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农化服务等与“三农”紧密相关的化工产业功不可没。而中共中央连续多年对“三农”产业的关注,也促使农化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不过,我国农化产业在发展中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了产能过剩严重、创新能力差等问题。不少专家认为,当前是我国农化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只有在这一时期实现蜕变,我国的农化产业才能真正由大变强。
化肥:化解产能过剩是关键
当前,石油和化工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60%~70%的子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其中尤以氮肥、磷肥为典型代表。整个化肥行业的表现是创新能力较弱,成果转化率不高,技术同质化严重。一旦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企业便会蜂拥而上建项目,形成新的过剩产能。据专业协会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合成氨、尿素产能(实物量)达到6730万吨和7130万吨,尿素产能过剩约1800万吨;磷肥行业2012年底产能(折纯)达到2360万吨,超过国内需求1000多万吨。
业内专家指出,201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化肥行业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和产能过剩矛盾有所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和环境压力加剧的问题并存。因此,化解产能过剩将是氮肥和磷肥行业今年和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也是化肥行业转型升级路上的重中之重。
当前,业内专家对化解化肥行业产能过剩的建议主要围绕3个方面。首先,要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产能总量。国家应从企业规模和技术装备、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资源条件等方面提出产业准入标准,对新建项目甚至可以建立项目审批制、备案制,来严格控制国家建设投资和银行贷款,遏制盲目建设,从而将行业产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规模水平上。
其次,要加快现有产能的技术升级,拓展产品的价值链和产业链。解决现有产能过剩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现有产能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通过提高先进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已成为事关化肥行业、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
再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从全行业来讲,无论是生产规模、装备水平,还是资源消耗、环保治理,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还有一定数量。但目前的状况是新增产能“勇敢”地在上,而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却无法正常退出。这种“想上的照上”,“该退的不退”的现状,无疑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矛盾。因此,要鼓励大型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劣势企业,也可以探讨以区域为对象研究“上先进淘汰落后”的产能置换政策。为了加快产业调整、减少产能过剩的矛盾,迫切希望尽快依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建立起落后产能正常的退出机制,特别是探讨建立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安乐死”的退出机制。
农药:技术创新是当务之急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药行业已形成了包括科研开发、原药生产、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配套的较为完整的农药工业体系,农药的生产能力与产量已处于世界前列,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品种不断增加,为优质高效农业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但是,我国农药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譬如,产业集中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结构尚需进一步调整、减排任务重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农药巨头一直延续“专利农药—丰厚利润—研发投入—新专利农药”的发展路线,而国内大多数企业处于仿制为主的阶段,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的创制尚处于起步阶段。专家指出,虽然今年以来,我国农药产量稳步增长,农药行业呈现出稳步回升的态势,但行业面临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水平生产严重等问题并没有根本性改善,农药企业要谋长远发展,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四川省乐山市福华农科投资集团打造了一条完整的草甘膦生产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大降低了草甘膦制造的运输成本和环保成本,把单一的产品盈利点分散在各个过程中盈利,赢得了竞争优势。
根据“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农药创制品种应累计达50个以上;重点农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农药全行业的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2%以上;整体技术水平将有较大提高,大型企业主导产品的生产实现连续化、自动化;新开发品种的技术指标、大部分老品种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提升我国农药企业创新能力需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增加企业科研经费。目前国内农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研发的科研经费大约只占年销售额的2%左右,而国外大型企业则为10%~20%。二是加快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国内生产企业应认真分析自身生产与发展的条件,逐渐向适合农药发展的区域富集,形成产业集聚。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的专家也强调,提升我国农药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合作,研发方向应立足环保农药,进一步加强农药混剂、剂型和生物农药的研制;另一方面要发展特定技术,对于重要病虫害的防治,要开发关键农药技术和有针对性的农药产品。此外,还应培育特色品种、加强原药创制、强化专利管理,促进研发—专利—市场—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农化服务:企业重任在肩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关注三农,并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业内专家认为,农业经营体系的组织化、专业化,将促进化肥、农药、农膜等农化企业加快产品和服务转型。而在农化服务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化肥和农药企业应担当重任。
几年前,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就施肥量怎样掌握的问题对10万户农民家庭进行过调查。得到的结果是,60%的农户选择了靠经验,20%选择了看别人,从未接受过技术指导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当前,农民长期超量施肥,造成化肥利用率一直非常低,过量施肥直接导致了环境污染和农田损害。农药施用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用药不当,乃至盲目用药、违禁用药、滥用药的现象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
药肥不合理使用严重损害了农化产业的形象,也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越来越多的化肥、农药企业近年来纷纷走上田间地头、走近农民,为农民提供用肥用药的技术支持。生产企业已经渐渐明白,引导农民合理用肥用药,抑制土壤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是企业必须肩负的责任,也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据了解,现在直接向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已经成为大型化肥企业的现实选择。在应用中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安全用药,也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农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形式十分丰富,包括送科技下乡、免费向农民提供植保技术手册、推广高毒替代产品、使用先进植保机械等。
也有专家指出,农化服务是化肥和农药行业了解市场、服务市场、开拓市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从发展现代农业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高度来看,我国农化服务还处于一个较低层次和初级阶段。
农药和化肥行业应该从发展现代农业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高度来重新认识农化服务工作。现代农业以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优化农作物品质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主要特征,不仅要适应绿色化、规模化、工厂化、规范化生产的要求,而且还要向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生物化、管理现代化方向发展。因此,农化服务同样面临着转型升级,应进一步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做好测土施肥工作,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进一步创新农化服务方式,提高为现代农业服务的水平。
(摘自《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