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彬,张 燕
(湖南农业大学 教务处,湖南 长沙 410128)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引入,多媒体技术从2000年起开始逐步迈进大学课堂,使得高校的教育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课堂教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主要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呈现教学内容、运用多种媒体技术为辅的授课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开发和研制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极其重要。然而,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多媒体教学课件一直是理论界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也是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的重要环节,并已成为教学管理部门如何客观评价课堂教学所绩效面临的现实问题。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中以黑板作为载体的单一教学方式。在特定的条件下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方式其直观性、生动性、高效性等优势是非常突出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许多不足,并倍受现代大学生的青睐。然而,课件设计制作和使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多媒体教学中教与学中“矛盾”日益突出。[1-3]
(1)依赖现成课件的“拿来主义”。由于投入到教学部分的精力有限或受课件制作技术的限制,从网上下载或从教材出版社自配光盘中直接获取课件的老师不在少数。部分教师对资料筛查不够细致,课件内容繁杂且文字冗长。课堂教学因人而异,课件制作中不仅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所授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对课件的需求,否则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上的“水土不符”,影响教学效果。
(2)课件制作缺乏规范性。课件如同教案,是十分具有个性的教学资源,与教师的教学习惯和审美观联系紧密。部分教师过于关注课件的“外在美”而导致课件华而不实,有些教师又过于注重“实用性”而导致课件枯燥无味,有些教师通过下载模板直接填空,从而导致课件表里不一,版面格式随意,标题层次不清,图表设计不规范等问题。
(3)课件信息的滞后性。制作好一个课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教师往往是常年教授同一门课程,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就会把备课这一环节执行成了“背课”,课件制作上也就形成“一劳永逸”。知识不像定理那样一成不变,它往往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教师应该敏锐的观察到这些变化,并及时反馈到教学课件中去。
(4)课件互动性欠佳。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下,面对面教学和网络在线学习模式向混合学习模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实时化、碎片化。在课件制作中,老师、网络教学平台制作商都在努力针对这种碎片化学习模式来设计课件。但即使是这样一个功能相对全面的教学平台,在使用上仍然存在互动性欠佳的问题,教师较少使用教学平台中的互动板块来布置作业,学生也只是通过教学平台来完成作业,而较少利用教学平台自主学习,造成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在线学习成为“两张皮”,无法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一个适合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在设计上应当以学生为本,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有利于生动呈现教学内容,有利于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要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的优势。
(1)教学性原则。多媒体课件介入教学后,教学内容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教学空间也得到了延伸,但多媒体课件应用最终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评价多媒体教学课件时,首先应关注本门课程或本次课堂教学是否需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其次应斟酌课件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合、知识点的分布、教学素材的应用;最后应考虑课件制作的开放性、可扩充性和连续性,便于教师日后更新和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2)实用性原则。在课堂上,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视、听觉刺激,因此投影的画面、音响效果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听觉心理。课件页面的布局上要突出重点,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插件的运用上要选择可用的播放平台,网络的链接要准确,以保证程序响应及时有效;对画面的处理上要充分考虑教室投影机的投影效果、注意动物与静物的色彩对比、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和字符的大小等,以保证整个教室里的学生都能充分感知对象。
(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要尊重事实,不出现知识性和逻辑性错误。如文字﹑符号﹑公式﹑图表及概念的表述要准确,配音要规范、动画模拟原理要正确等;版面设置上要适合学生的阅读规律,画面和色彩搭配上前后风格要统一;各种媒体应根据教学需要协调使用;课件内容布局上要符合思维习惯,注重反映板书的过程。
(4)技术性原则。要求课件的操作要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教师和学生控制,做到教与学的进度可控、内容可扩充,多媒体运用恰当。如课件安装方便,可以自由拷贝;操作界面良好,导航清晰,便于前翻﹑后翻﹑跳跃;交互性能强,可对学生的输入做即时应答,可以现场输入数据改变演示进程,可适应学生的重复性学习。
(5)艺术性原则。每一位教师都有着鲜明的教学特点,因此课件制作必然是一个个性作品。然而“工之精则艺”,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最高要求应该是建立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并渗透教师教学个性。[4-6]
一般来说,多媒体课件认证的核心内容涉及:1)教学设计:分析课程内容和学生需求,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形成良好的教学反馈。2)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计划和任务的情况;3)教学资源:各种教学素材的数量和质量;4)教学有效性: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师生的交互性;5)持续性:学习进度可控、学习操作过程可逆、可重复,教学内容可扩充。将核心内容具体化后,分为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多媒体课件认证指标体系及分值
课件认证以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为目的,在维持多媒体课件质量最低标准的前提下,尊重专业的多样性。如理、工科类专业注重推理,所以在课件认证中对课件在推理上的表达更看重,而文科类注重演绎,因此更看重其是否能形象生动反映教学内容。
多媒体课件认证工作主要是实施对教学课件制作是否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认证主体包括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等。
(1)认证对象。认证对象是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即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课件,主要是助教型课件,不包括用于助学的网络课堂和课程网站。
(2)认证活动的组织。认证活动一般2年一轮,分批次对可全校进入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全面认证;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分三个阶段进行,即教师自评、学院评审、学校认证。学校层面成立工作组,工作组办公室设教务处,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跟踪,完成认证评级。学院的认证工作由教学基层组织具体落实。
(3)认证结果等级的确定。学校在课件认证过程中,其重点是质量,要根据其指标体系对所申报课程逐个检查、测评,评定等级,并形成报告。由于教师多媒体技术参差不齐、各学科及专业的背景各异,评定工作更多地考虑到多媒体教学课件认证的积极意义,在于不断地推动教师对所授课程课件动态建设。等级确定为无条件通过认证、优秀、合格和基本合格四个层次。其具体表述为:1.无条件通过认证:获得校级以上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赛奖项的课件;2.优秀:认证最后得分大于85分的课件;3.合格:认证最后得分为60-85分之间。4.基本合格:认证最后得分小于60分的课件。
(4)认证结果的公示。认证等级结果公示期 2周。公示期间,教师、学院或学生有异议的可通过电话、邮件、或纸质等方式向教务部门提出,管理部门对此应该作出合理解释,以推动教学课件建设工作良性发展。
(5)认证结果的处理。多媒体教学课件认证工作要不断完善认证标准,要为教学管理提出改进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意见和建议,从而不断提升多媒体教学效果。对于认证等级的处理有:“A等级”:每一轮认证工作(2年内)从中评选评出优秀课件,根据学校相关文件予以奖励;择优选取推荐优秀课件参加各级多媒体课件比赛,同时成为学校教学资源库中的优秀资源。“B等级”:要求教师在指定日期内就相关问题整改到位。“C等级”的给予该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以黄牌提示,限制其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授课,直至其课件通过认证的最低标准。认证结果确定后,将结果逐一反馈至相关学院和课程负责人,同时作为考核学院本年度本科教学——教学资料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任务之一,从学院管理层面来推动课程教学课件质量不断提高。
当然,认证并非一劳永逸。“无条件通过认证”和“优秀”等级有效期为一轮(即两年),有效期过后必须重新申请认证。只有周期性的接受认证才能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证认证工作的长期有效。另外,学生作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终端客户,他们的评价是最有说服力的。因此,在高校多媒体教学课件认证工作十分有必要将学生代表参与到认证过程中来,并科学确定学生的认证结果在整个论证结果中的比例,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认证工作的实质性意义。
[1]刘 佳,姜 君,李晓东.多媒体课堂教学低效归因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39.
[2]韩 芳.高等院校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重庆大学,2007.
[3]吕小梅.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4]张国栋.大学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5]董小晶.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4):89.
[6]范佳永,孙 秀.浅析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利与弊[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