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村推普的几个问题
——基于在青岛、潍坊农村的调查

2013-08-07 01:41
关键词:潍坊普通话方言

刘 芳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一、引言

随着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农村地区的语言生活也发生了变化。2006年出版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农村人口中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比例为45.06%。农村地区的推普工作做得不够,农村是今后推普工作的重点已逐渐成为袁忠瑞、于根元、李宇明等语言工作者的共识。[1-3]根据1997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定的21世纪的推普目标,全国将在2010年以前实现初步普及普通话。2010年已经过去,普通话在农村的普及情况如何?农村推普是否存在市际差异?如何在农村地区更有效地推普?为了对这些问题做一个初步了解及回答,笔者于2010年底在山东省的青岛、潍坊两市的农村进行了小范围调查,调查内容是农村中学生的语言状况。试图通过对动态、活跃的中学生人群的调查,一窥农村整体的推普现状。

笔者在同属胶辽官话区的青岛、潍坊两市展开了调查,两市无论在地域还是综合实力上都不同。其中青岛是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也是中国8个国际会议城市之一,2011年5月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青岛在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排名是第11位;潍坊是典型的内陆中小城市,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均和青岛有一定差距。笔者希望该研究一方面可以展现农村中学生较普遍的语言生活现状;另一方面,通过对比两市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农村语言生活是否存在市际差异。

二、研究方法及调查结果

调查内容为农村中学生的语言生活状况,具体涉及语言使用、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等方面,例如他们在家庭、学校、公共场所的语言使用情况,对普通话和方言的评价及未来发展的预测,方言和普通话能力自评等。

调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抽样问卷调查。被调查者的抽样采用了判断抽样和整群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根据判断抽样法,笔者在青岛和潍坊选择了行政级别相等的城阳区和峡山区为调查区域,然后在两个区各选择一所省级规范化中学,分别为城阳一中和峡山中学。笔者对每所学校的所有自然班级进行编号,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所学校各抽取3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皆为农村户籍学生。二是访谈。笔者在每所学校都随机访谈了男女学生各1名,一方面可以补充问卷调查的结论,另一方面可以从相对微观的角度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的生活面貌。问卷共发放285份,回收 271份,有效问卷 262份,有效回收率为91.9%。被调查者中男女学生的比例基本上呈平均分布状态,具体情况见表1。

笔者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展现农村中学生语言生活的普遍状况,特别是普通话推广的成效;通过卡方检验法和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两市的调查结果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并研究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内容,差异显著度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来体现。

(一)语言使用调查结果

1.家庭语言使用

家庭是语言使用的重要环境,也是语言得以维持和延续的最重要场所,普通话在家庭中的使用程度最能反映普通话推广的成效。笔者调查了中学生在家庭中跟父母和祖父母交流最常使用的语言,意在了解普通话和方言在家庭中的竞争力,进而预测农村未来的语言发展趋势。

表2 学生在家庭和学校常用语言比例表 %

表2显示,农村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最常使用普通话的比例很低,分别为3.6%和3.2%;在与祖父母的交流中,农村学生最常使用方言的比例特别高,均在90%以上;普通话和当地方言混合使用的情况占据了一定比例。笔者认为方言在农村家庭中依然是最主要的交际语言,普通话使用很少,接受访谈的农村学生有的坦言自己绝不会同父母讲普通话;普通话和方言的混用现象虽然较少,但也间接反映了农村家庭正经历着方言向普通话的缓慢过渡。

2.公共场所语言使用

笔者调查了中学生在“学校”、“集贸市场”和“超市”最常使用的语言,其中学校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学校是他们非常重要的生活环境,调查内容包括他们“课下跟教师”、“课下跟同学”和“课堂发言”三种情形下最常使用的语言。“集贸市场”和“超市”是现代农村常见的商业场所,其中超市代表稍微正式一点的场所,集贸市场则代表大众化非正式场所。

表3显示,在学校,学生只有“课堂发言”使用普通话比例稍高,两市均在70%以上,而“课下跟教师”交流最常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还不到半数,“课下跟同学”交流最常使用普通话比例很低,仅为8.0%和14.1%,这表明普通话在农村学校并没有得到一般的普及。学生在超市最常使用普通话的比例明显高于在集贸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方言正逐步演化成为低层语体,而普通话则正逐步演化为高层语体。另外,学生在这两种公共场所都有方言与普通话混用的情况。从访谈中了解到,他们更喜欢根据交流对象使用的语言来进行语言选择,例如在集贸市场,商贩们多讲方言,所以他们也多讲方言。

表3 学生在公共场所最常用语言比例表 %

(二)语言态度调查结果

语言态度反映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价值取向和语言认同,是影响语言选择和使用的重要因素。陈松岑指出语言态度本身可以分为感情方面和理智方面两类。[4]81-95笔者在调查问卷里设计了四个语言态度问题,并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的形式,分别让学生从好听、亲切、社会影响、有用程度等四项指标对普通话和当地方言进行评价。其中“好听”和“亲切”是对语言感情方面的评价,而“有用”和“社会影响”是对语言的社会声望评价,属于理智方面。调查量表采用5级量表,从1到5分别为:很不、有点不、没有感觉、有点、很。为了便于研究,笔者统计出了各项评价指标的均值,结果见表4。

表4 学生对普通话和方言的评价

表4显示,两市学生除了认为普通话在“亲切程度”方面不如自己的方言之外,对普通话另外三项指标的评价均明显高于方言,而且从综合均值来看,普通话的分数高于方言,这说明普通话的综合价值已得到他们的认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村推普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效。另一方面,两市学生都认为方言更亲切、有亲和力,这说明他们在情感上是更倾向于方言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对待普通话和方言的这种态度,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使用。

1.对推普政策的态度

问卷中包括“对推普政策的看法”这一调查,答案选项包括“不利于方言和地方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子女与父母的沟通”、“有利于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有利于国家发展”,让被调查者选择自己最主要的一种态度,该调查可以反映他们对普通话推广政策的认同程度。两市的调查结果相近,总体来看,47.5%的人认为推普有利于国家的发展;35.2%的人认为推普有利于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访谈过程中,有学生提到使用方言是很难做宣传工作的,只有讲普通话,多向城市学习,农村才能发展得更好。

2.语言能力调查

语言能力会影响人们使用语言的频率,并通过语言使用的效果改变人们的语言态度。[4]81-95问卷调查中要求学生对当地方言和普通话的能力进行自评,等级包括:听不懂也不会说,能听懂一些但不太会说,能熟练使用但其他口音较重,能听懂但不太会说,基本能交谈但不太熟练,能熟练使用但有些音不准,能流利准确地使用。

统计均值表明,青岛、潍坊农村学生的自评方言能力较高(6.69∶6.47),自评普通话能力相对低一些(5.93∶6.03)。笔者认为方言在农村学生中还有很强的生命力。

三、农村推普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普通话的使用情况不佳

学校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场所,国家也一直把学校作为推普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特别是普通话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学生对普通话的社会价值评判和自身的普通话能力。然而笔者在青岛、潍坊的调查显示,农村学校对普通话的使用不太重视,城区学生课下和教师交流时普通话使用率还不到50%;学生课下和同学交流时的普通话使用率还不到15%。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农村中学一般只注重升学率和教学质量,并不认为说普通话多么重要;年纪大的教师基本都不用甚至不会讲普通话;学生对教师是否讲普通话也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普通话使用情况呈现出城际差异

笔者将青岛、潍坊两市农村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对比,然后用卡方检验法和独立样本T检验法检验两市学生在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否显著。显著性水平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p≦0.05时,差异具有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5。

表5 两市中学生语言生活显著性差异统计表

表5显示,两市农村学生在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一些项目上都有显著性差异。语言使用方面,青岛农村学生在与父母交谈时、在学校课堂发言和课后与同学交谈时以及在集贸市场买东西时,使用方言的比例显著高于潍坊农村学生;青岛农村学生对当地方言的评价在一些方面明显超过潍坊学生,包括好听程度(均值分别为4.06和3.59)、有用程度(均值分别为4.21和3.87)和社会影响程度(均值分别为4.09和3.54)的评价上;潍坊农村学生对普通话亲切的认可度明显超过青岛农村学生,两市均值分别为4.20和3.84。这反映了青岛农村学生的方言使用率相对较高,方言情结相对较重,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相互作用得到了体现。与此同时,访谈结果也显示,方言的声望也是有市际差异的。首先,青岛话在青岛农村的声望明显超过潍坊话在潍坊农村的声望。青岛和潍坊学生对当地方言的综合评价均值分别为4.25和3.82。访谈中青岛农村被访者对青岛话的各方面评价明显较高,他们认为“青岛话在本地人交流中的作用无法取代,家庭成员间一定要讲青岛话”,“青岛话听起来比较亲切,是拉近心理距离的重要交际工具”,他们表示不会忘记青岛话;潍坊学生则认为“普通话比潍坊话好听,潍坊话比较土”,“普通话更有实用价值,我们应该学习普通话”,“我们非常想说普通话,只是同学老师都不怎么说,所以不好意思”。青岛农村被访学生对青岛话的自豪感在访谈中体现了出来,他们提到“对青岛话有深厚的感情,且很喜欢说青岛话”,“青岛话说得很舒服”。潍坊农村被访学生则对潍坊话有一种潜在的自卑感,他们提到“广播里用潍坊话做的节目是给大叔大妈们听的”,在回答问题时他们也主动将潍坊话转换成了普通话。

由此可见,方言在青岛农村的声望明显高于潍坊农村,这导致了普通话在青岛农村学生中的使用率(20.6%)明显低于潍坊农村(25%)。笔者认为,青岛是一个高威望方言城市,该市的农村将是推普的重点和难点。国家推广普通话是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但是在制定推普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到方言区间的差异、城乡间的差异,从更小的范围上讲,农村的推普也要考虑市际差异,因地制宜地推广普通话。

四、山东农村推普方案设想

笔者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依然是方言使用的环境,例如访谈中有人提到“本地人之间交流都不说普通话,自己也不好意思讲”;农村人口的普通话水平低,所以讲普通话时还有一定的心理障碍,例如访谈中有人提到“自己的普通话说不好,怕丢人”;青岛农村学生对青岛话有很强烈的自豪感,不愿意讲普通话。上述现象正是农村推普工作没有到位的原因。

调查还显示,普通话和方言因为其功能层次的不同在农村语言生活中具有不同的职能。李宇明把语言功能划分为国语、官方工作语言、教育、大众传媒、公共服务、公众交际、文化、日常交际等八个层次。[5]在农村,方言在某些层次上的功能都比普通话更强势、更明显,所以我们应该着重从这些方面加强普通话的语言功能,才能做到更有效地推普。

第一,要加强农村学校推普,增强普通话的教育功能。学校是普通话推广的主要阵地,国家一系列法律法规都对学校的语言使用作了明确的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教育教学用语用字。”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而农村学生也远远多于城市学生,农村学校教育对推普的意义是重大的。调查发现,农村学校的推普力度不很到位,学生在课下使用普通话的比例很低,同学之间的普通话使用率仅14.1%。根据访谈,笔者了解到农村学校更注重升学率和教学质量,并不认为普通话重要;年纪大的教师基本都不用甚至不会讲普通话;学生对教师是否讲普通话也持无所谓态度。针对上述因素,笔者认为提高农村学校的推普水平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转变学校领导的态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和普通话能力的提高;其次,要提高农村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保证普通话是主要的课堂语言;最后,要创造普通话使用环境,建设高素质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推普最根本的措施。只有形成大家都说普通话的氛围,学生才会摒除心理障碍,真正自然地讲好普通话。

第二,增强普通话在农村的文化功能。语言在某一地域的强势或者弱势,通常反映了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实力强弱。方言通常代表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而普通话往往代表国家文化,二者存在层级上的差别。普通话在城市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但是在农村,方言在弘扬传统文化和沟通亲情乡情方面有着独特而强大的作用。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农村学生对方言节目比较喜爱,而且他们提到自己的祖辈父辈很喜欢看方言节目。可见农村推普必须与宣传当地文化相结合,才能让农村人口更易于接受普通话。

第三,发展农村经济,加强普通话的公众交际功能。任何语言都只是一种交际工具,方言的存在是因为它能满足一定区域人们的交际需求,普通话在农村使用少是因为农村交际范围小,没有普通话使用的客观环境。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两市农村学生在公共场所的普通话使用率平均值仅为36%,与全面普及还有较大的差距。发展经济是让普通话融入农村最根本的途径。经济发展才能提供更多工作岗位,促进人口流动,进而创造普通话使用的环境和氛围,从而让农村人口主动接受和使用普通话。

第四,鼓励农村人口讲地方普通话,加强普通话的日常交际功能。“地方普通话”是一定地域的人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中介语,是一种带有地方色彩的不够标准的普通话,是标准普通话的地域变体。[6]地方普通话是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语言现象,它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处在由方言向普通话逐步靠拢的过程之中。[7]地方普通话的主要特征就是兼有普通话和方言两种成分。这两种成分所占的比例因地、因人而异,且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和普通话差异越大,地方普通话中的方言成分就越多,反之,如果和普通话差异小,地方普通话中的普通话成分就越多,从方言到普通话的过渡期就越短。普通话是建立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之上的,而胶辽官话又是北方方言的一支,所以二者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还是有很多共性的,这对胶辽官话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是有利因素。根据这一现实情况,提高农村人口的普通话水平可以从提高他们“地方普通话”的水平入手。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地方普通话也会不断增加普通话的成分,减少方言成分。从某种程度上讲,地方普通话的出现和使用对推广普通话的作用是肯定的,这证明了普通话正在被学习和仿效,反映了方言区的人对学习普通话面临的困难有了正确的认识。

五、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青岛、潍坊两市的农村还未形成使用普通话的大环境,这说明普通话在农村的推广力度还很不够,未来的推普工作在农村依然会面临不小的挑战。农村的推普存在市际差异,高威望方言城市所属的农村将是推普的重点和难点。笔者的研究还发现,农村中学生对普通话的评价很高,普通话在农村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有普通话和方言混用的现象,而且他们对推普政策也非常支持,这些因素将有利于推普工作在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因地制宜地开发普通话在农村的各种语言功能将是农村推普的有效手段。

[1]袁忠瑞.推普工作50年历程回顾与今后展望——纪念推广普通话工作50周年[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76-82.

[2]于根元.推广普通话60年[J].语言文字应用,2009(4):46-52.

[3]李宇明.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问题[M]//“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5.

[4]陈松岑.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1).

[5]李宇明.语言资源观及中国语言普查[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5-7.

[6]陈亚川.“地方普通话”的性质特征及其他[J].世界汉语教学,1991(1):12-17.

[7]陈章太.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几个问题[J].语文研究与应用,1990(4):27-29.

猜你喜欢
潍坊普通话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筝”艳潍坊四月天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风筝之都潍坊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