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条件下,西方思想的涌入,使我国意识形态斗争显得格外紧迫。受西方思想影响,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些错误思想和主张,极力鼓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理想信念亦有缺失。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积极进行意识形态斗争,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使改革发展成果全社会共享。此外还要加强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对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D2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48-02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社会主义追求最广大人民的集体利益,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资本主义制度只是少数资本者的工具,生产资本基本上归私人所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上的区别决定不可能形成共同的意识形态。
一、我国意识形态斗争的迫切性
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一转变必然带来很多不适应,进而衍生很多问题,引发社会矛盾。新生事物需要在曲折中前进,我国目前处在这种社会转型期,也正在摸索前景,曲折中进步。事物的多元,体制的有待完善,使得很多问题亟须解决,部分群众无法坚定立场,使市场经济的自由绝对化,片面考虑问题,孤立地看待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侵蚀酿造温床,带来可乘之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资本主义进行思想渗透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完全对立的政治体制,根源上是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对立,二者不可能趋同化,只会越走越远,并且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代替。二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资本的力量推行反共产主义政策,打压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在思想上向社会主义国家渗透资本主义价值观和各种不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信息化社会对西方思想的渗透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大众媒介成为殖民工具,既向受众传递有效信息,发挥媒介的社会责任,同时媒体产权制度的转变,部分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抛弃应有的社会效益,以能够迅速煽动受众不满情绪的信息为传播对象,传递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信息,片面地批判我国目前所处阶段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满足部分唯个人利益至上的消极群众的抱怨心理,并截取国外个别信息与我国进行毫无可比性的荒唐对比,吸引受众眼球,煽动受众不满情绪,进行狂欢式的批判,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交流的便捷,使这一现象更为突出,以此获取短期经济效益,所以媒体在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负面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就宣传意识形态工作方面来说,网络技术的发达,我国网民的人数不断增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作为其思想的集散地,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公民思想。
2.未能及时扫清错误思想
国内部分知名学者提出质疑社会主义的理论,忽略国情,试图以完全站不住脚的理论一鸣惊人,博众哗宠,并取得立场不明确者的追随,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形成障碍。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错误的思潮,主要有:
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谢韬在《炎黄春秋》杂志2007年第2期发表了一篇题为《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的文章,指出以瑞典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而苏联和中国所一直执行的是左倾路线,是真正的修正主义,并呼吁中国应该回归民主社会主义路线。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的,实质上是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取消党的领导,主张在中国实行多党制。
2008年国内兴起“普世价值”争论。支持者认为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博爱和法治等等是普世价值。他们认为,“人权高于主权”。相信所谓普世价值的力量,还批评民族主义,认为民族主义给了中国威胁论以证据。很明显,他们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3.人们理想信念的普遍缺失
市场经济在日益满足我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衍生出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如拜金主义、物质至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在利益的驱使下,坑蒙拐骗、道德沦丧、私欲横流、权钱交易,权力寻租与社会主义价值背道而驰的观念正蚕食着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得不少人对社会丧失安全感,信任感,从而会怀疑社会主义的真实性,理想信念发生动摇,这些问题正是社会主义前行脚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完善,取得进步。近些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也衍生出“人生在世,及时行乐”等腐朽资本主义思想。这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很明显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属性,只看到人的自然属性,主张没有理想和信念的生存方式。当代中国,很少有人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了,人们转而关注现实生活,国家提倡以人为本,而非被歪曲化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
二、积极对抗资本主义思想渗透
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渗透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工作形成一定的挑战,但是面对这个困难,我们的态度很坚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绝不动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很多社会问题:不公平现象严重,贫富差距大,钱权交易,权力寻租现象猖獗等等。不公平的生活状态是引起社会不满情绪的根源,问题越显著,人民就越怀疑社会主义价值的真实性。普通大众有强烈被剥夺感,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不认同,对现状感到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不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感到公平的,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并未使他们受益,因此,解决意识形态受侵蚀的问题,首先要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即何处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留下侵蚀的缝隙,只有填补缝隙,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实现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成为我们急切解决的问题,人民只有受益于社会主义,才能自觉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抵制资本主义思想的入侵。严惩以权谋私,加大力度惩治贪污腐败,扶持贫困地区经济长远发展,捐款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加强体制创新,填补漏洞,不断完善法律机制,从根源上切断不平等现象的滋生。
2.反对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
经济一体化即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资源,让我们享受到人民共同劳动的成果,学习人类最先进的知识、技术,不断地满足我们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但事物的两面性要求我们用辩证的、全面的、联系的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冷静地窥探浮华背后的事实,先进的知识、技术提升我们的生产能力,也能改变着我们的思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强大的经济实力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技术、知识,但自由的经济结构也会带来很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我们在吸收先进知识的同时应该立场坚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先进的内容努力去学,腐朽的东西坚决抵制,不可全盘否定,也不可全盘肯定,无选择性地吸收。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明确自身立场。反对国外歪曲思想,错误思潮。当然,也不能疏忽对国内崇洋媚外错误思想的坚决抵制。
3.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共产党的专利,资本主义国家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只是冠之以“公民教育”、“政治教育”而已。目前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思想意识模糊,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教育,更应该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教育手段、途径,增强教育的时效性。课堂教育由于自身有时空限制,内容往往过于陈旧,不能顺应社会发展及时进行更新,很难吸引受众的兴趣,单一的教育方式早已经无法解决多元社会给我们带来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将大众媒体、社区、学校等教育方式有效地结合,学习国外先进的爱国教育方式,使公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比强制的课堂教育实效性更强,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将社会之一核心价值观渗透在生活中,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发挥作用,指导群众生活,构建和谐社会。
4.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决定我们必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在建设经济的同时不能将社会文化冷却,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不会形成凝聚力的,没有凝聚力的民族何来创造力。近些年,国家已经开始注重人文科学的发展,但是明显力度还不够,经济的相对落后也迫使我们不得不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一切上层建筑的基础都得从经济抓起,文化属上层建筑,我们在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的今天更应该发展精神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用12个词语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足以证明国家已经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我们不能走以前的老路,打造一个经济大都市,同时就会产生一个文化荒漠区,曾经有学者指出,深圳,上海,厦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文化荒漠化越严重,更多的人只注重经济建设,完全忽视文化建设,导致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给以后的发展带来很难抗拒的困难。我们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人民只有深深地信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就会变得空白无力。自然不用畏惧。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十分紧迫和复杂的,理应受到重视。一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经济,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要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曾长秋,柳礼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慧婷.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的困惑及特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4]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J].炎黄春秋,2007,(2).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689691.htm?fromId=6695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