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荣庆:职教兴业 教育报国

2013-08-05 07:04闫志刚刘宗华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德州职业学校

闫志刚 刘宗华

魏荣庆:

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德州市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常务理事。荣获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山东省首届职业教育名校长,“中华慈善总会十大慈善家”。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记二等功,被德州市委、市政府记二等功。

对魏荣庆的采访是从等待开始的。

作为中职国家示范校中寥寥无几的民办学校的当家人,魏荣庆的忙碌超乎了常人的想象。厚厚的文件资料叠放在办公桌上,出入办公室的人络绎不绝,而这几乎是魏荣庆的工作常态。

提起魏荣庆,许多人为他的机敏、豁达所折服。谈起自己的事业、谈起职业教育,性格豪爽的魏荣庆却感触良多。27年筚路蓝缕、矢志不移的追求,承载了他浓浓的职教情怀。

少年时埋下助人的种子

魏荣庆是土生土长的德州人。1959年,他出生在德州市陵县一个小乡村,父亲是普通的建筑工人,他是生在农村长在城里的孩子。魏荣庆说:“虽然生活在城里,但总是吃粗粮,一个月2斤面,吃次水饺真的像过年!”为了补贴家用,读高中时,他曾推着独轮车去砖瓦厂干活,一块砖仅挣一分钱。

日子虽然贫苦,但魏荣庆却对这段时光充满感激,他说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活经历,才使他在农村插队时,特别能吃苦耐劳,样样农活拿得起、放得下。及至后来创办职业学校,他的学劲儿、干劲儿、韧劲儿都很足,抗挫折能力极强。

魏荣庆姊妹5个,他居中是老三。因为上有父母兄姐辛苦养家,下有弟弟需要照顾,所以好吃的往往没他的份。从初中到高中,早晨起来拿上一个馒头去上学,在魏荣庆看来就是最好的待遇。然而这仅有的一个馒头,也时常进不了自己的肚子,热心肠的魏荣庆会主动将馒头分给比自己条件差的同学。

在那样艰苦的年代,小小年纪,便如此热心肠,这让他身边的人很是敬佩。今年已经82岁的钟尔荃是魏荣庆初中时候的老师,对于魏荣庆当时的举动,钟老师至今赞叹不已:“有句老话说得好,‘起小看大,三岁看老,魏荣庆能有今天的成就,做了那么多扶危济贫的好事,那是因为助人为乐的种子在少年时他的心里已经扎下了根。”

对于助人之举,魏荣庆微笑以对。“父母从小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能够为他人做一些事情自己感觉很满足,帮助别人的时候我感觉很幸福。”魏荣庆特别尊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

在魏荣庆的办公室里,有一张他与著名歌唱家王昆的合影。照片背后是一段感人的故事。十几年前,他的一位高中同学不幸得了尿毒症,危难时刻,魏荣庆伸出了援手,十几年下来,40多万的医药费基本都是他掏的。逢年过节学校发福利,魏荣庆都想着自己的老同学。在他的资助下,同学的孩子读到了博士,如今已经是一位大学教师。也是在魏荣庆的帮助下,他还成为王昆的关门弟子。

谈及此事,魏荣庆有些动容。他说条件差与条件好的时候为他人做的事情可能不一样,但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差别。“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做人的心态和境界是不能单纯用能力大小来考量的。做事的能力有大小,但做事的情怀没有大小。”

2011年春节,魏荣庆带着他救助的111名北川学生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参加了中华慈善总会主办的“情满人间,共创和谐”文艺晚会。晚会上,魏荣庆获颁了“中华慈善总会十大慈善家”称号。荣誉背后,是魏荣庆和德州交专谱写的大爱之歌。

“汶川”地震后,魏荣庆不顾家人、亲朋的劝阻,不顾疫情、余震、堰塞湖溃堤、山体滑坡的危险,毅然进入灾区,举起了职教救灾的旗帜,德州交专成为第一个救助灾区的职业学校。魏荣庆出资360万元免费救助北川111名灾区学生的事迹传遍鲁北大地,巴蜀羌山。

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洁两次到德州看望这些学生,看到魏荣庆与德州交专师生们用细致入微的关爱抚平了北川孩子的创伤,感慨地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则评价魏荣庆义举是“大爱铸就职教丰碑”。

做沙漠中的“送水人”

1979年大学毕业后,学新闻专业的魏荣庆成为一名报社记者,一干就是7年。改革开放之初,和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魏荣庆顺应经济大潮“下海”,做了一个“赶海人”。

当时创业的人,基本都选择了开工厂、做贸易这样的路子,而魏荣庆却选择了做职业培训。为什么是培训而不是企业?对于记者的问题,魏荣庆用当初的一句话——“要做沙漠中的送水人”做了回答。因为当记者的敏锐,他发觉当时许多人都在创业,但却普遍缺技术、缺技工,因此他要给创业者送去“技术”“技能”这“一杯水”。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作为鲁北大地的一颗职教之星,今天的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资产近3亿,学生近万人,是鲁西北、冀东南在校生最多的中等职业学校,然而,谁能想到这所国家级中职示范校,却起于“三个人、三间房、三千元”!

1986年,魏荣庆创办的德州市摩托车维修技校正式成立。说是学校,其实更像今天大路边随处可见的摩托车维修店。学校创立之初,加上他只有三个人,所谓的校舍就是三间房,创建学校的成本总共是三千块钱。之所以选择摩托车维修技能培训,魏荣庆也是瞅准时机的。如同今天汽车进入家庭一样,当时,他发现摩托车逐步进入了老百姓的家庭,但摩托车维修却是一个难事。

为了招到学员,记者出身的魏荣庆在宣传上做足了文章。在媒体上做广告做不起,魏荣庆就经常骑着摩托车走村下乡,在农村路边墙上贴广告。有了一点积累后,魏荣庆就买了一辆小的宣传车,装上大喇叭扩音器走街串巷地宣传。

魏荣庆清楚记得第一期培训班招到了8个学员。学校开课了,其他两个人做维修并兼任老师,而仅懂一点维修原理的魏荣庆也亲自上阵当起了教员。4张小课桌摆放在狭小的屋子里,算做教室,桌子旁边还有几个架子床,算做宿舍。

这寒酸的起步,让魏荣庆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了1997年初,培训学校才有100多人的规模。“学校要发展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终究还要依靠经营。作为领导者,要懂经营。”如果说这十年磨砺最大的收获,那就是让魏荣庆由门外汉变为内行人,行事果断而不乏韧劲。他所欠缺的就只是一个机会。

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

时间来到1997年,这是魏荣庆印象深刻的一年。正是凭借他的睿智与果断,抓住了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

1997年,正是海南新大洲摩托车(新大洲本田的前身)快速扩张的阶段,而魏荣庆的培训学校也成为新大洲的特约维修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新大洲山东工作站的一位负责人说总部要招人,而这位负责人认为魏荣庆的培训学校办得好,愿意向总部推荐。当时,魏荣庆的培训学校虽然规模不大,但理念并不落后,学员前面实习,后面学习理论,做到了理实一体化,培养的学员更是技术过硬。

然而,当新大洲总部了解到魏荣庆的培训学校情况后,却产生了疑问:一是学校人数不够,他们一次就要招100多人,等于把学校的学生抽空了。二是时间来不及,因为第二天就要谈定,从德州到海口需要从济南坐飞机,而第二天济南并没有到海口的航班。然而,让对方没有想到的是,魏荣庆反应灵敏,当即回复说:“只要给孩子们找到好工作,学校抽空,我们再招;济南走不了,我走北京。”

就这样,魏荣庆委托北京的朋友先行买飞机票,自己顾不上吃午饭,就赶赴北京。第二天到达海口的时候,其他学校的人还没有到,他第一个签署了协议。按照协议,学校用3个月的时间,为新大洲培养了100名维修技术人员。这批学生被分配到了全国各地省会城市做售后服务,月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而当时德州一个事业单位的年轻人月工资也不过四五百元。消息不胫而走,同学传同学,亲戚传朋友,当年招生就超过了500人。用“出口”拉动“进口”,成为魏荣庆从实践中探索出的发展方式。

培训学校就此告别了三间房,搬迁到了更大的校舍。与新大洲的合作彻底扭转了摩托车技校的局面,魏荣庆的短期培训技校也完成了第一次华丽转身。1998年,经德州市教委批准,“德州市摩托车维修职业高级中学”成立,它是一所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职业教育学校。

自此,学校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那年北方最大的摩托车生产企业天津富士达慕名而来招聘。

学生到富士达后,公司给了3个小时的适应期。3个小时下来,富士达的一个车间主任对他的老员工说:“都给我好好干,不然,我们的饭碗都让这些红背心抢走了(学生都穿着红T恤校服)。”

打铁先要自身硬

与新大洲和富士达的合作,让魏荣庆的学校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学校2009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也是经历了和新大洲、富士达的合作,让魏荣庆加深了对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认识,切身体会到“离开了校企合作这个支撑点,职业学校是发展不起来的”。

今天的德州交专已经与丰田、别克、一汽大众、奥迪、现代、龙神等国内外知名品牌汽车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企业不但为学校提供了大量先进的设备,还在师资培训、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在德州交专设备齐全的实训车间,随处可见穿着各大汽车公司制服的校企合作班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而教授他们的不乏各大汽车公司的维修专家。

作为一家民办职业学校,今天的德州交专已经不再为校企合作发愁,以学校目前的实力,只会选择那些知名企业进行合作,主动找上门寻求合作的一些企业被委婉拒绝。一所民办学校何以有如此底气?“靠的就是办学质量”,魏荣庆坚定地说,“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是内涵问题,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你有‘金刚钻才会有人找你联系‘瓷器活”。

魏荣庆常用“哑巴卖刀”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哑巴到集市上卖刀,他不会说话,就拿自己的刀剁铁丝,以证明自己刀的锋利。“作为职业学校,只要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一定能够在校企合作中赢得话语权,也一定能够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魏荣庆说。

对于职教界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校热企冷的说法,魏荣庆认为责任不能仅仅归咎于企业,企业与学校有不同的诉求点,企业追求利润,“单纯要求企业为职业教育做贡献,从道理上讲,从法律上讲,对企业也是不公平的。”

一个企业怎么去承担一个社会的教育责任?魏荣庆认为这是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有远见的企业没有一个不重视职业教育的。世界知名企业热心职业教育,并不是它的社会责任感多么多么强,这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魏荣庆看来,并不是所有的职业学校都具备这样的合作条件。尤其是一些知名企业是有选择的。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教育应该自强,不应该一味去责备企业。“打铁先要自身硬,职业学校要真正有自己的东西。”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明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汽车运用与维修的比赛将落户德州,而魏荣庆的德州交专无疑是最大的筹码。魏荣庆认为,一所民办学校能够承办全国大赛,不但是对学校办学的肯定,而且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一次良好契机。

德州交专已经成为德州乃至山东职业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2008年以来,德州交专连续五次承办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汽车运用与维修比赛,囊括冠亚军。连续六年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获得3个全国冠军,15个一等奖,2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成为唯一一所连续六年获得一等奖的学校。为此,山东省政府向德州市政府发来贺信,对学院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给魏荣庆记个人二等功。

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人”

职业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反复的实践思考之后,魏荣庆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职业人”这一高远的人才培养目标。换句话说,职业学校就要为家庭培养好孩子,为企业培养好员工,为社会培养好公民。这是魏荣庆对职业教育近30年的思考。

为什么要教育引导学生具有“中国灵魂”?“西方好的东西要学习,但作为中国人,要有自己的特质。”魏荣庆这样诠释。

就像爱国主义教育,一些人认为是空洞的,魏荣庆不以为然,“爱国是基本的道德素质,爱国教育在各个阶段教育中都应该强调,我们小时候就特别强调‘五讲四美三热爱,长大了觉得受益匪浅。”但魏荣庆认为,爱国教育要有设计,具体化,让学生不认为它是简单的口号。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这才是真功夫、软实力。

在德州交专的教学楼,一块刻有“学好真本领,报效父母恩”的匾额格外醒目,这正是他想传达给师生的理念。在他看来,家庭孝道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培养学生不要尽谈那些好高骛远的教育内容,首先要让他们懂得孝道,“小孝是孝父母,大爱是爱国家。”

为什么要教育引导学生具有“世界眼光”?魏荣庆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多元、包容,快速发展的时代,仅仅继承传统是不够的,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需要具有竞争、合作、创新等现代意识。“丰田不仅是日本的,丰田是一种生产管理模式,全世界许多企业都在采用,我们也要借鉴,要为我所用。”“学生学好技能,不仅是满足个人生存、发展需要,也是满足社会、满足国家发展需要。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当看到MADE IN CHINA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我们服务的是全球。”

虽然不是沿海发达地区,但魏荣庆办学的国际化早已硕果累累。不但丰田、通用、奥迪这些国际汽车巨头在学校“落户”,订单培养所需的技能人才。而且,从2008年开始,德州交专的学生也走出国门,到国外企业研修,据了解,仅日本丰田公司就有480多人。

魏荣庆感慨地说,中华民族的复兴要落到年轻一代身上,如果他们不具备世界眼光、职业能力,复兴是可望不可及的。“因为民族复兴终究要靠人去做,不是靠钱来堆,一部再好的机器需要人来操作,有人和机器的结合才能造出好产品。未来的劳动者要敢于走出去,敢于参与竞争。”

无论是中国灵魂,还是世界眼光,最终落脚点还是在“职业人”身上。魏荣庆认为,职业人不但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还需要一种境界。对职业的认知,魏荣庆体会到国内外还是有差别的。“同样是学修汽车,国内多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国外的职业人不是这样回答的,他们会说‘我学修车是为了让别人开车更安全,显然,我们学生的境界还没有普遍提升起来。”

在魏荣庆看来,目前我国劳动者总体素质偏低,强化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但发展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上,而应该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经验,在基础教育中加入技能教学模块,这需要国家教育层面的顶层设计。

“职业学校要让学生弯下腰做事,抬起头做人,心中有自信,脸上有阳光。” “让职业学校的学生感受到,虽然我是一名技工,但我有自己的价值,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这是去年魏荣庆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职业教育干部培训班上讲的话。

对于评价职业学校的优劣,魏荣庆给出的标准是“三好”:一位好校长,一个好的师资团队,培养一批批好学生。在魏荣庆心目中,师生才是学校的主人,是发展的根本。“教好一个学生,对学校来讲是万分之一,但对一个家庭来讲,就是百分之百。”

怀着对学生、对员工的责任感,魏荣庆几乎全身心扑在事业上,夙夜在公,宵衣旰食,晚上工作到凌晨是常有的事。节假日,当别人与亲朋团聚、共享天伦的时候,他北上南下到企业看望实习的学生。学院还出资300万元设立“教职工购房、购车帮扶基金”,解决了50多名教职工的实际困难。

民办学校校长不易当,许多事情都需要事必亲躬。而魏荣庆笑言并喜欢做“工作狂”,“不是想偷懒,而是学校的运行需要更科学设计和管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

职业教育的“中国梦”

魏荣庆信奉黄炎培先生的“使无业者有业,有业乐于业”的职教理念,在他看来,职业教育要解决的就是让无业者有业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有业的问题解决了,人才会有更高的职业追求。”

“职业教育是功德教育,是慈善教育,是饭碗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职业教育就是让那些考不上高中、上不了大学、家长和社会认为没出息的孩子学到高技能,挣到高工资,能够养家户口,能够回报社会。教给学生技术,就等于给了他养家糊口的饭碗,这是民心工程,是功在百姓、利在国家的教育。”魏荣庆逢人便讲他对职业教育的认知。

民办学校缺少公办学校公共财政支持,更容易受到生源波动影响。随着生源下降,许多职业院校遭遇生源危机,这对民办职业院校而言无疑影响更大。对此,魏荣庆并没有多大担忧,“只要我们办学质量过硬,学生有好的发展,老百姓就认可我们。”

当被问及希望国家在哪些方面为民办教育提供政策支持的时候,魏荣庆说:“足够了,关键是要落实到位,民办学校不需要特殊政策,和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就好了。”

魏荣庆说,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都是国家大教育的范畴,而且民办学校有着机制灵活的特点,有很多好的做法与经验,对国家教育改革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二十几年的民办职业教育做下来,可谓甘苦自知。然而,在办学过程中他也坚定了自己的办学信念。

“下一步就是抓集团化发展,集团化办学。”对于学校未来发展,魏荣庆也有了自己的规划,那就是:控制规模,由规模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注重内涵建设。

他心目中的职教集团能够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度,抗风险能力强。在职教集团内,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学,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魏荣庆对“中国梦”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是教育问题。“无论欧美发达国家还是日本的发展,都得益于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撑。”在他看来,如果教育体系设计不科学,人才梯队不匹配,会为将来经济社会发展留下隐患。“今天的职业教育就是明天的工业基础,不抓职业教育,就是对历史的欠帐。因此,要用报国的情怀来从事职业教育。”

“春风化雨桃李竞艳,立德树人硕果满枝。”从曾经的开拓者到今天的领路人,一路走来风雨彩虹。作为职业教育的追梦人,魏荣庆的目光更加深远,信念更加坚定,脚步更加坚实。

猜你喜欢
德州职业学校
【大照片】上帝视角看德州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