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娜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030031)
新平堡聚落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接处,是一个鸡鸣三省之地。隶属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位于县治北26.5°公里,东经114°,北纬交汇处,西洋河的南岸。西邻内蒙古古城,东接三墩店2.8公里,南连五里墩店2.8公里。辖区总土地面积13 802亩。
新平在古代因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相接壤,其历史地位及其重要,历代为战略要地。新平建城为代赵,距今有三千余年,当时为赵国腹地,江南楚国吴氏北迁时,历经坎坷最终栖身于此。晋阳之战,守城有功,三家分赵,后因为得到器重,授予主将之权,曾率铁血精兵北抵戎狄,东据燕姬。到秦汉时,为代郡延陵县地,到北魏时期为琦城,始终为兵家必争之所在。到了明代隶属九边重镇大同,因与蒙古部落战争频繁,修长城、筑堡障,设新平路参将。三千铁甲为新平,依照要冲等级分设六堡,筑土包砖屯兵存武。因地势之要,九边大同镇于此分设新平路,置参将守备操守若干,层层把控,代代严防。然此不足震慑蛮邦之猛,俺答哨马常功,狼烟四起,起初军国大事危机四伏。可见大明江山危兴事,尽在新平一路中。
所谓兵戈铁马有时,民族融合无期。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廷在大同得胜口、新平、守口三堡开设马市,新平堡先后设有东马市(平远头)和西马市(古城村)两市。在这里不仅是明朝廷同蒙古各部族抗争的战场,也是汉族人民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场所,所以通称为马市。马市的发展以隆庆和议为界,分为前后两大时期,前一时期是明蒙之间官办的朝贡优赏贸易(也夹杂着战争掠夺贸易),后一时期马市性质发生了变化,朝贡贸易发展为互市贸易,官市过渡到民市,在更大规模的民族贸易市场上,民间自相往来、有无互通的市易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延陵故城∶即新平古城。遗址尚存,位于今新平镇西1.5公里古城村(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现存有东城墙,据实地考察,该城东西长约八百米,南北长约九百米,城墙残高二至四点五米,宽六米,为汉至北魏时代古城遗址。遗址内外遍布汉﹑魏时代灰坑和陶﹑瓦片。在新平区域,早在战国﹑秦﹑汉、北魏时代就修筑过长城。
险要的地势是长城防御系统的第一道天然的屏障,山丘作为阻隔南北交通的天然屏障,自古就是防御性聚落选址的重要方式,长城防御体系选址若建于山丘,攻守时在地势和心理上会有更多的优势,至高点是长城防御体系选址的重要因素(图1)。正如前文阐述的长城边墙选址通常考虑地势险要,修筑时多为山脊之上。作为军事防御聚落的新平堡其地形地势对聚落选址影响很大,“古之行军莫不择地,而况城堡以居乎”。[1]由于长城边墙本身依山就势,城堡常建于山的阳坡,这也受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影响,这样可以避风向阳取得更好的环境。“依高,高者丘阜山陵之类也。城堡依之利于设显然。高有宜依,亦有依壁四面空阔。断崖壁立,则依内卑外高。旁无俯临,则依溪涧陡僻。兵难屯聚,则依籍其利也”。[2]
山沟夹谷是交通的要冲,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交通要冲山沟上的古堡,军事等级较高有一定的指挥作用。而作为边疆极冲之地的新平堡地形为“两山夹一川”,位于山西北部的大梁山的峡谷地带。利用险峻的山岭构筑城墙,利用险要的峡谷修筑城堡。是充分利用有利地形的体现,这样不仅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而且可以节省守备部队。“因地形,用险固塞”,是我国古代许多军事家在筑城过程中,积累出来的宝贵经验。巧妙利用地形也是军事作战的重要因素。
作为军堡的新平堡选址不仅要考虑险要地势的自然条件,还要考虑防线走向,据点间距离的主客观因素及军事管辖范围的规定。军堡选址与普通民居选址的侧重角度不同。边堡选址一般背山面水(谷),很少建于高山顶上,扼守山谷中,在山顶上建烽火台。边城古堡新平就是把守这一有利地势修建的军堡,其上属的卫城,天成卫正是选址于丛山围绕的一块冲击平地。由于新平堡地处西洋河南岸,在当时河道是联系后方政治、指挥中枢和军事前沿的交通要塞,从后方提供的物资等都要通过这一运输网传达到前方部队。可见军堡的选址与其所属的军事交通位置也有很大的关系(图2)。
由于选址与防线有紧密的关系,军堡选址无疑与设防沿线有紧密的关系,军堡按其与长城的距离关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位于防御沿线上的,另一类是与防御沿线相隔一段距离的。新平堡就是驻守长城沿线的军堡。位于越过长城通往蒙古的军堡,与蒙古对立时为防御据点,但在和平时却作为贸易通商的场地。新平是明代中期第一批开设马市的军堡,但都属于时开时罢的官贸市场,不仅受官方的严格控制,仅仅是体现政治需要而不体现经济利益。隆庆五年(1571年)明王朝与蒙古俺答汗所大成的“封贡通市”和议后,九边各镇正式开设马市十一处。其中,在大同者三,即得胜口、新平、守口。马市的开设属于一年一次的大市属定期、定额的贸易往来,官民杂市其中。此外,还有按月开放的小市,属于官府监督之下民间自相往来的民市。小市多设于沿边城堡旁,“听虏以牛、羊、皮张、马尾换我杂粮、布帛,关吏得税其物,以充抚赏。”[3]这些地方均是长城里外核心交通通道。
镇城和路城城堡中,指挥功能较大者选址于隔防线一定距离的后方。堡城一般位于防御沿线的前方,有少例在后方者,但此时与指挥功能差异无关,而弥补后为方镇城和路城的防御。在交通方面,从镇城及一些位于长城后方路城,通往长城以外的交通主干线和长城沿线相交之处,都设有低级的城堡,其中接境于蒙古的城堡,除了起到在军事防御上的关隘功能,同时还在经济方面作为汉蒙之间的交易市场。
军事防御观念并不是边城军堡选址的唯一原则,当然防御观念的某些思想是与中国传统风水学的观念相一致的。风水也称相地,主要是对居住环境及景观环境的研究,寻找均有良好居住条件的环境。
按风水学的要求,一个聚落的吉地,要具备以下的特征:以山为依托,背山面水,所谓的背山就是风水中所说的“龙脉”,在吉地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气由此而生。在吉地之前要有一块较为平整的坡地,风水学中称之为“明堂”。这就是军堡选址修建的基地。在此明堂后一般常有一座较高的山,山上要有繁茂的植被,山要向左右延伸成环保的趋势,把明堂环抱在中央,由此就形成了以明堂为中心的内向自然空间。明堂前的水流能够使气流动并止于此。新平堡的选址正顺应了这样的风水观念,整个新平堡四面环抱于苍茫的大梁山中的一块低谷的平地中,缓缓的西洋河从堡前流过,是典型的风水吉地。
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然而只要是符合这种格局,轴线也可以顺应其它方向。从风水的观念看,这种因负阴抱阳的山水形势围合的空间便可以起到藏奉纳气的作用。
军事防御并不是新平堡聚落选址的唯一选择,军堡需要屯兵屯田,所以满足戍守士兵的居住生活和农业耕种也是重要的选择之一。这一点上边城古堡聚落就蕴含着朴素的古代生态观。从原始社会起,影响生产生活的基础元素就是山、水、地等自然元素。新平一带是多山少田,选址之初也会考虑让出更多的土地作为耕地,人类文明的起源均是在靠近水源的地方,水源作为生活和生产重要的基础条件成为选址考虑的必要因素,古代中国以农业作为生活保障,所以我们现今能看到的军堡都是尽可能的傍水而居。
“依山而建,环水而居”这个原则不仅考虑了军事防御的思想,而且也符合中国古代传统风水学的观念,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古代生态观念对生活环境的需求。这种自然环境有较为封闭的空间,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局部气候的条件。北山可以阻挡冬季从北方来的寒流,面水在夏季可以迎来南面的凉风,坐北朝南可以享受良好的日照条件;近水可以有方便的水运交通,生产生活及灌溉可以方便取水。山上的植被可以有效的调节气候,还可以提供燃料的来源,因此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当军堡失去其应有的防御作用时,还人烟不断有大量居民在此居住。
军堡作为明代军事防御系统的一部分,留存至今为中国传统聚落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新平堡在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中,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军堡聚落的选址特征。在明代军事防御建筑选址布局上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2]尹耕著.乡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中国兵书集成(40),1994:48.
[3]瞿九思.万历武功录[M].台北:万历三十五年影印本,广文书局,1972:卷八《俺答列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