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祖盼 方 波 李 静
(1.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 401147; 2.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重庆 401147)
土地的级差地租理论,主要阐述土地的经济属性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是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内部经济活动区位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源于杜能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认为不同活动的区位将取决于对特定位置的竞争性投标。城市核心区域能提供最大的接近性而具有最高的土地价值。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商业机构及设施,按其支付最大租金的能力,从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排列组合成有规律的分布模式。而根据土地级差地租理论发展的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则将土地级差地租理论在城市空间组织上进行了客观描述。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组织的学说。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市中心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采用了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1940年德国学者廖什(A.Lsch)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提出生产区位经济景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地理论在美洲、西北欧各国得到承认,并在居民点网和交通网规划中应用。
应该说,“土地级差理论”和“中心地理论”则着重从土地经济的角度出发,探索城市空间组织的核心,提出了各自认为最优化土地利用经济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型。
重庆主城区“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在土地利用经济方面呈现的状态如何,是客观评价其空间结构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经济结构与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经济结构的比较,来分析重庆主城区特有的空间组织模式。
重庆市主城区范围内划分了多个城市组团,这多个城市组团是作为重庆市“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本文研究的基本单元应是从城市功能视角下的城市组团。综合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参与比较对象分析单元的可比性,二是数据获取难度,本文研究的基本单元采用以城市的行政区为研究的基本单元。
另一方面,重庆主城区的城市组团虽然与行政区界限没有完全重叠,但是大部分组团的划分与行政区划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城市副中心的服务范围基本为行政区服务范围,因此,以行政区划作为分析的基本单元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选取了2010年重庆主城各行政区的建成区面积与GDP总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各行政区单位用地面积GDP产出为评价单元,以渝中区单位用地面积GDP产出为衡量标准1来测算,得到其余各区的相关比例系数见表1,图1。
表1 重庆主城区各行政区单位用地面积GDP产出比较表
图1 重庆主城区各行政区单位用地面积GDP产出比较图
上海中心城区的城市形态具有平原城市的特征,呈现了一种环状、单中心的城市布局形态。本文选取了2010年上海市中心城区各行政区的建成区面积与GDP总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黄浦区单位用地面积GDP产出为衡量标准1来测算,得到其余各区的相关比例系数见表2,图2。
表2 上海中心城区各行政区单位用地面积GDP产出比较表
图2 上海中心城区各行政区单位用地面积GDP产出比较图
根据分析结果,重庆主城区的土地经济结构呈现了中心环绕式布局,而上海中心城区则呈现了由中心向外围逐步递减的结构特征。将土地利用经济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相结合,则可以发现,重庆主城区的空间组织模式更接近于中心地理论的空间模型,体现了中心—副中心的均衡布局特点;而上海中心城区的空间组织模式则基本体现了以土地级差地租为基础的同心圆结构,呈现中心—外围—边缘的空间组织形式。
1)商品房价格空间分布均衡。中心—副中心空间组织模式区别于中心—外围—边缘的空间组织形式,目前最明显的体现在房价的空间分布上。一般特大城市的房价分布呈现了中心往外围逐层递减的分布特征,符合以级差地租为基础的组织结构。而重庆主城区的房价分布呈现了一种散布状的分布模式,高房价区域除了在中心区的渝中区出现外,在外围的渝北、南岸等地均有分布,并没有高度集中在某一区域。
2)交通出行效率较高。从居民出行时耗来看,2010年重庆市的居民平均出行时耗为33.3 min,比北京的43 min少了接近10 min,比广州的62.5 min少了接近30 min。另外,从补充数据城市干道高峰小时的平均车速来看,重庆市为28.39 km2/h,远远超过上海、北京等同心圆发展的城市,是一个较为快速的城市。另外重庆市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只有5.9 m2,远低于其他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因此,综合以上多个数据比较,重庆主城区的空间组织模式在交通方面更有效率。
重庆主城区类似于中心地理论的空间组织结构比同心圆空间组织结构的大城市在房价空间分布以及交通出行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有效避免大城市病,引导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组织方式。从某种意义而言,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能够避免城市资源过度积聚所形成的恶性循环。
1)实现双中心带动。将07版总体规划“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两级中心体系调整为“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组团中心”三级中心体系。突出悦来两江现代国际商务中心体系在主城区的战略地位,成为与解放碑—江北城—弹子石中央商务区相媲美的城市中心。2)增强副中心职能。为体现两江新区的国家定位,结合建设用地拓展,新增龙盛、陶家、龙洲湾城市副中心,使每个副中心的服务人口基本为100万人左右,分担市级中心的部分职能,成为主城区承上启下的重要空间节点。3)均衡布局组团中心。增加组团中心层次,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既无城市中心也无城市副中心的组团,如水土、蔡家、唐家沱、礼嘉、北碚、李家沱、界石等组团规划城市组团中心,提供相对就近的商贸、娱乐等服务,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在主城区的均衡布局。4)合理划分组团范围。总体规划修改在07版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人口分布、职住平衡、公共设施服务、道路结构、重大设施布局等因素对组团的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将组团数量从原来的16个增加到21个。
国内外许多大城市提出了多中心的发展模式,也提出了疏解城市中心区密度等规划举措,但目前的做法大多以卫星城的发展来对人口进行截流,而非在中心区的外围地区发展较高层级的中心来分担单一中心的压力。重庆市“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得益于自然地形条件的影响,一直作为重庆空间组织的核心。在重庆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总体规划修改适时通过城市双中心的确立、三级中心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规划举措,有效地防止“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被快速推进的城市建设所侵蚀,引导城市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1]石忆邵.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J].城市规划汇刊,1999(3):91-92.
[2]李峰青,赵 民.多中心大城市住房发展的空间绩效——对重庆市的研究与延伸讨论[J].城市规划学刊,2011(3):88-90.
[3]赵在友.山地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D].成都: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成受明.山地城市空间扩展动力机制及扩展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王纪武.山地都市空间拓展研究——以重庆、香港为例[J].重庆建筑,2003(6):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