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多数人的暴政

2013-08-09 08:03:04
现代阅读 2013年8期
关键词:人肉搜索个人资料隐私权

问:编辑同志,您好。近些年,“人肉搜索”事件越来越多,个人隐私权被侵犯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请问,西方国家有没有类似事件?他们允许“人肉搜索”吗? ——安徽读者:李建

李建同志:

您好!正如您信中所说:“人肉搜索”由于海量网友的参与,在搜寻和提供信息、线索方面,具有难以估量的巨大威力,它的“智能性”也远非机器技术等手段可以比拟。 “人肉搜索”就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网络对社会生活进行有力的道德规范、舆论监督;另一方面极易侵犯个人的隐私权,甚至还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的蔓延。

“人肉搜索”为许多中国网友所热衷。从天涯“虐猫女”,到“最牛房产局长”周久耕、“微笑局长”杨达才,再到网络炫富“郭美美”,以及“华南虎照片”、“死亡博客”等事件,“人肉搜索”越来越显示出互联网的威力和杀伤力。如今,婚姻不忠、虐待动物、家庭暴力,甚至发表文章都会遭到“人肉搜索”,只要你足够“火”。

英国《泰晤士报》如此评价:“‘人肉搜索对于这个数字化时代而言,就是一个独特的中国现象。”美国《洛杉矶时报》认为:“中国的‘人肉搜索让国际刑警组织都黯然失色。”

的确,“人肉搜索”最先由中国人发明。在国内,网民能够通过网络较为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是“人肉搜索”能在中国如火如荼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国外也有“人肉搜索”事件发生,但没有中国这么严重,因为国外管理非常严格。

在互联网四通八达的美国,“人肉搜索”事件却并不常见。美国非常注重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保护,先后制定了《联邦电子通讯隐私法案》、《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暂行条例》、《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网络侵权事件加以惩罚。据报道,2009年8月18日,美国密苏里州妇女伊莉莎白-斯瑞雪为报复情敌,使出了“人肉搜索”的招数,将情敌17岁女儿的个人隐私资料贴到网上,并暗示她寻找一夜情,这名妇女被检察官控以“网络欺凌”罪,并遭到重罪起诉。

在日本,如果网络上出现了犯罪者或其他受害人的私人信息,网络管理公司就会进行一些管理,言辞过于激烈就会被删除。

“人肉搜索”在韩国也曾热闹过一时,首尔地铁“狗屎女”事件和“演员崔真实因传言自杀”事件一同推动了韩国网络实名制的确立, 让“人肉搜索”逐渐平静下来。在韩国,在网络上暴露他人的住址等信息是违法行为。即使“人肉搜索”的对象侵害了别人的利益,甚至已经是“众矢之的”,也应该寻求法律途径加以解决,网友自行解决是不允许的。

欧盟更加注重通过立法保护个人资料,先后通过《欧盟个人资料保护指令》、《因特网上个人隐私权保护的一般原则》等相关法规,在成员国内建立起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统一法律法规体系。

多年以前,很多人以为网络可以保护个人的隐私所以畅所欲言。但是,随着各种社交网站的发展,具有照相功能的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各种可以免费上传照片网站的发展,使得隐私成为网络中最薄弱的环节。但即使获取个人信息再容易,正常的言论自由和社会评价也应建立在尊重个体权利的基础上。牺牲个体权利获取“正义”的社会是无序和可怕的,无异于饮鸩止渴。有网友就说,“人肉搜索”这个词让人后背凉飕飕,其字面意思之恐怖程度和其现实实践中的杀伤力如出一辙。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人肉搜索”今天是他,明天就是你,这种“多数人的暴政”如果得以风行整个国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受这样的“待遇”。

(摘自《红旗文稿》 本文作者:若英)

猜你喜欢
人肉搜索个人资料隐私权
纳税人隐私权的确立、限制与保护
妈妈,请把隐私权还给我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12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1-19 00:41:21
读者调查表
旅游休闲(2017年1期)2017-06-16 20:18:03
“人肉搜索”中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探讨
《旅游休闲》读者调查表
旅游休闲(2016年4期)2017-01-19 23:56:45
人肉搜索与网络反腐“联姻”的原因分析
论“人肉搜索”下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世纪桥(2015年2期)2015-04-03 16:26:11
严管“人肉搜索”不排斥群众监督
环球时报(2014-10-11)2014-10-11 08:46:35
大数据时代个人资料隐私权的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