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倒啖蔗”终不悔——怀念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著名专家林枫同志

2013-07-27 10:07徐人仲
中国记者 2013年4期
关键词:人民性新闻学党性

□ 文/徐人仲

(作者是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所长)

本文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所长徐人仲同志撰写,以怀念刚去世不久的林枫同志。林枫同志1927年出生于江苏海门,1944年春入党,曾任新华社新疆分社副社长、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闻理论研究室主任。林枫同志就新闻学理论中的新闻定义、新闻价值、新闻事业的性质与职能、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新闻与信息、新闻与舆论、新闻与宣传以及新闻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了一系列理论文章,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著名专家。

《新闻改革理论探索》,1997年出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视角的系统阐释》,2006年出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2010年出版。

手头这三本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书,精选了一位同志和战友的一生心血,展示了他研究的主要结晶。新华社在2012年7月27日他的逝世讣告中说:林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著名专家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忠诚卫士”。

1987年我开始认识林枫,虽早几年就知道他,但这次面对面令我印象深刻。1992年我由北京分社调到新闻研究所之后,就和他经常一起切磋新闻理论,商谈要事,他是长者,我以“学习的态度”待之,并日益密切起来。

1944年林枫就参加了新四军的新闻工作,随后成为新华社苏中分社的记者、通联科长等,从此,一直是新华社的一员。1966年他任新华社新疆分社副社长,在60年代他写了一位维吾尔老大爷要骑着毛驴到北京看毛主席的报道,影响很大。这篇报道刊登在1964年7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题目是《维吾尔人民的心向着党——访81岁的维族老人库尔班吐鲁木》,署名是林枫、梁鸣达。后来,林枫调回新华社总社不久就编《新闻业务》。1980年他到新华社新闻研究所,1982年任新闻研究所新闻理论研究室主任。他一辈子为了党的新闻事业勤奋工作,直到84岁。

□ 图为林枫同志生前照片。

“理论联系实际”:看似平淡实为深

在研究的“海洋”里,林枫的特点之一是“紧密联系实际”。这和他长期从事新闻报道有密切关系。他曾多次对我和研究所的同志们讲解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反复领会“实事求是”的含意和要点,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在解决中国问题时,又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渗透到整个研究领域进行表述,细想起来是多么重要。

记得1987年,他到《北京日报》的《新闻与写作》杂志面谈他写的一篇文章,主编张尹清觉得论点切中了“要害”,是“说理的,有根有据的”。这一篇文章很快分四个头条发表,在舆论界产生极大影响。这篇理论文章也受到新华社领导的肯定和中宣部新闻局负责人王福如的赞赏。

随后,文章的一些观点在新闻界产生一些震动。譬如,文章说:“有人认为新闻机构就是客观地传播新闻,提供信息,满足社会各方面人士的需要,不应该提当什么喉舌,也不宜主张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起什么宣传作用。这种论点不能说没有一点合理的成分,但从总体来看,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空想。”

这篇文章还指出,把新闻当喉舌和起宣传作用,不是什么“新闻的异化”。

林枫认为,新闻是“喉舌”而不能改革掉,实际上世界上的新闻都是在起“喉舌”作用。这四篇文章还提到,对现行新闻理论应采取分析态度,不宜一概否定;新闻观念要更新,但不能全方位更新;新闻舆论监督要加强,但不宜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

结合实际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像在改革中“新闻与信息”“新闻与舆论”“新闻与宣传”“新闻与政治”“新闻自由与立法和道德”等问题,他都作了论述。还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新闻的论述,也都进行了评说,给人们一种清晰的认识。

“联系实际”,要求深入实际,研究实际,作周到的分析。

重点问题勇于迎头而上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新闻工作中,林枫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勇于面对尖锐的问题去研究、去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林枫同志勇敢地走在前列,指出其危害性,得到许多同志的赞扬。1989年底,他应中宣部新闻研讨班之邀去发表演讲,其中就有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专题,后又到人民日报社作报告。1990年这篇专题文章发表在新华社《新闻业务》上和人民日报社的《新闻战线》上,引起很大的震动。

林枫开诚布公地说:“有人提出党性与人民性的问题,是把为人民服务排斥在党性原则之外”,这位提倡“人民性”的同志在专门文章中说:“如果在党性外、人民性没有它的独特的内容,有什么必要这样再二再三地强调呢?”他说:“党报强调党性,就是要强调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若干重要指示和中央措施,为无产阶级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而奋斗。党报强调人民性,就是要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把“为人民服务”专门“给”了人民性,这样“党性”就被架空了。)

林枫同志认为:“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精髓”。而在这位同志眼里,党报的党性不具有反映人民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重要内容,他“主张用人民性增强党性,用人民性‘补充’党性的理论根据。抬高人民性,贬低党性,进而否定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党性原则”。(这个论点和西方某些人将我们的“党性”说成是“为了一党的私利”,非常接近。)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重申,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当前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并强调“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新当选的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我们党的领导人一贯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要求的,历来高度赞扬人民的力量,但是,不必用什么“人民性”来盖过“党性”。

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所谓“西方传播学必将代替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即传统新闻学”,就是一个重要问题。林枫认为,社会主义新闻学可以借鉴西方传播学的某些内容、做法,但是,不能用西方传播学来代替社会主义新闻学。

系统研究、孜孜以求——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而奋斗一生

林枫同志晚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这主要集中在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中被列为全国重点课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上。这个课题虽说是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多位同志参与的,但林枫一直是主持者、撰写者、最后修改、定稿者。从2004年立项到2010年9月出版,他是用全部心血、一字一句推敲、一丝不苟地做到底的。

其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课题,不止五年,而要追溯到2001年。那年,《中华新闻报》总编找几位同志商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好像林枫已经有了“底数”,他一下子就提出这方面的许多论点,报社当时就决定要这样的稿子,于2001年5月21日、5月28日、6月4日刊在《中华新闻报》上。这就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18个论点,近2万字。

可以说,这个课题最后在2010年以30万字完成,是和九年前的研究分不开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绝不是“远远地瞭望一下”、空喊一下或心血来潮地发些感慨、讲些可有可无的观点,就认为是“理论”了,而是深入中国的新闻实际、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实际以及世界新闻的实际,反复琢磨、认真研究而成的,也就是要了解“底里”,反复比较才做出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共有18个“基本原理”,花了很多工夫。这本书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以及其他有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于新闻的论述作了认真摘要和点评,对把握新闻学原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全国专项教育活动办公室推荐的学习材料中指出:这本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读书籍”。

比如,在第四章的党性原则问题中,新鲜地介绍了马克思说的“在巴黎,在社会党内,党性和团结精神仍然占着统治地位”,和恩格斯说有些“社会主义由于自己的理论没有党性、‘思想绝对平静’而丧失了最后一滴血……”,把过去没有发现的论述,表示出来,更充分地说明党性。对于现在,书中引用了李长春同志说的“坚持党性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党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本质要求”“当前,强调坚持新闻事业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十一章:“新闻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这是刘少奇同志谈的,这里把刘少奇的观点单独列为一章,完全是因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对怎么样做到“客观性”,提出了关键的内容。

第十八章:坚持和改善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这一点也很重要,其中说了“党管媒体不能变”等内容,要认真贯彻执行。

总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一书梳理了十分重要的内容,是一部难得的书,将具有长久的意义。

理论研究“如倒啖蔗”入佳境

林枫的理论研究具有很深的造诣,是他刻苦钻研、不断深化的结果。

毛泽东同志说过:“学理论要有兴趣,应该培养。慢慢读一点。如倒啖蔗,渐入佳境,就好了。”现在这样的世界上确实要有“理论兴趣”的人。

林枫对“理论兴趣”是逐渐加深的,并走进了佳境,经常带领人们从“理论上”来认识,他说:“从理论上看问题,看得深,看得远”。比如,在伊拉克战争中,他引用马克思的话指出:1861年的《泰晤士报》“在英国对外政策方面完全是为了制造符合于帕麦斯顿勋爵(首相)的对外政策的舆论”,必须为他“想做的事准备舆论,并且使舆论赞同他已经做的事”。这是他的“理论兴趣”的一种表现。

他还对资本主义新闻学是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新闻学是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观点,也作了分析。

2011年7月,《世界新闻报》爆出窃听丑闻。2011年9月,林枫对我说,这个问题背后有理论,他准备进行研究,可惜已无法完成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视角的系统阐释》一书的序作者刘祖禹谈到:林枫同志的研究,“不因为岁月推移有所停辍,其孜孜不倦的精神一如往昔。他的这种追求真理、明辨是非的赤诚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令人钦佩的,值得学习。”

但是对这种执著,也受到一些人的讽刺、挖苦甚至反对。记得在新千年绿化基地召开的一次新闻年会上,某位同志在林枫的发言后进行讽刺、挖苦,大有“叫板”的样子。在场的人感到要有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了。可是林枫并没有说很多话,而是坦然处之。因为这位同志没有“亮出”什么实质性的观点。后来,事实已证明,这种挖苦、讽刺是没有一点道理的。

林枫同志在2012年5月曾在电话里和我说了一个小时,主要是他谈。他将几十年来的研究,一件件地说着,对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对他的支持表示感谢,言语中对新闻研究恋恋不舍之情似乎就在眼前。原来,他在新四军里曾得过肺病,咯血,后来好了,现在年纪大了竟和年轻时有些相似。他坦然说:“我已经84岁,和毛主席年龄差不多。”听到这些不禁泪水黯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这是一个伟大号召,热心研究的同志们应该以此为“目标”,孜孜不倦地把新闻理论和实践“永无止境”地研究下去。不管怎么说,林枫同志对新闻理论的一心研究,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

马克思主义研究要中国化,在新闻研究上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中国化”是要有一批“中国人”在中国实践中坚持不懈。

猜你喜欢
人民性新闻学党性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