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尤丹君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石家庄)
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起源于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内较为系统提出相关的科技指标则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率先提出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随后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不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价。李宗璋等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三方面选择16个评价指标,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这16个指标做出评价。魏彦莉提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包括区域发展研究能力、区域教育培训能力、区域创新服务支撑能力和区域宏观创新环境指数8个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殷晓莉、王里克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从科技创新潜力、发展能力、产出能力、效益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
科技创新对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加速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等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各级政府、理论界和各个产业部门的共识。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区域科技创新投入能力、区域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区域科技扩散吸收能力、区域科技产业化能力和区域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五个方面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2010年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做出评价,并对30个省区进行聚类,分析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区域科技创新是一定区域的创新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对区域创新资源进行创造性地集成后,将创新投入转化为新的产品、新的工艺,并实现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本文基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遵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整体性原则,从区域科技创新投入能力、区域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区域科技扩散吸收能力、区域科技产业化能力和区域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五个方面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本文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整理得来,根据因子分析模型,对中国2010年30个省区进行实证分析,由于西藏部分数据缺失,舍去西藏。由于篇幅限制,具体操作过程省略。最终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利用SPSS对30个省区进行聚类分析。第一类:海南、宁夏、青海、内蒙、黑龙江、贵州、山西、新疆、甘肃、云南、广西、陕西、江西。第二类:河北、四川、辽宁、河南、湖南、湖北、重庆、安徽、福建、吉林、天津、北京。第三类: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第一类区域的综合得分都为负数,说明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弱,均在平均水平以下,第一和第二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5.482%,而这些地区除陕西在第二公因子的得分为0.27423,其他均为负值,说明这些地区科技创新基础环境差,科技创新投入水平低,技术吸收能力差,由于历史或地理等原因,这些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外资以及进出口贸易对这些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没有产生积极的效应。在第二类中,由于历史、地理、政治原因首先把北京、天津独立出来分析。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对外交流的中心,在第二公共因子上的得分最高为4.53274,第二为上海1.95396,北京为上海的2.3倍,说明北京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本基础和良好的科技引进吸收能力,政府重视对科技的支持,使北京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名列前茅。天津则在第四公因子上的得分最高,第二、第三公因子上的得分处于较高水平。其他区域综合得分相对于其他城市来时处于中等水平,但低于平均水平,这说明第二类和第三类区域之间的创新能力差距是非常大的。第三类区域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的排名都比较靠前,这些区域都属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技投入水平高,人力资本丰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技术引进吸收能力较强,产出水平、产出效率高。第一、二类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程度一般,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向第三类区域学习,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引申出的政策含义为:
表1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表2 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及排名
第一,注重科技经费的投入,但更要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积累与培养。人才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对科技吸收和应用能力,是区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应发展政府、企业、高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要既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又重视对现有的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第二,提高科技产业化能力。通过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聚集,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特别是对第一、二类地区来说,区域产业聚集、产业结构优化,以此促发展促创新,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
第三,继续加强区域间技术学习和对国外高端技术的引进学习。促进国际、区域间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完善技术市场和产权交易制度,促进技术在各区域的流动,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1]董丽娅.中国科技指标发展现状及关注的问题[J].科学管理研究,2001.1.
[2]柳卸林,胡志坚等.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成员.200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4.
[3]李宗璋,林学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5.
[4]魏彦莉.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分析与实证应用研究 [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