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芳芳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影子银行体系”一词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于2007年9月在美联储的年度会议上首次提出。但是他并未明确界定该词的含义,而只是用其泛指“有银行之实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Mc Culley,2007;李扬,2011)。由于研究视角以及划分标准的不同等原因,一直未有一个明确而广为接受的定义。2010年5月,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FCIC)在一份报告中将其定义为: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类银行”的金融活动,即从储蓄人或投资者手中获取资金并最终向借款方融资;其中大多数金融活动不受监管或仅受轻度监管(FCIC,2010)。而“金融稳定委员会”在综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后,于2011年4月从三个层面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影子银行体系广义上是指由在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其活动所组成的一个信贷中介系统;影子银行体系狭义上是指上述系统中那些具有系统性风险隐患和监管套利隐患的实体及其活动;此外,影子银行体系还包括那些仅为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以及杠杆交易提供便利的实体(如金融担保机构、债券与抵押贷款保险商以及信用评级机构)(FSB,2011a)。
(一)不透明性,未被监管触及。由于这些影子金融机构属非银行类机构,因此他们无需接受政府对银行的严苛监管,其经营活动不公开、不透明,相对比较隐秘;其经营背后也没有类似传统银行拥有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等保护机制,这使得其潜在经营风险较大。同时,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场外柜台交易市场进行,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
(二)高杠杆性。由于不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影子银行不需要留存准备金,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这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杠杆率随之升高,系统风险得以放大,给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极大的风险。
(三)表外性。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存在广泛而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多方“共赢”。比如,商业银行可以深度参与投资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投资,但这些业务的运作由于影子银行的参与难被监管触及,而且都游离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外,使得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边界被跨越了。
(四)信用创造或信贷膨胀效应。影子银行机构之所以被称为影子银行,首先是因为影子银行部分替代了商业银行的功能边界和业务范围,也以资金为经营和交易对象,并具有实质上的信贷创造或信贷膨胀效应。比如,结构投资工具就部分取代了传统银行的借短贷长的资金融通功能(FSA,2009)。同时,影子银行机构不受当局监管,不需要留存准备金,资本运作的杠杆率更高,信贷扩张系数也更高。
在我国,正规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和非正规金融,都起到影子银行的作用。按照野村国际(香港)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内地影子银行贷款余额为8.5万亿元,等于当年银行贷款余额的17.8%、当年GDP的21%。与西方国家货币“脱媒”促进影子银行体系的生成和发展不同,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首先是正规银行信用流入影子银行渠道,影子银行的发展又增强了自身对体外资金的吸引力,继而加剧了中国经济体系的“脱媒”现象。其次,西方国家的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的信用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全社会的信用体系;而中国当前影子银行的信用却依赖于传统银行的信用,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权贵资本主义”和“裙带资本主义”的特征。
(一)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的意义
第一,影子银行是应我国市场需求而产生的。影子银行是商业银行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运而生的结果:一是迎合了商业银行规避监管资本约束的需求。《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该协议对提高银行稳定性和创造银行间公平竞争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加大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尤其面对投资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银行的利润回报面临较大的压力。商业银行通过影子银行体系将贷款证券化并移至表外,其监管资本要求也相应大幅下降。二是适应商业银行追求资产安全的需求。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使原来集中在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分散到保险公司、基金等众多机构投资者;通过设计CDS等信用衍生产品,在不需要将贷款转移出财务报表的情况下,把长期困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转移出去。三是符合商业银行加速资产流动的需求。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使期限长的贷款变为流动性更强的债券,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定价和自由交易,通过交易获取资金,迅速扩大资产负债表,资产流动性明显提高。
第二,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互为补充。传统银行业以融资中介为主要功能,主要依靠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创造货币作为运行基础。影子银行则是以金融服务为核心,它是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而产生的,其资金来源不是储蓄存款,而是通过商业票据、中期票据和债券进行融资;盈利模式不是为了赚取利差,而是通过交易活动赚取中间业务收入;它充分体现了金融业的创新精神,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层出不穷,甚至可以为金融消费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影子银行参与金融市场交易性业务和衍生业务,可以弥补传统银行的经营风格和市场流动性不足问题。
第三,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在世界经济转型背景下,国际社会面临政治和社会制度再造,经济模式再定位,生产、消费领域的政策制度和服务方式的再调整。为应对全球持续低迷的经济形势,欧美竞相采用QE政策,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被动释放本币,储备货币功能多元化、货币政策的创新等国际金融新变局,为人民币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建立与我国经济相适应的跨境人民币交易市场,影子银行参与金融交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拉动经济增长。截至2011年7月末,我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23万家,占工商部门注册的工业企业总数的99%,其企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的60%、50%和近70%,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岗位总数的80%,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我国出口总值的60%,完成的税收占我国全部税收收入的43.2%。然而,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极不相称。尤其是自2010年初以来,国家为控制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人民银行12次调增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五次调增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回笼银行体系流动性达到4.2万亿元,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达21.5%,银行的可贷资金大量减少。同时,银监会还严格控制贷款规模、贷款比例,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更是加大。据统计,我国600万户中小企业仍然处于资金紧缺之中。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我国中小企业大都主要依赖内源融资,来自于外源融资的比例相对较小;第二,我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只占全部融资的3%左右,直接融资发展滞后,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狭窄;第三,我国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主要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及商业信用等。从目前的情况看,尽管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有所增长,但并未改变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信贷约束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门槛仍然较高。(表1)
然而,此时影子银行市场陡然升温,其中活跃着一类相当于“资金中介”的机构,如担保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典当行等,它们将民间资金归集起来,再通过自己的平台放款,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影子银行使我国面临的挑战
第一,影子银行自身的风险性。由于影子银行自身的期限错配、自我加强的资产抛售循环、高杠杆率及风险跨境传递,影子银行体系在繁荣金融市场、创造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存在严重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次贷危机升级蔓延为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影子银行就是危机传播的关键链条,这也切实证明了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但是,也应该看到,历史上多次爆发的金融危机证明,金融体系内生的不稳定性决定金融危机难以根本消除,影子银行的风险只是金融体系风险的一部分。
第二,影子银行发挥作用的局限性。影子银行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民间资本的关系型和地域性特征,决定了影子银行的交易活动一般只能在一个狭小的地域内进行,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大规模经济活动的金融需求,通常只是在正规金融部门发生市场失灵情况下的一种次优选择;第二,民间金融部门的资金来源有限,资产规模小,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弱,容易遭受金融危机和挤兑等突发事件的打击;第三,由于缺乏法律的保护和规范,在民间金融市场中容易产生欺诈、违约、社会暴力等违法行为和大量的民事纠纷。
监管当局应该对影子银行保持客观的态度,努力提供完善的监管环境、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督力度,同时也要利用好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好地发挥其资源再配置的功能。
第一,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我国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贷款业务设置了较高门槛,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风险大,弱小企业面临被机构恶意炒作危险,因此,监管当局应当充分利用委托贷款、贷款信托和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体系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一种,在当前紧缩的货币环境下,适当鼓励、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为投资者创造利润价值的同时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对影子银行的高利率现象设定门阀。以目前民间借贷、委托贷款的利率来看,影子银行的平均年利润率达30%,江浙部分地区甚至高达80%。对这种高利率现象,监管当局应当对此设定门阀,限定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体系的最高利率值。同时,对于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应当设定影子银行风险预警体系,对公司偿还能力及融资行为加以跟踪。
第三,开展银信合作、表内转表外的业务。对地区委托贷款、民间借贷的总量,监管当局应加以控制,尽快将影子银行业务正式纳入商业银行监管体系范畴,对影子银行引入宏观审慎式管理体系。
第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无论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一方面使得处于优势地位、能够以较低价格取得银行贷款的大企业和地方政府获取了寻租空间和产生投资冲动;另一方面也催生了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民间借贷等基于市场需求而出现的产品与服务。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以前,难以根除这类影子银行的存在,因为即使旧的影子银行模式消失,由于资金的趋利性,也会出现新的影子银行模式。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拥有资金自主定价权,商业银行的竞争将由规模竞争变为价格竞争,贷款价格更能真实反映贷款风险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我国银行存在的基础,使那些消极作用的影子银行因无利可图而消失,同时促使那些起到积极作用的影子银行合法、透明运作,防止监管套利和监管真空。
表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 (单位:%)
[1] 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1.
[2] 钟伟,谢婷.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及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2011.12.
[3] 周卫江.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监管[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3.
[4] 侯健.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J].企业与银行,2012.6.
[5] 易宪容.中国“影子银行”的特征及风险[N].上海商报,2011.9.6.
[6] 陈剑,张晓龙.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0-2011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