学生独立、审慎地思考复杂的现实价值冲突,是中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务之急。中国人长期以来在农业自然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以经验性、模仿性、模糊性为基本特征,这种自在自发的初级思维形态成为中国人价值生存现代转型的重要阻滞。因此,培养严谨审慎的思辨态度,追求清晰性、一致性、正当性和可靠性的理性思维习惯,是培养中国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决策能力的基础工程。以此为基础才使主体具备了思维工具得以应对和化解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复杂、多元的价值冲突,主体通过发现思维中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倒置因果”、“以偏概全”等)才能解构主观的、不合理的价值信念,为坚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清除障碍。

其次,坚定价值追求,在践行中成长成才。践行是促使大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与“外化”的中介和关键。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其在大学生成人、成才中的作用,必须贯穿学习、融入生活,落实到实践中。构建两化教育模式“实践化”和“生活化”,推进“三进”工程:一进网络、二进社团、三进公寓是将校园文化建设、日常行为规范融为一体为学生搭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情景和平台的有益尝试[2]。“实践化”和“生活化”教育模式,就是要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探寻人生,匡正自我,感悟内化;在参与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怀,激发服务人民的热情,进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把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代的要求同一起来。进网络,进社团和进公寓的三进工程,是创新教育活动载体,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学生的主体观念,唤醒学生的自律意识,最终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坚定的自觉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张燕.中美价值教育课堂比较——以哈佛道德推理课和中国高校道德修养课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3,(3).

[2]李春梅,魏忠明,刘会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0,(9).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规律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找规律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巧解规律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找规律
《氮和磷》中的一般与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