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界正沦为一个大EMBA班

2013-08-09 08:03:04
现代阅读 2013年8期
关键词:人脉王石商学院

中国最著名的EMBA班是两所商学院——长江和中欧。而王石正是香港富豪李嘉诚创办的位于北京的长江商学院的学生。王石的校友有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中欧商学院EMBA班的“学生”则包括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中国中化集团总裁刘德树,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张兴,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金志国,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潘刚等。此外,在“长江”和“中欧”的EMBA班上,还可以看到明星的身影,除了在《甄嬛传》里饰演敦亲王福晋的田朴珺,还有赵本山、李亚鹏、陈鲁豫、李湘和任泉等。

于是,从诞生之日起,这些EMBA班就有了中国成功人士俱乐部的意味。当然入门费也在水涨船高:长江商学院EMBA学费从2010年的58.8万元涨到2012年的65.8万元;中欧商学院2011级EMBA课程的学费为45.8万元,2012级EMBA课程的学费为53.8万元。

这样的财富效应和强大聚拢社会高端的资源能力,也吸引了各大公立名校趋之若鹜,拼名斗富,煞是热闹。不能否认,这些班的师资资源都相当雄厚,不少老师都是社会知名的学者,但仅仅靠这些名教授显然不能引起这些高端学生的兴趣。除了学学知识、听听讲座、拿张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高端文凭之外,这些学生更看重自己的同学,并对构建一个帮助自己从成功走向“牛X”的圈子充满向往。

其实读EMBA一般为了如下几件事:建人脉、找商机和镀层金,演艺明星的加入还疑似增加了另外一个功能——婚外情。真是一幅活脱脱的当代浮世绘。

这首先说明,即使中国已经改革开放33年,加入WTO(世界卫生组织)10多年,但中国商业的主导力量仍是圈子和关系。过去,在中国体制变革加速期,社会流行语是: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啊。现在改成了人脉。虽然一字之差,内涵却相去甚远——人才是能力的象征,是一个公平竞争环境下的核心要素,人脉的滥觞却是阶层固化、改革停滞、法治无力的挽歌。

“人脉经济学”的流行,代表着全社会商业精英锐气的消弭和信仰的缺失。与之配套,与大学EMBA班配套,全社会为权贵服务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贵族幼儿园”、“贵族小学”、“贵族中学”再到各种屏蔽平民的医疗设施、政商一体的会所和娱乐机构。人脉的塔尖是权力——苦差事都拦不住的“国考热”就是一个活生生例证,而EMBA班本质就是靠金钱建圈子,靠圈子谋求特权的一个生动案例。

我不想苛责这些精英努力构建特权、混成“人上人”的努力。毕竟,这或许是当下巩固商业成功、积累更大财富的一个现实捷径。王石的同学马云曾说:成功与否跟情商有关系,成功不成功跟读书多少没关系。简直可以作为EMBA班的广告语。

但假如中国商业成功都建立于凌驾于市场和法治之上的情商和人脉,那中国经济必然会丧失应有的活力,甚至陷入深度危机,“万类霜天竞自由”才能保证中国的快速健康成长,而不是忙着修筑一个巨大天花板阻碍挑战和竞争,还起个名字叫EMBA班。

当然,放眼整个社会,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但权力干预微观经济加剧,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被垄断压制,民企国民待遇缺失,背后体制变革的滞后更像一个巨大的、潜伏的EMBA班,也更令人焦虑和绝望。

中国未来的一个关键课题是:能否告别特权化的“人脉经济学”,真正建立法治化的“市场经济学”?

(摘自中国工人出版社《实话石说:和谐中国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作者:石述思)

猜你喜欢
人脉王石商学院
巴黎高等商学院荣登《金融时报》欧洲商学院排名榜首
商学院撞上新媒体
王石:创业要有反弹力
朋友不是人脉
湖南商学院学人简介八十二
商学研究(2015年3期)2016-01-04 09:11:52
为创始人王石加油
创业家(2015年12期)2015-11-02 03:15:07
“互联网+”与商学院教育
别痴迷人脉
不醉不行
王石审判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