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 从梦想到现实

2013-08-08 10:48雷怡安
四川党的建设 2013年12期
关键词:廉租房成都市社区

●本刊记者/雷怡安

“安居” 从梦想到现实

●本刊记者/雷怡安

当冬日的第一缕暖阳从东面的窗户照进屋内,阳绪蓉一天的生活开始了。洗脸刷牙、吃早饭散步、看看电视、和邻居聊聊天,或者趁着成都难得一见的晴天,洗洗床单被套,闲适的生活让她感到满足。

这一切的安逸源于2005年国家建设部、民政部颁发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随后,成都市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保障对象,采取租、售、补等保障形式,构建阶梯型、递进式住房保障体系。在锦江、成华、青羊等五个中心城区大量修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同时给予困难户政策性减免补贴。

成都市房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0月,成都市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7.2万套,竣工并推出各类保障性住房9.0万套。

保障房保障的就是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有所居”。我们实地去探探老百姓的“安居梦”,是如何从梦想到现实的。

地点:成都市东三环紫气东来小区一套房带来的人生转变

现年50岁的阳绪蓉大姐最爱和人说的是对如今生活的满意,这话题只要一开始就根本停不下来,并且会不停地伴随着感谢党感谢政府的话。其实,只要听阳大姐讲讲她过去的居住条件,就会对她的这种“感激之情”十分理解。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才20岁的阳绪蓉接父母的班到成都丝绸厂工作,一家6口人住在大慈寺的老屋里,面积总共40多平方米。“当时,房间不够,我就睡在老屋的阳台上”,对于80年代初的生活条件,阳大姐没觉得有什么可抱怨的,在那个年代,每家每户的条件都差不多,房子似乎也不是当时人们考虑的最大问题。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一些过去和自己情况差不多的邻居或者朋友,似乎都找到了“发家致富”的诀窍,慢慢地,一些人搬离了老院坝灰瓦房,住到了楼房里。而这时的阳绪蓉一家,却突遭变故,哥哥被查出癌症,一家人卖房给哥哥治病。

此时的阳绪蓉已离开丝绸厂,双手因为常年浸泡在冷水里,她的手患上了病痛,而这时她又离婚了。

无奈之下的阳绪蓉找了一个和四人合租的房间,每月房租100元。这个10多平米的房间成为了那几年她的栖身之地,也成为了她所谓的“家”。

当阳绪蓉笃定自己下半辈子要在出租屋内度过的时候,事情的发展又出人意料。在2007年的某一天,阳绪蓉接到了一通电话,这通电话将她的生活完完全全改变了。

大慈寺社区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告诉阳绪蓉以她的条件可以申请廉租房。“什么是廉租房?当时我完全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带着一些疑惑和激动的心情,她拿着证件来到社区,在这里她看到了很多和她一样来申请廉租房的居民,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不知道政策到底能不能落实,能不能住到廉租房内。

锦江区考虑到这些居民的实际能力后,推出了“一站式”服务的措施,符合申请条件的居民只要将证件带齐交到社区,社区的工作人员就会全权为他们办理好所有的事情。因此,交齐证件后的阳绪蓉,得到工作人员的回复是“安心等待结果”。

2011年,阳绪蓉如愿住进了位于成都东三环的政策性保障房——紫气东来小区。

阳绪蓉的房子在4栋2单元6楼,房屋面积48个平方米。由于她是低保户,因此在本应该每月缴纳70元房租的基础上又减免了20元钱,就是说阳绪蓉一个月只用缴纳50元房租,就能在这个已经简单装修过的一套一的房子里生活。

对于这样一个群体的人员,不是住进去就一切万事大吉了,后期管理更是责任重大。正是考虑到小区人员结构的复杂性,成都市构建起了“社区-楼栋-单元-居民”四级管理机制,设立小区民情联络员,组建小区志愿者服务队。刘放宇是合江亭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她的工作就需要经常到小区里入户走访,包括阳绪蓉在内的所有小区居民情况,他们都很清楚。

对比过往,阳绪蓉感慨不已,她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住进这样一套房屋,能住在这样一个小区里,能有这么多人关心自己。“好好珍惜,好好生活”成为阳绪蓉最大的心愿。

地点:成都市北三环 东方丽苑小区从5平米到60平米

一年搬两三次家,糟糕时住过5平方米的农民搭建的简易房,房内一张床就占据了整个屋子。

这是杨科从2008年到2011年间的生存情况,而最糟糕的莫过于2008年,那年他从一个健康人成为了残疾人。2008年汶川地震后,杨科,这名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小伙儿成为了华西医院的一名志愿者。后来,因为病毒传染,他自己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双腿不能站立行走,左手也失去了知觉。

对于人生才刚刚开始的杨科来讲似乎“一切都完了”。月工资5000元的工作丢了,本身就拮据的家庭穷尽一切力量治疗杨科的病,但收效甚微。

一位朋友打听到了关于低保的事情,于是将杨科的情况通过政府网站告诉了青羊区民政局。不到48小时的时间里,青羊区民政局回复了他的问题:杨科可以申请低保。

“低保?这在之前我听都没有听说过。”从前的他前途光明,很少关注城市扶贫对象,却不想自己成为了其中一员,这样的变化让杨科措手不及。

从华西医院出院后的杨科,选择了一个5平方米的农民房租住。躺在仅容得下一张小床的出租屋内,杨科时常怀念大学时期的生活,在图书馆看书、在操场打篮球、偶尔做点小生意,这一切的记忆似乎都在慢慢模糊,而他越来越清楚的是他再也不是一个健全人,父母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一个大学生,竟然住在一个几平方米的农民房内度日。

“最好的事就是没有比这更糟的情况发生了。”不久,杨科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找到了他,经过入户调查,杨科获得了低保的资格,同时也被评定为“肢体残疾三级”。社区在了解了杨科的情况后,告诉他可以申请廉租房。

拿着证件材料到社区后,社区很快为杨科办理了廉租房的相关事宜。杨科选择了位于成华区的保障性住房东方丽苑。

2010年,杨科急切地搬进了这里。“没有人比我更急迫,头一天拿到钥匙,第二天我就搬了进来”。

杨科形容他住进来以后的感受时,用了一段旁人听起来很文绉绉的话:“以前的生活如同水上的浮萍、风中的蒲公英,不知道落在哪里。但是现在有了自己的家,心中安稳了。”在这个将近60平方米的房子里,杨科的生活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根据成都市对低保和伤残的规定,杨科的廉租房每月可以获得30%的低保减免和20%的残疾人减免,这样算下来,本该一个月缴纳64.4元房租的他,仅仅缴纳32.2元就能住在这样一套采光良好的大“套一”里。

对于杨科来讲,有了家就有了后方的保障,他决定为了自己的人生以及为了默默支持他的家人奋斗。他去青羊区残联培训3DSMAX软件应用,在网上开设淘宝店代理爱心企业的商品,他不甘于就这样平淡地走下去,他渴望改变。

“如果没有住在这里,现在我做的一切都不可能实现,感谢的话不再说了,我要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杨科的心愿是经营好网店,学好技术,帮助更多的残疾朋友就业。

地点:成都市北三环 东方丽苑小区十年平房换高楼

成都市五桂桥汽车站和十陵汽车站,人流量大,外地人员多,在那附近搭建着许许多多农用出租屋,许多人租住农用屋的时间很短,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就选择搬离,但是余兰英一家却在那里租住了整整十年。

两间总共20多平方米的农用房成为了余兰英和丈夫以及公公婆婆的家。每月一间100元到200元不等的房租,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的异常艰难。

每每站在一栋栋高楼下,看着楼上的万家灯火,余兰英总会想起自己简陋的小平房,20多岁的她心里充满了羡慕、失落和不平。

2004年,成都市开始推行经济适用房,主要是为了保障低收入家庭拥有其所得保障性住房。得知消息的余兰英仔细地对比着申请条件和自身的情况,她似乎看到了一点儿希望。

2005年,她开始申请经济适用房,然而申请经济适用房和申请廉租房的步骤是不一样的,经济适用房需要摇号,摇号摇到了谁,谁就可以住进经济适用房。

用了整整6年时间,余兰英在2011年6月26日终于摇到了号,那一天她们一家都难以忘记,当摇到自己时,余兰英一家人都高兴地愣住了。“没想到我们也能住进高楼里”。余兰英多年的愿望实现了,她终于住进了电梯楼房,良好的小区绿化环境和修建一新的楼房,让走进小区的人们都分辨不出这是商品房还是保障房。

而最惠民的政策是,余兰英一家摇到的是69平方米的一套二,每平方米的单价不到3000元,这让辛辛苦苦攒了好几年钱的余兰英一家,在外面房价奇高的情况下不觉得有过多的负担。

付了首付后,他们选择了商业贷款,每月1000元左右的贷款金额对家庭影响不大。

搬进新居后,余兰英购买了必备的家用电器,屋内也挂着好几幅象征着幸福美满的十字绣。虽然69平方米不大,但是对于挤在20平方米里整十年的她和家人来说“幸福降临了”。

如今,余兰英已在小区楼下的一家便民超市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收入1000元左右,丈夫接替公公的班,成为了一家单位的食堂厨师,每月2000元左右外加其他福利,公公有自己的退休金。一家的收入虽然仅仅够简单的生活,但余兰英很乐观,“有了自己的家,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责编:贺贵成)

记者手记

用两天的时间,记者走进城东城北的政府性保障房,很惊喜在那里看到这样的景象:高楼、花园、绿地,出门就有便民超市、菜市场、广场,以及四通八达的公交线路,这一切都让人对“安居”两字体会颇深。阳绪蓉大姐说,正是因为大家都是困难户,所以住在一个小区里,大家之间没有隔阂,没有距离感,很亲切。91岁的太婆陈朴清拉着刘放宇的手,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闺女一样。东方丽苑的物管方王勤仔细地记录下杨科的需求,努力为其提供帮助。在这个陌生人社会里,保障性小区的居民更体会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深意。

只有“安居”才能“安心”,只有“安居”才有人生,这是记者两天采访中最深刻的感受。

猜你喜欢
廉租房成都市社区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浅析廉租房及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以惩罚穷人的方式防止富人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