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腾娟
摘 要:介绍了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内涵,阐述了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意义即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动力源泉,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能有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分析了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现存问题和原因,如: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镇化发展缓慢与支撑产业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影响了两化的协调发展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措施,如:促进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适应、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强化产业支撑等来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39-03
引言
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在发展阶段上保持协调,就是工业化的发展要在城镇化的发展阶段之内;同样而言,城镇化的发展阶段也要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相匹配[1]。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首先是二者要在发展速度上的均衡性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其次,要始终把保持二者在发展方式、发展阶段、发展手段和发展目标上的协调性不断贯穿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也就是说,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手段和方式要保持一定的契合度;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也不能互相矛盾;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不能相互超越。始终抓住协调这一主线,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有序发展[2]。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两个发展路线,二者的协调有序发展对中国尽快尽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二者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探讨二者在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并且提出相关对策是本文研究的基本要义。
一、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意义
(一)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动力源泉
世界各国的城镇化发展有一条规律,工业化发展对城镇的诞生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市化水平伴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钱纳里等人以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出发点,调查了1950—1970年约100个国家,结果显示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呈现相同的发展趋势[3]。城镇的规模随着产业集聚的不断扩大而发展。我国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业总量不断增长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工业增长的拉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推力两种力量综合拉动下,农村人口涌向城镇,为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其次,我国工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也在促进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传统工业要以创新为基点进行发展和改造,发展重心不断向新兴的战略性产业转移,最终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工业竞争力。充分发挥新兴产业高技术含量、高效益、低污染、低耗能的优势,这不仅实现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实现了城镇化的科学发展;同时,其发展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且带来的财富可以不断完善城镇的基础设施,为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能有力推动新型工业化
中国特色城镇化就是要实现人力资本、经济要素和技术资源在城乡间的优化配置。在集聚过程中,人口集聚作为最原始的动力,不断吸引人才和科技资源等发展要素凝聚成一股力量,促进技术改革创新和升级,实现生产力要素的最优配置,重构产业链,合理减少发展成本,实现大中小城市发展资源合理分配,切实保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产生一种结构性优化和功能性提高的综合效应。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劳动者相关知识技能水平要与其发展需求达到很好的契合。中国特色城镇化在文化上定位为实现文明的多样性共存,培养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文化发展目标是: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效融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城镇人民接受教育的比例越来越大,全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二、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现存问题和原因
(一)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工业和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作为衡量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参照这一标准对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量后发现,我国城镇化水平较低。例如:2008年,我国制造业产值比重约为34.4%,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为88.7%,其对应的城镇化水平分别为63.4%和65.8%,而200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仅为45.7%,低了约20%。从就业比重来看,2008年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为60.4%,其对应的城镇化水平为52.7%,依然比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高出7个百分点[4]。由此可以看出相对应的城镇化率水平较低。我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就业方面所做贡献不大,工业化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镇化发展滞后。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59%,工业化率62.78%,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程度为25.79%。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在2003年以后有所改善,为了改善两者发展不对称的状况,国家及地方相继推行了户籍制度改革,也出台了一系列减免农业税、取消农民工进城限制等政策,使得城镇化发展速度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扭转,但是仍旧追赶不上工业化的发展速度。
(二)城镇化发展缓慢与支撑产业不足
支撑城镇化发展的相关产业能力不足。工业化、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发展没有紧密结合,良性发展。一些地方只把提高城镇化率作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城镇配套设施的发展,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化最终难以持续发展壮大。一些中小城市、小城镇的产业集聚和发展支持力度不足,促进就业的能力不高,难以有力支撑城镇化的发展。根据国际经验,在城镇化的中期,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地区的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而我国目前仍然没有摆脱资源依赖性的发展路线,第二产业中采掘业的比重仍然较大,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多、环境污染大,而且吸纳劳动力有限。制造业发展能力弱,主要表现为:生产效率低,生产经营未形成产业链;制造业内部自主研发及创新能力差,对国外技术装备有很大的依赖性;在以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为主要竞争力的优势还未形成。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较低。以2009年为例,第一产业对GDP的增加值拉动为0.6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一产业吸纳就业人员为38.1%;第二产业对GDP增加值拉动为4.8个百分点,同期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员为27.8%;第三产业对GDP的增加值拉动为3.9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为34.1%[2]。这充分说明,从总体上看,由于缺乏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支柱产业,我国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的拉力不足,致使其发展缓慢。
(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影响了两化的协调发展
第三产业在促进和推动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科技浪潮的推动,第三产业已经逐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三增长极”。但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我国第三产业不仅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较其他产业偏低,而且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相比于大部分发达国家,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作为主要支柱,而中国仍旧依靠传统的商业、服务业,并且我国的第三产业总体上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对GDP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自身发展能力弱也就削弱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自身发展结构不合理也阻碍了工业化的整体演进和城镇化的进程。在未来几年间,工业部门吸纳就业的能力已相对有限,而城市服务业成长的前景很广阔,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对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起了重要作用。同时,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应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市场中介和高层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升级也将带动工业和农业的结构升级。我们要充分认识服务业对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促进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四)二元结构导致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缺乏内在的协调性
城乡二元体制影响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及协调性。1978年以来,城乡二元体制的变化对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程度及发展趋势影响具体表现为:1978—1984年,农村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工业化水平相对下降,城镇化进程缓慢推进,二者发展呈相反趋势,但二者发展协调性较好。1985—2002年,乡镇企业突起,市场机制逐渐建立,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与就业制度有所松动,工业化与城镇化均呈现一致的快速发展趋势,但两者的协调性降低。2003—2010年,户籍制度与就业制度继续放松,土地制度是改革重点,工业化进程放缓,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化依旧快速发展,二者发展的协调性较差,但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状况已经不那么明显,二者的协调程度逐渐提高[1]。但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尚未根本消除,我国是典型的二元制社会,城乡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上仍旧存在较大的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等方面,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还未破除。目前城乡协调发展、消除城乡差别面临的最大体制性障碍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只有不断减小由二元体制造成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不断刺激农民消费,扩大农民消费市场,解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促进国内需求扩大和升级必须破解的难题。
三、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措施
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及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推进我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促进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适应
提高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契合程度。城镇化要以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那种不顾条件,只为提高城镇化率的做法会使城镇化因为缺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而出现“半城镇化”;另一方面,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水平,会对产业集聚和经济结构优化造成影响,从而迟滞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要促进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就需要加强产城统筹,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按照“产城一体”的要求,以工业发展需求促进城镇功能不断优化,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提高城镇的规模和水平。工业发展离不开城市为其提供的各项发展资源,工业发展和城市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关系,不能不计城市发展的得失单方面发展工业。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对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带动优势,城市新区要根据产业园区发展需要进行合理布局,发挥城市新区对产业园区发展的服务作用。以建设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为基础,不断完善区内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形成城市的雏形,最终建设成为综合产业和城市生活为主的新城和新区。
(二)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强化产业支撑
首先,将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工业经济区域联合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现代工业发展大都依靠产业集聚提高资金、资源使用效率,要以培育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为目标。要在发展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培育壮大开发区,建成具有区域性强,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协助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产业内不同级别企业的密切合作,形成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的新型产业链条,围绕价值链发展“以大带小,以小补大”的产业集群。围绕关联产品聚集企业,实现中小企业规模化发展,增强中小企业联合竞争力,齐心协力打造特色产品和区域品牌,增加知名度和影响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促进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以科技推动为基础,以科学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工业化的层次和水平。
其次,发挥产业支撑作用。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围绕构建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和区域型城市群集聚,加快壮大产业规模。抓住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和调整工业内部结构这两个重点,改造传统产业内部结构,焕发传统企业活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挖掘新兴企业发展潜力。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分工合理、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切实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第三产业作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推动力,一般地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率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表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当其达到一定高度之后会趋于相对的稳定,特别是密集型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会导致工业对劳动力需求的有限性增大。因此,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这一问题必须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其提高到战略高度。根据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积极选择增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强、就业弹性大的行业:如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等。结合中部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势,还应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物流业、旅游业等,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激发就业创业的活力,通过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有力带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四)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
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对于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延缓作用,打破这一体制性障碍必须依靠国家和地方共同推进。国家层面的改革应居于主导,一方面它控制着对城乡二元体制进行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比如法律法规方面的底线的设定,户籍、土地、财政、金融、社保等制度的改革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必须从国家层面统筹解决地方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而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公共政策统筹推进涉及制度性安排的改革举措。而地方则应在国家的统一制度安排下对具体实施机制进行创新。如在明确了户籍改革的总体方向的基础上,对户籍改革的实施步骤及公共服务配套改革措施进行创新,在现有土地制度规范下对具体确权颁证方法、流转模式进行创新,在现有的金融制度规范下对农民融资方式和渠道的创新和拓展,等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农民来说不再是梦想,给予农民更多的发展机会,保障农民社会阶层的上升渠道通畅,加快建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保障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一元化体制,最终形成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1]李霞,朱艳婷.城乡二元体制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12,(3):109-115.
[2]兰勤.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之我见[J].探索与争鸣,2004,(5):124-126.
[3]苗建萍.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互动发展机制[J].商业经济评论,2012,(1).
[4]付保宗.“十二五”时期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10,(6).
[5]洪名勇.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11,(6).
[6]唐敏.城镇化关键期战略谋划[J].瞭望,2012,(9).
[7]李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思路与措施[EB/OL].http://www.chinaacc.com/new/287/294/354/2008/7/wa3153213917141780026324-0.htm.
[8]姜爱林.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基本策略[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9]段禄峰,张沛.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7).
[10]范卫萍,李文薄.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问题探讨[J].东南学术,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