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有生
池州地处东经 116°38′至 108°05′,北纬 29°33′至30°51′,属暖湿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由中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沿江沿湖过渡,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变化多样,每年都会出现低温、连阴雨等不同程度的灾害性天气,对蔬菜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冰雹局部为害较大,多见春季发生,往往造成蔬菜茎秆、花薹断裂,叶片缺裂,蔬菜大棚设施损坏。早春季节冰雹常伴随大风低温天气,加重冷害、冻害发生程度,轻者造成减产,重者颗粒无收。1998年3月21日,贵池区境内突降黄豆大的冰雹,最低气温-2℃,里山乡33.3 hm2订单生产的豌豆正处花荚期,受冰雹打击和低温冻害后损失巨大。
蔬菜品种多,播种期不一,早春和秋冬蔬菜最容易发生冷害和冻害。全市初霜日平均为11月14日,较早年份在10月19日,较晚年份在12月15日。终霜日平均在3月22日,较早年份在2月22日,较晚年份在4月11日。蔬菜受低温、霜冻为害后,轻者造成生长延缓,发育受阻,重者造成烂种、芽僵、叶焦、枯死。白菜类蔬菜播种后若受长时间低温影响,易过早通过春化,造成减产或未熟抽薹失去商品性。我市初降雪日平均年份在12月中旬,降雪终日平均年份在2月中旬。雪灾往往压塌竹木结构大棚,造成棚膜损毁,若补救不及时,加重蔬菜冻害。2008年池州市出现50年一遇的罕见雪灾,降雪量大,持续时间长,全市1万hm2蔬菜不同程度受灾,倒塌大棚100 hm2,直接经济损失7 100多万元。
连阴雨天气是我市最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常出现在春季、春夏季和秋季。连阴雨天气多伴寡日照,蔬菜光合作用差,造成植株长势差,抗病性下降;春季时,猝倒病、炭疽病、根腐病等高湿型病害高发,产量下降,甚至死苗。2005年春节前后,全国大范围遭遇连阴雨天气,我市也持续长达1个月左右,造成本地菜和外地菜上市量锐减,菜价大幅上涨。
暴雨影响蔬菜播种和出苗,造成烂种、死苗,诱发病害。暴雨过后遇烈日高温天气,植株严重生长不良,甚至加速其死亡。全市年平均暴雨日数为5.1天,近70%暴雨集中在5~7月,以6月最多。暴雨与洪涝灾害几乎相伴,石台1996年6月29日至7月2日,总降雨量362.4 mm,最长连续暴雨日4天,秋浦河上游菜田普遍受淹,甚至被冲刷,菜农损失严重。
高温主要引起蔬菜生长不良,发育停滞,落花落果,授粉受精不良,产量和品质下降;蚜虫等害虫发生重,防治难度加大。高温与伏旱常常相连,伏季前后也是我市蔬菜换茬季节,干旱少雨,换茬困难。我市一般旱年占六成,涝年占四成。2004年9月下旬至11上旬,贵池区持续干旱,秋江圩蔬菜基地有近33.3 hm2菜地播种换茬难。
台风常伴随暴雨,为害严重。台风破坏大棚设施,造成蔬菜倒伏,而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引起洪涝、渍涝,诱发和传播病虫害。台风以4月出现最多,3月、7月次之。2007年4月,东至县大渡口一带出现强台风天气,徽风公司订单生产的13.3 hm2棚架丝瓜受台风袭击,大棚水泥立柱断倒,瓜藤倒伏,减产达70%以上。
农业是弱势产业,受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约束。而自然风险人力不可抗拒,农业大田生产风险最大。从保护农业基础地位出发,国家应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结合我市实际,应将蔬菜、水稻、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生产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切实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调动其生产积极性,稳定和促进农业发展。同时要完善救助体系,在建立国家政策性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开办农业商业保险,扩大民政救济渠道。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水源条件差的山区,重点要加强水库、山塘的修建和除险加固,河道清淤。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建蔬菜基地,要搞好贮水池、壕沟工程,保证旱时灌溉用水。在沿江圩区易涝和丘陵地区易旱地区,要重点加强沟、渠、泵、站配套建设,确保涝能排,旱能灌。平原地带蔬菜基地,要注重建好防风林,以减轻风害。
农业、气象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灾害性气候发生特点与发生规律的研究;气象部门要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并保障灾害和灾情信息传递畅通,利用手机短信、互联网、电视等现代通讯手段将气象信息传给服务对象,为生产决策和防灾减灾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
我市地形地貌复杂,一年当中不同区域的环境有相当差异。要根据当地多年气候特点及各种蔬菜的特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选择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相适宜的蔬菜种类、品种发展,切不可盲目求全求新,盲目跟风发展。如南部深山区地势高,夏季雨水冲刷强,秋季抗旱困难,宜发展耐旱、根系发达的辣椒等蔬菜。而沿江地区地势地洼,则适宜发展耐湿的水芹、茭白等。山区夏季昼夜温差相对较大,所产食用菌个大、肉厚;而平原地区夏季往往受高温热害影响,食用菌个小、肉薄,甚至不发菇。
我市上述几类灾害性天气多发,低温、连阴雨天气和洪涝灾害常见。农业部门要针对各种灾害性天气制定抗灾救灾工作预案。一旦灾害天气发生,要及时启动生产自救预案。要把种子储备作为灾害应急储备物资的重点,建议按照政府分级负责、分级承担的原则,对保障城市供应的蔬菜基地和特色主导蔬菜所需抗灾种子进行一定量的储备,做好灾害生产恢复。
一是优选品种。不同种类的蔬菜对气候适应性有差别,同一种类不同品种的蔬菜对气候适应性也有差异,针对不同季节选用不同的品种进行种植,如夏秋季选用不耐热莴笋品种种植,在高温长日照条件下容易发生未熟抽薹现象而失去商品性;为降低台风为害,高海拔地区蔬菜种植,应选择矮生、茎粗、根系发达的品种栽培,并注意早、中、晚熟品种搭配,降低生产风险;冬季和早春低温连阴雨天气发生较为频繁,应选用耐低温弱光和抗病品种栽培。二是调整播期。就是将蔬菜品种最适宜的生长期安排在最不易发生灾害性天气的季节或时间段内,如春季大白菜播种过早,遇到长时间低温天气会提前通过春化,产量降低,甚至绝收。三是节水灌溉。使用地膜、秸秆、遮阳网等覆盖,改善土壤墒情,减轻旱情;节约水资源,推广微灌、滴灌、喷灌技术。四是扩大设施栽培。冬季茄果类育苗和大田特早熟栽培,推广网棚多层覆盖技术、地热线育苗等增温保温设施,满足蔬菜正常生长,防止低温、冻害发生,以期达到提早蔬菜上市的目的;夏季暴雨或高温发生前,在大棚上覆盖遮阳网、茅草,能起到防雨、防日光暴晒和降温的作用。
2008年50年一遇的罕见雪灾
[1]张华建,贾昌平,杨惠成,等.安徽省农业抗灾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5-21.
[2]许伟,梁仁枝,高宗霞,等.“十一五”安徽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