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摧毁了日本的“雁阵模式”

2013-08-09 08:03:04
现代阅读 2013年8期
关键词:雁阵日元泡沫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汽车城底特律衰落的惨剧:工人失业、黑帮横行、毒品泛滥……而其背景,就是日本汽车横扫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

其时,对于美国来说,是“暗礁丛生”的十年,高通胀、低增长如同梦魇。80年代末,在汽车、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照相机、机器人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上,日本迅速超越美国。

80年代的日本,是有底气全面挑战并且超越美国的。这个底气,来自日本在东亚、东南亚的经济布局和产业整合。

日本人给自己筹建的联合经济体起了个名字,叫做“日元经济区”,整合模式叫做“雁阵模式”:

一、日本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领导者,叫做“雁头”;

二、东亚、东南亚如新加坡、韩国等国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及此后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也就是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提供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如东南亚盛产的石油、橡胶、棕榈油等),是为雁体和两翼;

三、中国,作为最低级的成员,提供原材料(如各种矿石、木材)和能源(如石油、煤炭,秦皇岛港是当时对日本出口煤炭的主要港口),以及技术含量最低级的工业品(如纺织品),是为雁尾。

因此,翻翻当年中国的外贸记录,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外汇储备就是这样,靠卖资源、能源和苦力,一点一点艰难地积攒起来的。而且,从1978年起到2001年底,攒了24年,才2121.65亿美元。

中国在雁尾位子上苦苦挣扎,而日本人的日子,却越过越舒坦。

对于日本人来说,这一切,都要拜“雁阵模式”的良好运转所赐。日本国力飞速上升,直追步履维艰的美国。于是,自负的日本人相信,全面赶超美国的日子就在眼前。在日本人眼中,在美国人眼中,甚至在全世界人眼中,下一个世纪,必然是日本的世纪。

日本人的狂妄,并非毫无根据。

1990年,日本GDP(国内生产总值)上升至30522亿美元,而此时,美国GDP不过为58033亿美元。到了1995年,日本GDP达到52600亿美元,美国GDP是73970亿美元,日本GDP已经达到美国GDP的71%。实际上,在1987年,日本的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超过了美国;而人均收入,也在此时超过了美国。

如此成绩,加上牢固的(至少日本人自认是牢固的)“雁阵模式”支撑“日元经济区”的战略步步推进,日本人的口号毫不遮掩:“买下美国!”而美国人则人心惶惶。

格林斯潘就是在这时,接手了这个烂摊子。

1987年8月11日,美国总统里根任命的艾伦·格林斯潘接替保罗·沃尔克,开始执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两个月后的10月19日,华尔街经历“黑色星期一”,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全天跌幅达到创纪录的23%。

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迅速发表简短声明,承诺向任何处于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帮助,次日股市反弹。然而,这仅仅能治标,问题的根本必须得到纠正。

在这个资本全球流动的世界上,资本的流入将推动一国经济迅速发展,而资本的流出,则会将一国经济迅速推入深渊,甚至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现实是,美国的股灾频发,且杀伤力越来越强。这是一个危险的先兆:资本厌弃了缺乏竞争力,不能带来稳定、高收益的美国,越来越多地青睐欧洲和日本,特别是日本。因为那里能够带来更多的回报。

格林斯潘作为犹太人的精英,深刻理解了资本的喜好(低风险、高回报)和厌恶(高风险、低回报)。这点,我们已经反复提到。

既然美国的经济竞争力暂时无法迅速提高,无法满足“高回报”这一要求,美国就想办法提供另外一个待遇:“低风险”。这点容易做到,要让自己显得安全,只要搞乱别国即可。

这个“别国”,在80年代末就是日本,而具体的事件,史称“泡沫经济破裂”。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相关文字已经连篇累牍,我们毋庸赘述。

1985年9月,日本被逼在美国主导的“广场协议”上签字,揭开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查到如下资料: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日元汇率从1美元兑250日元,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高达到1美元兑120日元。从日元对美元名义汇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从日元实际有效汇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1%;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

接下来,是吹大泡沫阶段——从签下“广场协议”的1985年开始,在以后的十年内,日元汇率每年平均升值5%。

换言之,只要把手头上的货币换成日元,就算什么也不做就可以保证每年5%的收益,而且可以稳定地连续收益10年,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所有做实业的兄弟都明白,除了房地产业以外,实业领域每年回报达到5%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于是,我们可以理解全球投资人的这样一种惊喜若狂的情感:这样的好事哪里去找?

于是,全球资本疯狂涌入日本,将本来已经泡沫横飞的日本资产价格抬得更高。我们用通俗点的话来解释一下,就是房地产、珠宝、古玩、艺术品价格的暴涨——是暴涨,而非上涨,这点我们一定要牢记。

日本人民惊奇地发现,他们脚下踩的土地和家里住的钢筋水泥变成了宝贝,只要买入,接下来就等着大把大把地数钱吧。作为“追求最高回报和最大收益”这一市场经济基本法则的反映,在暴利驱使下,日本爆发全民炒楼的热潮。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楼市泡沫横飞。在最疯狂的日子里,国土面积只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37.78万平方公里),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939万平方公里)地价总额的4倍。其中,1990年时,仅东京都一地(2187平方公里)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很快,疯狂过后,日本人开始还债了,泡沫破灭阶段终于到来了。

1989年,面对国内经济的疯狂态势,日本政府终于坐不住了,开始采取紧缩措施,着手针对泡沫采取强力的(强力的,而非有效的,这点我们一定要注意)降温措施。种种压力下,楼市炒家的获利空间急剧缩减,于是,他们很快做出了“理性”的选择——获利了结,撤退。

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这在1991年后逐渐成为主流。其直接结果,就是高高在上的楼市忽然失去了资金支撑,随后的形势发展,恰似中国人的一句古话:“爬得高,跌得狠!”日本房地产泡沫随之迅速破灭,房地产价格暴跌。局势发展到1993年,日本房地产业已经全面崩溃,凡是牵涉到房地产的企业纷纷倒闭。这一浩劫,遗留下来的坏账高达6000多亿美元。这次泡沫不但沉重地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全国性财政危机。受此影响,日本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陷入了长达15年(哦,不对,到现在已经是20年了)的萧条和低迷。

经济上的溃败,难免会反映在政治上。自1991年到2000年,日本政坛出现了7个首相:海部俊树、宫泽喜一、羽田孜、村山富市、桥本龙太郎、小渊惠三、森喜朗。走马灯般上台下台。

为了振兴经济,每个首相上台后,为了表明自己“爱日本,拼经济”的决心,都会很快宣布“×万亿日元”、“××万亿日元”、甚至“×××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日本政府也从1992年8月开始以追加预算的方式实施了10余次经济振兴计划,1992年到1999年,日本发行的普通国债约达142.28万亿日元,用于刺激经济的财政投资达125万亿日元,再加上1997年以来为稳定金融秩序而投入的,总额将近190万亿日元,总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从1993年的67.9%上升到2000年的135%。

这专门为刺激经济拨出的大笔资金,在日本国内并未真的得到“刺激经济”的效果。于是,直到今日,日本政府的巨额经济刺激措施仍然不断出台。

(摘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资本,让你看懂世界格局》 作者:西瓜子)

猜你喜欢
雁阵日元泡沫
毒泡沫
环球时报(2023-03-22)2023-03-22 15:18:28
废弃的泡沫盒
构建人才“雁阵格局”——基层干部谈人才的聚集效应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2:02
“搞死”国家的泡沫
趣味(数学)(2021年4期)2021-08-05 07:58:46
寻找童话的世界——读雁阵《我的白雪公主》
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日元走势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2:00
咏菊
雁阵的秘密
好泡沫与坏泡沫
创业家(2015年9期)2015-02-27 07:54:39
日元贬值,日企倒闭猛增
环球时报(2014-10-10)2014-10-10 0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