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传学
(河北省农业厅,河北石家庄050000)
河北省是全国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是全国重要的外销省份。根据国家调查总队资料显示,2012年全省肉类总产442.9万吨,位居全国第六位,占全国8384万吨的5.3%;全省猪肉产量259万吨,位居全国第八位,占全国5335万吨的4.9%;全省生猪存栏1847.5,位居全国第九位;全省生猪出栏3396.7,位居全国第八位。近四分之一的活猪外销北京、天津等地。
猪肉是仅次于粮食的重要战略产品,对促进社会稳定,调控消费价格,满足市场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调控力度最大的畜产品。
生猪生产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是畜牧业生产中社会资本投入最多、基础设施建设最完善、技术含量最高、规模经营回报率最可观的行业。
猪肉是居民消费的主要肉食品,主导作用不可替代。
种猪进口呈现大幅增长趋势,自主培育力度不足。
全国进口情况
全省进口情况
全省30个县实施生猪良种补贴,覆盖能繁母猪102.5万头,占全省50%左右。规范种公猪站建设,由200多个减少到55个,存栏种公猪4213头,其中市级45家,存栏3002头 (最小存栏35头,最大存栏150头)。省级8家,存栏1339头(最小存栏102头,最大存栏402头)。站均种公猪存栏由不足10头增加到近70头。
经设区市政府批准并在省备案编码的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共计424家(厂136家,点288家)。全年生猪定点屠宰总量约1000万头,生猪产品注册商标60多个,17家厂获得进京销售猪肉产品资格,5家获得向天津销售资格。
种公猪测定成绩是衡量种猪质量的重要指标。农业部明确规定,到2015年所有种公猪站必须使用具有生产性能测定成绩的种公猪。根据对全省55个种公猪站统计,存栏种公猪4213头,具有测定成绩的种公猪3206头,占76%。据统计经省种猪生产性能测定中心拍卖种猪106头,投标种猪579头,占种公猪站存栏15%。
据行业统计,养猪场11.2万个,出栏生猪4672头;出栏500头以上猪场1.31万个,占总量的11.68%;出栏500头以上猪场出栏生猪1936万头,占总量的41.4%;出栏3000头以上猪场1028个,占总量0.9%,出栏生猪777万头,占总量17%;出栏5000头以上猪场469个,占总量0.4%,出栏生猪562万头,占总量12%;出栏1万头以上猪场208个,占总量0.2%,出栏生猪385万头,占总量8.2%。
这是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显现养殖成本不断上升,短期内难以扭转。近年来,全国生猪生产成本出现快速上升态势,要有心理预期。这是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时期出现的一个重大的趋势性、转折性变化。
小规模低水平散养比例高,62%的生猪由年出栏500以下的农户提供;生产粗放,母猪年均产成活仔猪15头,法国为25头,育肥猪料肉比为 3.2∶1,丹麦为 2.8∶1;信息不灵;防疫条件差;标准化程度低;良种化程度不高。
饲料资源紧缺,豆粕和鱼粉进口依存度均超过70%,玉米等能量饲料原料供需关系由平衡转向偏紧。
用地难、环保压力大、融资难是畜牧业发展的三大关键制约因素。
疫病多发、重大疫病时有发生、病毒变异快,防控难度大、防疫队伍素质不高、能力参差不齐。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已经出台,对养殖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国内部分地区采取行政措施,限制畜牧业的发展。
养猪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质量安全意识淡薄、非法使用违禁添加物、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
3.1.1 政策扶持不断加强
每出栏一头猪,国家投入150~200元。2012年,中央投入河北生猪生产扶持资金,共计5.8743亿元。“十二五”期间,投入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达1.0322亿元;“菜篮子”工程6400万元;生猪良种补贴4000万元;生猪标准化补贴1.13亿元;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贴2050万元;能繁母猪补贴2.4671亿元等。
3.1.2 刚性需求不断增加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总数是6.9亿人,城市化率以年均0.8%的速度增长,城市人口每年大约增加1200万人。大批农民工进城后由农产品生产者变为消费者。
据统计,2011年年底中国城镇居民总量常住人口包括农民工在内6.9亿人。有三分之一是来自农村劳动力转移,达2.3亿人。
3.1.3 消费潜力持续增加
农村市场尚未完全启动。据统计,2011年,每个城镇居民要比农民多消费猪、牛、羊肉51%,多消费禽蛋87%。
入境游客增加,每年入境游客超过5000多万。
3.2.1 散户退出不可逆转
预计未来10年将是中国养猪业规模化发展的黄金期,全国范围养猪散户大量退出,趋势将会继续,不可逆转。分析原因如下:
一是疫病问题。猪病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养猪风险增大。许多散户、中小猪场甚至部分大型猪场,死亡率太高,即使在高赢利期还在亏损。
二是市场问题。养猪市场波动很大,过去的几年养猪市场复杂多变,无规律可循,难以预测,市场风险也很大。
三是经济问题。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少,小规模养猪户选择外出打工比养猪更有形象,收益不减。
3.2.2 规模养殖大势所趋
农业部对全国25个生猪主产省调研,2013年5月散养农户生猪存栏量同比减少21.3%,规模养猪场生猪存栏同比增加10.1%,预计随着中国经济及规模化养猪的快速发展,规模养猪比例迅猛增加,散养比例迅猛减少;养猪产业化进程加快,集约化、集团化养猪企业逐年增多,这将是中国养猪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10年内,年出栏1000~10000头的中小规模猪场将是发展主流。预计到2020年左右,年出栏一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年出栏量将达到总出栏量的50%以上。
农业部发布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年出栏1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以上是可行的。
规模养殖有利于疫病控制及生产水平的提高。规模化养猪在猪场选址、建设、设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防疫条件好,有利于疫病控制。规模猪场均为自繁自养,更有利于疫病控制。
规模养殖有利于科学饲养管理、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养猪生产水平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散养户粗饲粗养,猪繁殖力差、生长慢、料肉比低。生产水平与规模养殖相比差距很大。
规模养殖有利于保障市场供应。规模猪场投资大、转向难,猪舍设计、建设又要求满负荷均衡生产,猪群存栏及出栏量均相对均衡、稳定。规模化猪场生产周期较长,不会因市场的短期波动而大幅度调整饲养规模。
从长远来看,市场赢利期总比亏损期长,只要坚持均衡生产,肯定是赢利的。另外,市场预测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规模养猪的长期均衡生产。
3.2.3 大企业进入势不可挡
近年来,国家的一系列扶持养猪业发展政策,生猪生产高盈利期的频繁出现,长期稳定的市场需求。刺激其他行业的企业开始进入养猪业,其中包括一些外资企业。
一些饲料企业、屠宰企业、食品企业也都延伸产业链进军养猪业。这些大企业大公司均在建设规模化养猪。规模猪场或养猪企业,在其扩充发展及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市场预测能力、生产规模适度调控能力。规模化养猪占据主导地位,养猪市场达到饱和程度,整个养猪业就会保持规模上的稳定。
适度规模饲养:年出栏生猪1万头;
强化基础设施:全封闭猪舍、自动调控温度、自动调控湿度、湿帘降温等;
强化饲养管理:提倡生猪的标准化生产,倡导生猪良种化,推行健康养殖、清洁和生态养殖。
评价猪场生产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每头母猪提供出栏生猪数量,在现有饲养成本和价格水平下,平均年出栏生猪18头,将没有低谷。
据美国农业部1996年对美国50年来畜牧业中各种科技所起的作用进行的总结,遗传育种的贡献率在40%以上。
提高种猪生产性能,开展母猪场内测定,开展种公猪场外测定;配制全价高效的饲料,按现代生猪生产要求,从猪场布局和建设抓起,直至加强饲养管理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生猪生产潜能;如果能繁母猪年产活仔数提高三分之一,全省将少饲养50万头母猪;如果每头出栏肥猪节约10千克饲料,全省生猪饲养每年将节约40万吨饲料。
当今疫病肆虐,养猪走何种防治疫病的技术路线十分重要。福利养猪的技术路线是真正的科学养猪,此为中外养猪业业已证实的理念。在猪病防治上,应该用系统论和生物进化论分析猪微生物系统,分析这些有害微生物与猪体、猪群处于何等状态(稳态或是耗散结构)。坚持抓好疫苗注射,搞程序化防疫,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生猪饲养小环境。2011年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与发达国家75%以上的水平相比,国内发展畜牧科技还有很大的潜力。
养猪是人与生命打交道,每个环节必须由人去完成,其中饲养员、兽医及管理者是你事业成败的关键;注重加强技术培训和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完善考核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注重善待员工,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能动性,用真情去感化员工,关心他们的疾苦,支持他们的工作,千方百计地留住人才,创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