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萍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网络教学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存储教学信息并通过网络实施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2],与传统的面对面式的教学模式相比,网上教学资料丰富,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学生可以灵活地掌握时间和学习内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并符合当前信息化社会的交流方式[3]。网上教学的形式有网上课堂[4]、计算机支持的辅助教学、同步/异步讨论组等[5]。网络教学平台是将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成为为学生提供授课、学习、答疑、讨论和作业处理的一个网络系统[6]。
地学是地球科学的简称,是人类认识地球的一门基础科学,以研究地球系统及其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探索发生在其中的各种现象、过程及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涵盖地理科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在地学教学中利用积累的数据资料和可视化表现形式,讲解地学特征和过程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传统的地学教学方法以描述为主,配以图片来讲解地学现象和过程。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学基本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地学空间概念,需要进行野外考察[7]。地学现象具有不同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错综复杂,受考察地点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看到所有的地学现象和地学类型。因此,靠目前不多的教科书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8]。
计算机、多媒体、网络、GIS和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而重大的变革,同时也逐步渗透进教学领域,成为当今现代化教学的支撑技术[9]。它们在数据存储、管理、分析、可视化和动态模拟等方面的优势,为地学教学的改革和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将这些高新技术进行集成,构建地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发挥这些技术在地学教学中的作用,对扩展地学教学的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教与学的互动、促进地学教学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教学是教师将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和教学实例等经过计算机整合变成网络上的内容,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的过程[10],而地学网络教学除此之外,还有如下特点:
(1)地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区域范围大、资料数据海量,研究的尺度,水平方向从一个社区村镇到全球,垂直方向从地幔霍夫面到大气层。数据需要按照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有序组织、整合保存,建立一个空间数据库[11-12]。
(2)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这些变化具有不同的时间尺度,比如一个河流曲流裁弯取直的地貌过程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而一次地震造成的地形形变只需几分钟,甚至更短暂的时间。一个自然变化的开始、中间到结束组成一个时间序列,因此地学网络教学需要多个时间段的资料,用来动态地恢复地球变化过程,或模拟其发展趋势[[13]。
(3)地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实体,图形化、图像化是地学现象特征的表达方式。展示地学的现象最好的方式是将自然景观用图片、图像、素描图等进行演示。比如:地貌学教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需要用地貌的各种景观图介绍这种现象;地质学研究地下的岩石圈的内部构造和组成,需要用地层的图示表示。野外调查是让学生了解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仅从有限的时空不能了解到地球整体特征,利用积累的资料进行图示化的编辑,可以提高地学的效果。
(4)地学研究的对象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反馈的,通过信息实现调控,才能认识全球层次与区域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球系统科学[14]。利用地学资料模拟地学环境,可视化地再现地球的局部或整体的现象,以及构建地球系统模型,调节气候变化、水文、地质构造运动、人类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查看地球系统变化过程、变化结果以及变化带来的效应,使学生从中学习地球系统的结构、演变机制等知识,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系统综合分析能力。
地学网络教学平台构建需要数据存储、学生教师互动、教学多媒体演示、虚拟现实可视化显示等功能,实现地学教学中的多个教学环节的要求。在实现技术上包括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GIS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15]。
(1)基础数据库。用于存储教学参考文献、地学数据、地图等资料。地学数据有空间特征,具有GIS的属性,以进行地学空间分析的教学。
(2)查询检索模块。按照地点、时间、内容检索依据课程安排地学资料和参考文献,进行课堂作业、野外实习、专题论文的资料收集。
(3)多媒体播放模块。播放地学专题视频、教学课堂视频。
(4)教学课件。学习、复习教学内容。
(5)教学信息发布模块。
(6)地学场景模型模块。通过利用地学数据构建的模拟地学场景,仔细观察地学现象的形态,再现自然界真实的自然景观。
(7)地学过程模型模块。在一个利用地学资料构建的模拟场景中,通过选择互动方式,设定一定的地学环境和条件,查看一定时间下模拟模型变化的过程和产生的结果。
(8)地学模型变化模块。在一定地学模拟场景中,添加人为或特定的自然因素,或添加保护策略,查看改变的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和所起的作用。
(9)互动交流讨论模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提问、答疑等活动,以及学生网上作业提交,教师修改、反馈,学生网上答题自测和教师打分等。
地学教学平台的结构包括数据层、应用层、网络层和用户层,见图1。
图1 地学网络教学平台的结构
数据层主要有地质、地理、气象、生物、环境等各领域的数据、资料、图件和文献,建有地学数据库,作为整个平台的数据支撑。应用层包括:课程教学模块,含教学资料(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录像;训练拓展模块,含3D场景模型、虚拟现实过程模型和变化模型;互动交流模块,含网上答疑模块、练习/考试模块和自检/教师批改模块等。网络层采用互联网实现网络教与学,用户层包括教师、学生和网络教学平台管理员。
(1)地学网络化教学与一般的网络教学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地学网络化教学不仅需要课件共享及教学的互动交流,还需要建立地学资料、地学模型等信息数据库,作为一个为教学所用的教学平台,不但能补充课堂上所学知识内容,还能根据平台上提供的地学资料和模型,结合社会实践,完成一个地学环境和条件的设计专题,在有效利用地球资源、人地协调共存方面得到拓展训练。通过网络化连接,学生可以分组或单个设计模拟,在资源开采、环境保护、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方面进行地学应用的实践,如采用竞争和约束的策略来进行资源平衡利用方面的博弈,找到最合适的决策方案。
(2)地学网络平台的设计包括了学生互动、教学内容和虚拟3D的模块,这些技术和模块使教学更加深入,并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的决策型人才。
(References)
[1] 林元乖.创新性计算机网络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174-177.
[2] 伊廷华,孙天舒,李宏男.测量学网上教学辅导平台设计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95-100.
[3] 孙向阳,张香凝,黄瑜,等.地学和土地资源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实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增刊):95-98.
[4] Bernard R M,Brami P C A,Lou Yiping,et al.How Does Distance Education Compare With Classroom Instruction?A Meta-Analysis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74(3):379-439.
[5] 杨桂芳、彭红霞.现代地学教学的几点新认识[J].中国科技成果,2005(21):57-58.
[6] 陈诗越,张锦宗,董杰,等.新时期高校地学野外教学内容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38-141.
[7] 马楠,张姝、沈辉,等.在应用型大学开展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00-103.
[8] 张国伟,赖绍聪.深化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2-24.
[9] Beldarrain Y.Distance Education Trends:Integrating new technologies to foster student interaction and collaboration[J].Distance Education,2006,27(2):139-153.
[10] 鲍志莹.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05,8(4):87-89.
[11] 李军,庄大方.地学数据集成的理论基础与集成体系[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2):13-143.
[12] 牛新征,张凤荔.空间信息数据库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73-75.
[13] 龚建华,林珲,张健挺.面向地学过程的计算可视化研究:以洪水演进模拟为例[J].地理学报,2002,57(增刊):37-43.
[14] 陈述彭,曾杉.地球系统科学与地球信息科学[J].地理研究,1996,13(2):1-11.
[15] 李德仁,李清泉.论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集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1,2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