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II号汤剂加减治疗181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3-08-14 09:11蔡春霞
关键词:冠心颈性川芎

蔡春霞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导致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综合征,以眩晕、头痛、耳鸣等为主要表现,其特点是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共识。根据“脑心同治”理论,临床应用冠心Ⅱ号治疗颈性眩晕。本文对作者临床应用冠心Ⅱ号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的观察结果进行报道。

1 对象和方法

1.1 观察对象 作者医院2007-08-2011-04收治181例神经内科住院的确诊为颈性眩晕者为研究对象,男95例、女86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55.3岁。分为两组,治疗组103例,其中男63例、女40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54.26岁;对照组78例,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55.61岁。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并结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2]所制定的颈性眩晕诊断标准,患者具有:(1)眩晕症;(2)枕颈神经痛;(3)颈扭转试验阳性;(4)交感神经激惹症状;(5)颈部影像学检查:如颈框反屈、椎体不稳、椎间盘突出;并均于用药前经前庭功能临床检查(半规管脉冲检查、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和主观垂直视觉检查)排除前庭性眩晕,同时排除眼源性眩晕、耳源性眩晕及颅内肿瘤(经CT、MRI检查除外)等其他原因所致眩晕。

1.2 方法 治疗组所有患者给予中药冠心Ⅱ号汤剂[3]加减(主要成分:川芎15g、赤芍15g、丹参12g、红花10g、降香10g、石菖蒲15g、郁金15g、远志20g、合欢花20g)口服,1剂/d,分两次服用,连续服用3周。服药前后分别进行TCD检查,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眩晕变化情况变化 。对照组予倍他司汀20mg+5%葡萄糖250mL(0.9%氯化钠250mL)静脉输注,1次/d,10d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两组患者均随访半年。服药前后分别进行TCD检查,并对两组治疗前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进行比较。疗效[4]判断:治愈:眩晕及其伴发症状、体征消失,超声多普勒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恢复正常,半年内未复发;显效:疗程结束后,眩晕消失,其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椎基底动脉供血明显改善,半年内复发;有效:眩晕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头痛、耳鸣、恶心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103中治愈28例,显效51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20%;对照组78例中治愈11例,显效23例,有效34,无效10例,总有效率87.18%。治疗前两组LVA、RVA和BA血流速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LVA、RVA、B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加快(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LVA、RVA、BA血流速度较对照组也明显加快(P<0.05)(表1)。

表1 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情况比较表 (,mm/s)

表1 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情况比较表 (,mm/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治疗后治疗组 103 26.49±3.11 52.03±3.77* 25.63±3.25 51.16±3.97* 36.56±4.99 57.13±6.62组别 n LVA治疗前 治疗后RVA治疗前 治疗后BA治疗前*对照组 78 25.97±4.03 48.28±4.51* 26.21±3.78 48.68±3.62* 37.06±4.71 52.39±5.91*t值0.05 1.286 2.116 1.332 2.225 1.318 2.19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指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也复杂多样,一般认为颈椎或软组织病变引起的颈椎不稳是发生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增生劳损、外伤或先天发育异常,致使颈椎与软组织受到损害,钩椎关节的狭窄增生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痉挛变窄,加之患者动脉硬化、管腔狭窄、血液黏稠度偏高等因素的作用,导致缺血、缺氧,而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一系列症状。

盐酸倍他司汀是组织胺H1受体的弱激动剂,H3受体的强拮抗剂,研究表明其抗眩晕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扩张脑及内耳的血管。该药能增加脑血管病患者局部血流量,改善老年患者的脑部功能,临床疗效肯定。

中医学将颈性眩晕归入“眩晕”范畴,认为其病因为血瘀、血虚、痰浊,以活血化瘀、芳香开窍、豁痰泄浊为治疗原则。冠心Ⅱ号方用川芎,其味辛性温,有活血行气的作用,是“血中之气药”,体外实验证明川芎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能缩短血栓长度,减轻血栓的干重与湿重,其主要成分川芎嗪对体外诱导ADP、胶原、凝血酶诱导所致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具有强烈抑制作用[5]。川芎还能改善软脑膜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赤芍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还有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赤芍不降低外周血小板计数,但能使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功能降低。丹参味甘、性温、补血活血,具有抑制凝血、激活纤溶作用,主要作用于血液凝固的第三阶段,能使纤维蛋白原裂解为FDP,促进纤维蛋白原溶解;丹参还可稳定细胞、提高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红花味辛性温,可活血通经、抑制纤维蛋白反应、降血脂及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动物实验证明红花醇液对结扎大白鼠颈总动脉所致急性缺血缺氧脑病可明显延长其存活期。以这些活血化瘀药物为主调节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浓、黏、凝、聚的病理状态,辅以开窍豁痰的石菖蒲、郁金,使患者神志清醒。

综上,本研究中冠心Ⅱ号加减治疗颈性眩晕显示了一定疗效,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临床应注意加强其应用的观察研究。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3.

[2]孙宇,李贵存.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3]中国医学科学院.冠心二号方的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1974,2:10.

[4]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7.

[5]刘众.川芎对急性实验性脑缺血大白兔血浆中B-TG、PF4及TXB2、6-酮-PGF12含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9):543.

猜你喜欢
冠心颈性川芎
冠心宁片改善气滞血瘀大鼠微循环机制探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川芎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针灸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QOL评分的影响研究
什么是颈性眩晕
裴正学学术思想指导下临床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冠心Ⅱ号”加味对心血管病临床经验
冠心平片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抗氧化酶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冠心舒通胶囊对心肌细胞Ca2+ -CaM-CaMPK Ⅱ δ信号系统的影响
大川芎方多组分制剂释药特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