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不大,却只有大都市装得下
毕业了,应该去哪里?这是摆在今天的年轻人面前关于人生的必选题。想必每个大学生都为此纠结过:留校?出国?跟着恋人走?跟着兄弟干?报效家乡?
就在几十年以前,大学生们没有这样的烦恼。那时就业实行计划分配,毕业生完全不用为工作发愁,或者说愁也没有用,你总要接受被国家安排一份的工作。那个时候大家甚至踊跃去老少边穷地区工作,也很让人血脉贲张。
1990年以后,自由择业时代来临,大学生们的思想开始活跃了,广阔的世界铺陈在了眼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那时候东部沿海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孔雀东南飞”略成气候,不过,大学生的择业选择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最倾向于选择的是离家比较近的大城市。
又10年过去,2010年以后,大学生们对于大城市的热情依旧,但万千的热情之火却聚集在了几个地方:北、上、广、深。2012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大学生就业意向城市调查”发现,选择“北上广深”4个超大城市的大学生比例居于首位,占到了35.1%。
其实这个结果一点儿也不奇怪,目前大学生选择就业地区时,最看重的因素都是关乎个人发展的,如工作机会多(53.5%)、有人脉(43%)、经济活跃(38.6%)、收入水平高(27.3%)。毫无疑问,这都是“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的专利。虽然省会等一般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很快,工作机会也较多,但是相较于“北上广深”这些经济文化超活跃的地方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城市伤我千百遍,我仍待它如初恋
大城市外表光鲜,内里却“压力山大”:物价高、房价高、竞争激烈,工资水平却与生活成本不相称。数年的打拼、满腹的艰辛,仍不足以保证一个光明的未来。2009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城市白领调查”显示,56.9%的白领表示工作压力大,其中最大的压力来源,就是对自己职业规划和发展前景的担忧(27.5%)。
于是,回老家就成了人生奋斗的一个备选。李小小在2011年的回归,正是搭上了这股回归潮的末梢。
但当大城市的辛苦被一扫而光,轻松地度过半年时光之后,新的痛苦又产生了。当初追求的大城市的美好,家乡统统找不到,生活没了变数,竟如死水一潭,没有变化,竟也如此可怕,一番犹豫之后,众多“李小小们”又离开了家乡。
其实,美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也出现过逃离纽约的现象,进入80年代后,由于公共交通的改善、城市建设的发展、服务业整体条件的改善、环境治理水平的提高、汽车燃油成本的上升等,从郊区返回城市成为了新潮流。中国的城市白领正在重复着30年前纽约人的路子,却是由于不同的原因。
知识人口的流动,一方面是个体谋求发展机遇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繁荣的重要支撑。年轻人为了发展机会而选择迁徙,却又在迁徙中忍受着对未来的不安。他们在奋力抓住时代机遇,也在坚忍地面对着不同于父辈的艰辛与困扰,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遭遇挫折、失败、彷徨与失落。
他乡还是故乡的纠结,归根结底是对前途和未来的选择。我们无法为所有人提供一个普遍适用的答案,只能提供这样一种折中的劝告:走在奋斗道路上的年轻人要结合自身实际,冷静分析现实,既不沉迷于大城市光鲜的外表,也不贪图故乡安逸的生活,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然后全力出击。
(摘自中国经济出版社《日子里的中国:咱老百姓这20年》 编著: 袁岳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