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百年寿星——艮仲老

2013-08-05 07:04陈广庆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中华工作

陈广庆

2013年6月1日,不幸的消息突然传来,王艮仲先生驾鹤西去!我立即赶赴北京复兴医院,凝望老人安详如睡的神态,想起艮仲老一百多年的风云人生和他对中华职教社的巨大贡献,心中久久难以平静。

今年4月,艮仲老因病住进北京医院,我多次到医院探望,看到他在女儿王正维的精心照顾下,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慢慢好转,直至后来出院回家。我心里赞叹着老人家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正准备为7月18日——艮仲老110年寿诞举行庆祝时,没想到老人家突然离开了我们,走完了他非凡的人生里程。

自2004年我到中华职教社工作以来的近10年间,从对职教社工作完全陌生到与全体同仁共同奋斗打开职教社工作新局,与艮仲老对我的教益不无关系。这期间,我多次拜访艮仲老,请益问教,逐渐完善工作思路,更重要的是从这位长者身上看到了可贵的生活态度,熏染既久,感悟良多。如今,艮仲老虽远行矣,音容宛在;肉身既灭,精神犹存!谨就耳闻目染,略述若干,以彰其毕生唯勤唯谨,不怠不妄,为国为社奋斗不息的高尚风范和不凡业绩。

江南大侠——矢志报国大行愿

艮仲老出生于110年前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那时,国家失去尊严,民族饱受屈辱,百姓生灵涂炭。艮仲老年轻时就立下爱国图强之志。他积极组织苏州东吴大学学生参与“五卅”运动,响应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坚持和共产党合作,建立淞沪青年抗日工作团,痛击日寇,屡建奇功。他创办中国建设服务社和《中建》杂志,设立中建农场,实验新农村建设,开辟浦东交通事业,致力于文教、经济和民主运动。解放前夕,他多次掩护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脱离危险,帮助或引导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为党做了大量工作。解放后,他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精诚为国,将亲手创办的公司、农场等实业,悉数交公,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被汪道涵盛赞为“江南大侠”。他遵循周总理教导,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尽心竭力,为民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全国政协任职期间,积极参政议政,为职业教育正名定位和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护而呼吁。他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而欢欣鼓舞,为抗击非典、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多次捐款,尽自己能力帮助灾区人民。他利用自己海外朋友多、关系广的有利条件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工作。可以说,艮仲老一生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在一起,审时度势,坚定不移,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民族复兴的光辉之路上,脚踏实地的实践自己爱国、救国、建国的大愿大行。

复兴职教——荷担黄任老事业

艮仲老青年时代结识了中华职教社创始人黄炎培先生,从此两人结下深厚情谊,开始了几十年的并肩奋斗历程,成为中华职教社事业的主要复兴者之一,是名符其实的“传递与发挥任老遗志之一人”。

早年,艮仲老多次与黄炎培、胡厥文、冷御秋、杨卫玉等中华职教社领导人共商职教社发展大计,无偿资助中华职教社事业,后相继当选为职教社理事会理事、副总干事,直接参与职教社工作。黄任老曾有“六二”文赠艮仲老,其中提到:“今与弟约,我在世一日,与弟携手一日。离世以后,弟为传递与发挥吾遗志之一人,须有不惜牺牲之勇敢,兼须有避免牺牲之智谋。我弟识之。”

“文革”结束后,在胡厥老和起孟老的带领下,艮仲老为职教社的复社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具体主持社史资料的编辑工作,克服无办公地点、经费、人员的艰难条件,从自己并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挤出一部分钱用于工作人员的车马费,从民建中央调配一间办公室和一名工作人员专职从事社史编写工作,还经常熬至深夜亲自对来稿进行修改和分类,处理了大量繁琐、困难的具体事务,编印出版了《社史资料选辑》第一、二、三辑。

他和起孟老抓住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群众普遍需要提高文化水平的契机,指导协调上海、云南两地恢复了上海中华职业补习学校和云南中华业余学校。具体领导了《语文学习讲座丛书》的编辑工作,亲自拜访叶圣陶、吕叔湘、王力等40多位语言大师,取得他们的直接支持,编辑出版了7辑120万字的《语文学习讲座丛书》,印数超过百万册,广受社会欢迎。

在得知原中共华北局大楼要划给全国政协的消息后,艮仲老每天前往政协,提出申请,协调关系,终于为职教社争取到了4间办公室。1982年,为筹备立社65周年纪念会,艮仲老以79岁高龄之躯带着《社史资料选辑(第一辑)》逐家拜访与职教社有联系的老领导,如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澜涛、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方知达、原部长李维汉等,使他们深受感动,表示一定支持纪念会的召开。由于缺乏资金,为节约开支,艮仲老还亲自带领工作人员和一些老社员、老校友自己动手布置会场,保证了纪念会的成功举行。经过艰苦努力和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终于使职教社摆脱“名存实亡”的困境,定下复社大局。可以说,在胡厥老和起孟老的领导下,没有艮仲老的苦心经营,就没有职教社的复社和职教社事业的复兴!

1983年,艮仲老当选为职教社副理事长,开始长达6年的具体领导职教社的工作。在这期间,他尽心尽力,促成了《教育与职业》杂志的复刊,指导了中华职业学校的复校工作,呼吁为职业教育正名定位,举办各种理论研讨会,以80多岁的高龄,到地方社考察指导工作,利用自己丰富的海外联系开展统战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退居二线后,艮仲老仍一直关心职教社的发展。2004年,我刚来职教社时,适逢职教社换届在即,在新老交替方面遇到阻力。为此,艮仲老特意撰写了致老同志的一封信在《社讯》发表,希望老同志高风亮节,对年轻同志予以支持,推动了职教社新老交替的顺利完成。2006年,为纪念立社90周年,我们制作了电视纪录片《中华职教之光》,对职教社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为提高该片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艮仲老不顾百岁高龄,拿着放大镜亲自审阅脚本,并提出许多修改意见,使我深受感动!

所有这些,恍如昨日,思之怅然。

看破放下——肝胆相照待群伦

艮仲老是职教社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但他严格要求自己,一生淡泊名利,不尚浮名。他以侠义之心对待朋友,经常在朋友有难时伸出援手,慷慨解囊,受他接济和帮助的朋友不仅有黄炎培、吴晗、汪道涵这样的大人物,更有无数普通的群众和工作人员。他睿智达观,胸怀宽广,出生于富裕家却无富家子弟骄奢放纵之习气,将家业发扬光大。解放后,更是将全部私产上缴国家,自己仅靠工资过着十分简单朴素的生活,真正做到了不为身外之物所累,宠辱不惊,恬淡洒脱。他性情宽厚,平易近人,以赤子之心、平民襟怀经常与职教社的工作人员打成一片,不仅在节日时经常让独自在京的工作人员来家吃饭,还与工作人员融洽无间,一同出游。每次我和职教社机关工作人员去艮仲老家祝寿时,他都以百岁高龄之躯,在女儿正维的陪伴下,亲自站在门口迎接,与大家一一握手。艮仲老是我们尊敬的领导,更是我们可亲、可爱的长者!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忘得掉”——是艮仲老对自己处世之道的总结。我想,这便是他历经百年风雨、洗净铅华而磨砺出来的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吧!

终身学习——与时俱进老寿星

艮仲老一生孜孜不倦,活到老,学到老。即使年逾百岁,他仍笔耕不辍,思想常新,经常以书报为伴,以学习文件、思考发言、回复信件寄思。97岁那年,他将近年来写作的数万字学习读书心得编辑成册。对于钓鱼岛事件、中美关系、中英关系、中日关系等重要政治事件和国际关系,他都能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令众多人惊诧于他敏锐的思考力。2003年他百岁生日时,中央统战部为他祝寿,时任部长刘延东同志称赞艮仲老为“与时俱进”的老人。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艮仲老孜孜不倦的勤奋学习精神是中华职教社永远的精神灯塔,是我们后辈应该汲取的精神力量。

他的质朴、亲切、平易的音容笑貌,他始终如一的爱国爱社精神,他对后辈毫无保留地提携的长者风范,将长留我们心间。

(本文作者系中华职教社总干事)

猜你喜欢
中华工作
爱我中华
不工作,爽飞了?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选工作
爱你,中华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