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建新
摘要:当前,我国职教园区发展十分迅速,形成了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在自组织机理作用下,职教园区内的不同成员形成一定的职业教育成果创新知识链,从而使园区整体具有社会网络效应。对此,应通过各级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积极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职教园区在白组织机理作用下的创新功能。
关键词:自组织机理;职教园区;效应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60-03
一、职教园区建设与自组织网络的形成
1 职教园区中的资源集聚。近几年,我国职教园区建设与发展非常迅速。苏州、常州职教园区和天津市海河职教园区等形成了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的态势。天津市海河职教园区位于滨海新区。在这里,优质教育资源产生集聚效应,从而体现为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的功能。职教园区根据天津和环渤海地区工业布局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实际需求,按照“坚持一流标准、实施一流管理、建设一流学校、培养一流学生”的总体要求。积极践行学校集中园区、专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学生集成培养的发展理念,一期人住园区的共有5所高职院校和2所中职校,并整合了天津市14所职业院校。同时,园区建设了公共实训中心、公共图书馆、管理中心和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实现了园区内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按照建设规划,园区全部建成后将聚集近20所院校及机构,涵盖中职、高职、全日制普通高校和培训服务机构等多个层次和类别。园区首批入区的5所高职院校和2所中职院校中,有4所是国家高职示范校、骨干校和重点中专。根据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布局的要求,人区学校的内涵建设以对接产业结构为主要依据,形成优质专业群。这样,入区院校将充分发挥资源集聚的优势,根据职业教育为产业服务的要求,面向现代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进行专业定位,率先实现学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协调,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同时,在职教园区管委会的组织协调下,园区通过构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平台以及建立与行业企业定期对换制度,从而使自组织网络延伸到行业和企业,逐渐成为职业教育产教、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平台。
2 职教园区自组织网络的形成。由于地域集中,园区内职业院校形成了集群的态势,人区院校之间通过各种公共设施和平台形成相互影响的网络。网络中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吸引了更多的院校和组织以不同形式参与其中。随着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六个国家项目的相继落户,园区每年将吸引全国近千所各类职业院校,十万余人,从而成为全国最大的职业教育集聚区,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全国性职业教育网络体系。
3 职教园区内的自组织作用机理。园区内各院校专业建设成果的迅速扩散,有利于形成以产业链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专业链,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专业组群,促进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服务。由于资源的集聚和行业企业的参与,通过各种平台可充分发挥其自组织作用。比如,在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方面,通过信息的扩散和知识的溢出,各成员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在行业的参与下通过组建集团和联盟的形式进行合作育人,并实现互利和双赢。同时,由于技术、知识、信息和利益等具有一定的外溢性,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做到信息对称,从而能够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提高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度,提升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服务的功能。近几年,根据天津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大项目和传统产业改造的战略举措,园区内各院校的专业布局主动对接产业链,推动了专业建设。
二、自组织作用机理下职教园区的效应分析
1 经济效应分析。(1)网络经济效应。职教园区是产学一体、校企一体的区域自组织系统。其网络经济效应,一是职教园区内的自组织系统通过公共网络平台,建立信息发布和收集的渠道,加快信息获取的过程,从而成为独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网络,产生网络经济效应。二是职教园区的不断发展、新组织的衍生和发展壮大,可使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园区本身作为一种区域自组织系统是开放的,通过理念、技术和产品的辐射,以及组织的扩展,将网络联系伸向区外,伸向全国,形成更加广泛的区域网络,从而更好地获取各种有用资源,促进园区的进一步发展。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园区将成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六大项目基地。以连续举办三届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例,全国几千所中高职业院校参加,通过选拔赛到天津参加总决赛。各院校在竞赛中相互学习,在观摩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共同合作、在互利中共同发展。共享资源使众多院校能够提高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水平;构建创新平台;挖掘创新项目;开展创新活动。(2)范围经济效应。在自组织机理作用下,组织之间的协同使优质资源在合作中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产生资源整合后的范围经济效应。首批入区院校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和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天津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和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涉外旅游”专业,都体现了在自组织机理作用下所产生的范围经济效应。(3)规模增长效应。在自组织机理的作用下,职业院校群和相关企业群的资源得到重新组合并体现规模增长效应。坐落在天津市海河职教园区内的公共实训中心是全国设施最好、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可同时容纳1700人实习、实训。该中心自投入使用以来,充分发挥设备、场地等优势,主动服务区内院校,在承接学生实训、师资培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公共实训中心的运行,将教育资源的分散投入转变为集中优化投入,提高了教育资源增量的_配置效率。园区内各院校背景不同,办学条件又受专业化程度、资源要素的拥有状况、技术的更新换代及学习效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园区自组织网络体系中,各成员通过共享信息、加大交流、降低机会成本,从而体现了规模增长效应。
2 学习型组织效应分析。为了便于信息的交流与加强校企、校际之间的战略联盟,在自组织机理作用下,园区内成员的互动学习以及由空间的接近促进的成员的自学习,客观上诱发了职教园区内院校以及关联组织形成区域网络学习型组织,并通过园区网络促进院校的互动学习。职教园区内院校和企业的集聚促进了信息交流和扩散。园区内校企之间和校校之间在空间上的集聚以及资源共享机制的形成,使它们之间的分工协作更密切、信息交流更频繁,加之园区内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大大提高了区内成员对信息和成果的认知能力。成员单位只需通过信息交流和观察,就可以借鉴彼此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同时,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活动和学校的各项建设,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方面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与园区外的院校相比,大大降低了不确定性和决策风险,有利于创新成果的扩散。天津市海河职教园区首批人区的5所高职院校中包括两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两所骨干校,拥有三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多个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近二十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及一大批市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完成几十项行业发展紧缺的科研和工程项目,获得了近三百项国家专利,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服务于产业发展需要的集约化办学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自组织机理作用下,园区内院校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创新和成果会被迅速地共享和仿效。“外部性”特征产生创新成果的自溢出效应。
3 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服务的效应。在职教园区内,各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的需要调整专业布局。专业设置和建设的集中化,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使职业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避免了专业设置雷同和重复建设。这一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各院校打造品牌专业,降低转换成本和交易成本。天津市海河职教园区根据城市发展定位,结合滨海新区优势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及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行业中、高等职业院校按照专业设置的同质性,组建优势专业群战略发展联盟,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偶合。按照专业瞄准产业、人才瞄准需求、办学瞄准市场的总体要求,园区内的院校着眼于服务大飞机、大火箭、大乙烯、新能源、生物技术、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支柱产业和大项目、好项目建设,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定制、订单培养和培训,取得了明显效果。
4 关联创新效应。在自组织机理作用下,职教园区内部成员单位表现为校企之间和校校之间的合作关联关系。这种关联关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垂直关联,即中高职院校之间所形成的关联;二是水平关联,即同类院校与行业企业组成的关联。关联组织中各成员的相互模仿、协调合作,以及其他非正式互动,成为教育资源流动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天津市海河职教园区首批入区的由5所高职院校和2所中职校,过去由于办学层次、类型和隶属关系的不同,其合作仅体现在招生和就业层面。入区后,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组建职教集团,积极探索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三二分段中职接高职、技师加本科或预备技师、高级工加大专等多重学历办学,率先实现职业教育四年制试点项目。在体制和机制创新基础上,初步实现了专业、课程、教学组织等方面合理化,推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5 人才聚集与流动效应。职教园区内人才聚集和流动是创新成果扩散的重要原因。为职教园区服务的专业人才市场,使人才供求信息在园区内广泛传播。特殊的人力资本在职教园区内的积累和流动,使隐性知识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失真度减小,从而提高了成果扩散的效率。比如,通过虚拟组织,教师成为动态的自组织机理作用下的人力资源,各院校专职教师的人事关系以及工资档案不变,但院校之间的教师可以互派,从而充分发挥了各院校名师、精品课、骨干教师等优质资源的引领作用。通过虚拟式专兼职教师资源库,组织内各主体单位可根据需要聘请自己所需的教师,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三、提升职教园区创新功能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1 完善持续创新和扩散机制,提升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功能。职教园区集聚的职业教育资源,客观上成为自组织机理作用下的网络系统。为加快技术和成果外溢的速度,提高集聚效应,应在各院校与其他成员单位之间、知识流动与扩散之间结成稳固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如何提升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服务的功能。职教园区的产学一体化、校企一体化体制具有天然的创新氛围。园区各成员单位应充分利用区内各种平台和网络,发挥资源的集约化效应,如定期展开信息交流,召开各种研讨会等。在提升服务产业发展功能和校企一体化办学方面,利用集群优势主动对接产业链,加速成果的持续溢出和扩散,提升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功能。
2 加强职教园区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和发展使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中;包括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信、配套的科研和教育等服务设施。政府管理部门要发挥其组织作用,提高服务的综合性和可靠性,建立发达的社会网络服务体系,为职教园区功能的提升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此外,教育链和产业链上各成员单位之间信息快捷、准确的传递,是某一个单位的信息管理系统所不能完成的。应搭建园区共用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3 做好专业布局与提升。职教园区内院校的专业建设应立足于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的对接和融合,在为区域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中做好专业布局与提升。园区功能发挥得越好,教育链条越发达,就越能吸引更多的成员加入,从而有利于分工、细化与各种创新活动的开展。因此,应进一步拉长、做粗教育链条,使园区各院校的相关专业融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在产业振兴和结构调整中体现自组织系统的功能。比如,应在园区范围内构建与产业融合的专业群组,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每个环节密切相连的专业链条,推动园区内各院校的多层次协作,从而实现专业布局合理化,根据产业链打造专业群体,并在高度融合基础上创建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
4 优化职教园区的自组织结构,充分发挥他组织功能。在自组织系统中应强化自组织结构的组建,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通过政府的介入和引导,避免职教园区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天津市海河职教园区和各类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职能,借助于自组织机理下的多方共赢机制,使行业、财政拨款渠道和人事关系不一的各院校以及企业深度参与,在园区内形成多维的空间集聚,并通过自组织作用产生效应,在资源统筹、平台搭建、组建职教集团等方面推动了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提升了园区集约化功能。
5 规范内部成员单位的竞争合作关系,营造信任、合作的氛围。加强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通过制定共同规则,加强对技术创新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及时公布相关信息,使竞争透明化,通过保持园区内成员利益的一致性规范彼此的竞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