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俨玲, 何可昕
(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与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论“亲和力”对女性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作用
纪俨玲, 何可昕
(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与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2012年11月6日,外交部新任新闻发言人华春莹的首次公开亮相引起了公众对女性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关注。在我国,女性政府新闻发言人数量虽少,但在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中扮演着无可取代的角色,她们亲切清新、典雅温婉,在政治传播过程中,对于打造政府形象、协调政府同媒体、公众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女性政府新闻发言人;亲和力;政治传播;媒体;公众
自1983年“中宣部、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联合下发《关于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加强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要求外交部和对外交往较多的国务院各部门建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新闻”。[1]2003年的“非典”危机新闻发言人制度发挥优势作用后,新闻发言人也逐渐成为公众熟悉并热议的流行词汇。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新闻发言人的界定,《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认为“新闻发言人是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2]也有学者认为“所谓新闻发言人,是指代表特定的社会组织(政府、企业或民间机构)发布和传达特定新闻信息的专职负责任人,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特殊的发布形式(接受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向特殊的受众(主要是新闻媒体)发布组织所掌握的新闻信息,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渠道向社会公开的过程,其从事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组织公关活动。”[3]还有学者认为“新闻发言人不是人,而是制度。”[4]不管是哪一种定义,均强调了新闻发言人是某一社会组织的“被授权人”,代表组织通过特定形式发布组织的新闻,换言之,新闻发言人不是具体的个人或自然人,而是一种制度,是组织的代言人。
从政治传播学视角来看政府新闻发言人,广义上的“新闻发布可以分为政府新闻发布和非政府新闻发布”。其中,政府新闻发布指的是“各级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为向社会发布信息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5]那么,在政府新闻发布中新闻发言人扮演了怎样的角色?D.Watts在《当代政治传播》中将“新闻发言人”归为“政府对新闻媒介的控制”的研究,表明了他对政府新闻发言人角色定位的认识[6],即在政治传播活动中担任传播者、说服者与宣扬者。一些学者则倾向于政府新闻发言人“过去多用于对外宣传,随着改革开放和宣传工作的改革,这一形式越来越多地用于国内宣传”[7]。台湾学者祝基滢认为“政府发言人或政府机构的新闻发布者是代表政府机构政策官员(Policy officials)发言的职业政治传播者”。[8]结合以上多种观点及个人思考,可概括出政府新闻发言人是由政府授权,代表政府机构对国内外阐明政治立场、观点和态度,具有处理日常新闻发布工作及解释突发危机情况等职能,他(她)侧重于协调政府同新闻媒介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公众沟通并对其产生影响。
我国的政府新闻发布包括国家级及地方级政府机构的新闻发布工作,这些政府新闻发言人中女性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以外交部为例,历年来的女性新闻发言人数量仅占到总比率的18.5%,她们分别是李金华、范慧娟、章启月、姜瑜和新上任的华春莹。笔者认为,所谓女性政府新闻发言人,顾名思义,即由政府机构授权,代表政府机构对国内外阐明政治立场、观点和态度,处理日常及突发新闻发布工作的女性职业政治传播者。
政府新闻发言人“通过发布、传播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政府信息和重要新闻来实现与政府与社会的沟通”[9],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一环,对媒体、公众产生最直接作用力,因而政府新闻发言人的素质及水平直接决定了政务发布的传播效果。
一名合格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必须具有扎实的政治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及心理素质[10],能够做到立场明确、熟悉政策、了解事态、严谨成熟、反应机敏、彬彬有礼。一些人认为政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的代言人,不是自然人,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必须保持严肃;但过度地严肃宣讲或生硬的回答容易给在场媒体或其他听众造成紧张感与压迫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产生传播的“负效果”。因而,政府新闻发言人除了做到庄重稳健之外,还需与媒体保持平等、互动,应酌情具有一些“亲和力”。
美国白宫发言人马林·菲茨沃特曾经说过,“好的发言人能够使政府与媒体、公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像水蒸气一样地蒸发掉。”[11]女性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亲和力”好比使水蒸气挥发的催化剂。从生物学角度,由于大脑两半球的性分化,女性比男性语言的运用方面更具优势;从心理学角度,女性比男性更具有同情心、不容易产生性别歧视、攻击性弱,且更具情绪表达性;从美学角度,女性具备温婉端庄、细致柔和、感性宽容的女性美,因而女性的政府新闻发言人较男性而言更容易塑造可亲、可近、可信的政治形象,在进行政治传播时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和特殊功能。
1.政府民主形象的“造型师”
如前文所述,政府新闻发言人是“制度人”,是政府形象的“代言人”,其政治人物形象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政府的态度和立场。就对外政治传播而言,“任何一个政府发言人,都必须站在自己国家的立场,维护国家的利益”。[12]我国传统的女性形象高贵典雅、感性细腻、温婉大气、富有母性色彩,作为中国声音的代表、沟通中国与国际媒体的桥梁,姜瑜多次以其特有的东方女性魅力与智慧阐明我国立场和主张、在国际事务中成功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展现了我国民主、平等、进步的国家形象。
就对内政治传播而言,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助于政府国内事务的管理与公关,女性形象更平易近人、富有同情心,在传播活动中更加感性细腻、善于倾听,富有“亲和力”的女性政府发言人作为政府声音的代表,更有助于塑造真诚亲切、想人民之所想的政治人物形象,是打造政府亲民、平等友好的政府形象的“造型师”,进而更好地施展政府的影响力。
2.协调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润滑剂”
新闻发言人制度确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宣传政策立场、发布政务信息、澄清事实,以协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而媒体和记者是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枢纽。为便于理解政府、政府新闻发言人、媒体同公众的关系,本文通过建模的方式阐述(如图1)。
图1 政府、新闻发言人、媒体与公众关系模型
在该模型中,政府作为“把关人”通过设立政府新闻发言人进行议程设置,政府新闻发言人通过媒体向观众宣传国家政策、传播政治讯息,媒体作为又一道“把关人”对发言人传播的内容进行选择与解读,再经过一次议程设置传递给公众,本无态度的公众通过接受媒体的信息再度解码,形成自己的态度并对政府进行反馈。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新闻发言人及媒体作为中间环节,直接决定了政府对公众进行政治传播的效果,而媒体对政府的“代言人”具有反作用,换言之,政府新闻发言人同媒体的关系不容小觑。
在西方,记者被誉为“无冕之王”,媒体也被誉为“第四权力”,特别是近年来网络及新媒体的兴盛使得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多元性及草根性的特点,媒体在政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加之是媒体记者熟悉传播规律与手段,因而政府新闻发言人如何处理同媒体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从社会心理学来看,女性攻击性较弱,较为柔弱;从播音学角度看,女性的嗓音温婉柔美,较为亲切;同时,女性天生较为敏感细腻,洞察力强,能够感受到记者的细微变化,善于给对方营造出被尊重的感觉。如果在政治传播中,女性新闻发言人可以充分发挥其性别优势,恰如其分地运用“亲和力”,则会成为协调政府同媒体之间的“润滑剂”。
3.弱化政府与公众沟通矛盾的推动力
随着公民的知情权及参政意识日益强烈,公众对政务信息的公开度与透明度要求日益提升。但“政府机构的专业化容易淡化政府与公众的直接联系,并造成政府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信息流的断裂和工作中的低效率”。[13]而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则可以缩短政府同公众间的政务信息鸿沟,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有数据显示“我国社会信息资源中80%的有价值信息由政府部门掌握着”。[14]可见政府向公众输出的信息是最为权威和丰富的。但近年来,随着公民政治素养与媒介素养的提升,公众在接受政治信息时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会产生一定的选择性心理,加上海量的网络信息,政府新闻发言人单纯依靠对传播内容进行议程设置无法达成理想的政治传播效果,这就需要在传播方式及手段上做文章。
女性传播者具有“敏锐的视角、独特的话语方式、礼貌且温和的交流方法都在传播过程中发挥出男性无法取代的作用”。[15]因而女性政府新闻发言人可以借助女性特有的传播优势,施展女性“亲和力”,通过柔和亲切的交流方法、平等自然的对话方式给公众“自己人”的心理,使其政治宣传或政治说服更容易被接受,进而弱化政府与公众的沟通矛盾。
除了上述几点外,女性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亲和力”有利于在应对突发事件或重大危机中缓解公众紧张情绪、缓和不满情绪,给公众以信任感与亲切感,答疑解惑、澄清事实,进而达到应对危机、引导舆论的目的。
女性政府新闻发言人较男性政府新闻发言人而言,更加温婉细腻、柔和感性、富有同情心与洞察力,在政治传播活动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传播优势,而其亲和力在协调政府、媒体同公众之间的关系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却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好的女性政府新闻发言人需要刚柔并济,在准确把握政治立场、原则及口径的前提下,适度的亲和力有助于政治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马克思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富有亲和力的女性政府新闻发言人会在政治传播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产生更为巨大的价值。
[1][9][12]郎劲松.新闻发言人实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Z].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3][4][10][13]杨正泉.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张东霞,刘江.如何面对记者[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6]Duncan Watt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oday:Ma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7,93-111,pp.102-104.
[7]任建雄,查克林.宣传艺术与技巧[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8]祝基滢.政治传播学[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3.
[11]丁海宴,赵鸿雁.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14]张克非.公共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5]褚旖旎,邹煜.性别与传播效果——解码女性传播者的传播优势[J].现代传播,2011,(6).
On the Role of the Affinity of the Government Spokeswoman
JI Yanling, HE Kexin
(TV and Journalism Academy,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On November 6th, 2012, as the news spokeswoman of 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Hua Chunying's first public appearance attracted the public attention. In our country, though the government spokeswomen account a small number, the role they play in the government press release is irreplaceable. They are kind and fresh, elegant and gentle, which is essential and beneficial in creating government image,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government spokeswoman; affinity;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he media; the public
2013-04-07
纪俨玲(1989-),女,河北石家庄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广播经营、广播电视主持人、女性新闻发言人研究。
D630
A
1008-469X(2013)03-0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