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强
(新疆英吉沙县康华水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喀什 844500 )
进入新时期以来,国家大力支持环保能源的建设。我国幅员辽阔,地形结构复杂,蕴含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其中,中小型水电站较为普遍,一方面建站费用不高、建设周期短,特别适合水力资源丰富而经济落后的地区,既可以满足当地供电的需求又能带动经济发展[1]。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水力资源,既可以对大型电厂的电力供应进行补充,又能作为地区电网的后备力量。由此可见,小型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关系到广大人们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电力供应全靠一座水电站时,一次停电将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带来安全隐患。
水电站的核心部分是发供电设备,发供电设备的运行性能、周期养护以及管理都决定着电站的生产任务、运营利益等。日常对发供电设备的管理尤为重要,良好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系统都能提高电站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收益。对发供电设备的管理,一般涉及到设备的日常维护、故障维修、技术更新等方面,以不断提高设备的性能、降低维护成本、消除安全隐患。对发供电设备的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发电站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水电站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的管理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
某市境内中小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境内多建设中小型水电站,其理论蕴藏量为1478.6 万kV,技术可开发量为1000 万kV。到目前为止,该市已对100 多条河流进行了开发,建设了各种中小型水电站,装机总量80 余万kV。待建的有330 万kV,拟建的有260 万kV。未来15 年内,该市将建成总装机容量800 万kV 的中小型水电集群。这里挑选其中一小型发电站3 个月间的发供电设备故障表进行分析。
表1 某小型水电站主网发供电设备6~8 月故障统计
从表1 中可以看出,电站的电设备的故障次数最多,其中非电气设备故障引起停运次数占大多数。由于是度夏期间,输电线路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雷击次数较多。
小型水电站一般规模较小,随着运营时间的增长,各种设备日益老化、磨损,设备方面的问题日益增加。同时小型水电站投入的资金不多,一方面设备功率较小,效率较低,另一方面短时间内不能对设备进行大型维修或者更新换代,这都严重影响着电站的生产效率[2]。同时管理人员方面也大大制约着水电站的运行和发展。水电站规模小,相应的管理人员较少,一方面工人分工不明确或者一兼多职,容易导致上级单位无法准确掌握水电站的整体运行状况,或者电力调度命令有时不能很好地被下达执行。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对不高,缺乏管理、维护、维修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设备的日常管理中,不能形成良好的管理习惯,不利于设备的管理。由于缺乏维护方面相应的专业知识,对设备的维护方法难免有误,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缩短设备的运营寿命。当设备出现问题时,修理人员不足或修理技术不到位都会错过最佳修理时间,在对设备造成伤害的同时也延长了故障时间,影响正常的电力输送。
许多小型水电站的投资来源都是个人企业,有的是为了本企业的经济利益,有些是公益捐款或者政府干预[3]。前者一般只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只关注水电站的发电量而忽视水电站管理上的问题,仅在电站设备出现问题影响到自身的利益时才会去进行维护、维修,不利于电站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后者只需要在资金上进行投入,并不关心电站建成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度方面,国家对水电站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在发供电设备的管理上并没有过多的强制措施,在设备维护和检查方面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这样水电站内部更难制定出适应本电站维护、管理方面的健全制度,这都大大的影响着电站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电站规范化、制度化的建设。
在电站建设资金投入后,往往缺少随之而来的运营维护费用的投入。一些地区只知道对电厂索取电力资源而不知道维护管理的资金投入代表着以后更好的发展、更大的利益。缺少维护资金,电厂就不能对发供电设备进行定期的全面检测,无法全面了解设备的健康状况,忽略维护重点,造成安全隐患。由于资金的制约,设备维修时会出现零件以次充好的状况,设备老化得不到更新[4]。这都会直接影响设备的运行,设备停运时又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们的生活、工作造成不便。
首先,各级单位的领导要加大设备的管理方面的重视力度,做好设备管理重要性方面的宣传工作,提高各级职工的管理意识,从根本上对管理方面进行加强。同时可以通过知识讲座、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对电站的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在职人员在维护、日常维修和管理方面的能力[5],使员工可以进行技术上的互相指导和交流,提高分析、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丰富经验。同时要重视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动员全体员工进行相互监督。上级单位也可成立技术监督小组,对管辖内的水电站的职工技术方面进行全面监督和定期抽查,以确保电站的高效率、健康运转。
在电站管理中,明确规章制度是关键所在,只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才能约束员工行为,保障电站的安全、有序、高效运转。各个电站应认真解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了解本站的实际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符合实际的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可以从设备管理、机器维修、技术考核、职务责任以及奖励处罚等方面根据各站的具体情况,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制定。
(1)设备管理制度。即对水电站的发供电设备进行分级管理。设立一个总管理领导,其下按照管理的范围和管理的部分设置各级管理人员,如发电设备管理员、变电设备管理员、输电设备管理员以及维修、维护人员等,这样职工各司其职,利于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命令可以一级级传递,使得电站可以有条不紊地运行。
(2)机器维修制度。机器维修是电站故障时减少经济损失的关键,故各电站需建立一支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维修队伍,这样才能快速找出故障所在并高速、有效地进行修理,是保障发供电设备正常运行、延长使用年限的基础。
(3)技术考核机制。各电站在加大技术培训的同时,应建立完善的技术考核机制,对培训后或在职的职工进行定期的技术考核,严格把关,筛除技术水平不达标者。这样才能确保职工对电站设备高效的管理,使职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对整个电站以及供电城镇负责。
(4)职务责任制度。即将工作、责任分发到个人,确保每个员工都能明确自己的职务和所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才能使员工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增强责任心和荣辱感。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可以直接、快速地联系到负责人,高效地进行解决。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工作漏洞、职责疏忽等问题。
(5)奖励处罚制度。奖惩制度一直是管理工作中的必备制度,有奖有惩才能好坏分明,使员工趋利避害,利于电站发展。各电站可以根据出勤情况、平时表现、紧急状况应对能力等对员工进行奖励或处罚,提高员工的素质水平、管理表现,增强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在员工间形成良好的风尚,利于电站稳定、高效的运营。
资金的制约严重影响着水电站的高效、健康发展。员工的技术培训、各个机制的有效进行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此,国家应该加大投资力度,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扶持小型水电站的后期建设,如派专家访问、帮助技术培训或贷款优惠政策等,也可对已建成的水电站直接进行运营期的资金投入。同时各发电站也可以通过国家贷款、地方政府干预等方法解决资金问题。从而确保发供电设备的良好性能、管理人员的良好素质以及各项相关制度的成功实施。
水电站是我国环保能源建设的重要设施,小型水电站数量多、覆盖面积广,是水电站建设中的关键所在。水电站发供电设备的管理直接影响着电站的稳定、健康发展,良好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是水电站运营后期的关键,是提高经济收益、减少停工损失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加大对发供电设备的管理的重视,深入了解问题,使水电站的设备管理更加规范、高效。
[1] 张士军.提升水电站经济运行有关措施探讨[J].小水电,2011(6):112-114.
[2] 邓万婷.2010 年迎峰度夏期间主网发供电设备故障分析[J].湖北电力,2010(S2):62-67.
[3] 何立忠.小型水电站的发供电设备管理及对策.科技风,2012(6):301.
[4] 吴文辉,陶海英.从莫斯科大停电浅析发供电设备管理.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5-16.
[5] 周原冰,张高荷.浅谈发供电设备的状态检修.山东电力技术,199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