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反腐何以引发公众狂欢

2013-07-27 10:59张继文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腐败传统媒体公众

■ 张继文

从涉及不雅视频的重庆市北碚区委原书记“雷冠希”雷政富,到被12瓶红酒灌倒的“学酒哥”周少强;从坐拥若干户口和房产的房叔、房婶、房妹、房姐、房祖宗,到被女博士以一篇“纪实文学”曝光的中央编译局原局长衣俊卿……党的十八大之后,网络反腐在经历十年曲折前行后,几乎是瞬间达到高潮,引发了网民参与围观和媒体、专家的热议。一时间,“网络反腐”大有成为廉政风暴“领头羊”之势,民众对于反腐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各种揭发官员贪污腐败的信息频频出现在网络论坛、微博,并被大量转载。在笔者看来,网络能否成为反腐神器有待商榷,但十八大之后的这场不大不小的网络反腐风暴,其最大价值并非提供了一种新的反腐手段,而在于这一风暴中公众—政府—媒体的互动过程。正是这种互动,推动反腐败进入了一个全民参与的阶段,并激发了公众的广泛热情。

公众:寄予厚望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的网络反腐出现于2003年。这一年的10月1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建立了网络举报平台,同一天,“民间舆论监督第一人”李新德成立了“中国舆论监督网”,至今网络反腐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其间,有“下跪市长”“天价烟”事件 、“ 日 记 门 ”“ 微 博 开 房 门 ”“ 表哥”事件等等,网络反腐的影响力虽逐步显现,但真正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浪潮,却是在十八大之后的短短数十天间。那么,为什么人们的参与热情几乎是瞬间达到了高潮呢?笔者认为,与其去分析网络技术带来的改变,不如说是社会公众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寄予厚望。

近年来,腐败的日常化和反腐败的工具化极大地损害了人们对于反腐的信心,当人们发现从生孩子到读书、找工作,从做生意到看病、买车票,腐败如影随形时,当人们发现腐败官员却受到“一身正气”的领导袒护时,人们对于能否消除腐败越来越持冷漠与怀疑的态度。当此之际,正是我党对于腐败行为的持续打击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系列行动,唤起了公众反腐的希望与信心。党的十八大把对反腐败的认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的媒体见面会上进一步指出:“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随之取消警车开道、出行不封路、遏制“舌尖上的浪费”等等一系列的实际措施迅速出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新一届中央领导人让社会公众真正看到了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决心。可以说,正是高层的重视和发声,才引发了这场网络反腐的高潮,重新点燃了人们的信心;正是民众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寄予厚望,才使众多的网友愿意参与到网络反腐的斗争中来。

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需要真正的法治和完善的制度设计,更需要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参与。许小年在2013年冬季达沃斯论坛上谈到,中国“这一次的改革和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大不一样,这一次改革如果离开了民众的参与,将一事无成。执政党要把民众吸纳到改革的推动和改革的讨论中来,否则单靠执政党本身没有办法克服目前已经形成的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同样,反腐败更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只有以多数人来监督少数人,才可能实现真正有效的监督。因而,尽管在网络反腐中,有无辜者受到伤害,需要对网络反腐加以规范和引导,需要培养网民的公民精神,但不管如何制度化,不管如何引导,公众的参与热情都必须得到保护。批评,证明人们还抱有希望;抱怨,证明人们需要回应。最可怕的不是腐败,而是公众对于腐败的冷漠与失望,倘如此,“亡党亡国”的警告并非虚言。

政府:积极回应

在这场网络反腐风暴中,各级政府的积极应对得到了普遍好评。回顾近年来网络爆料事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拖”字诀,拖到热潮过去,轻描淡写处理,极少公开应对。十八大之后,各地对网络反腐的爆料事件几乎是“露头就打”,表现出与中央高度一致的反腐决心。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各级政府在这场风暴中的表现,那就是“速度快,力度大”。

“速度快”。雷政富不雅视频曝光后,63小时被免职并立案调查,旋即重庆10位政企官员相继落马。单增德因一纸承诺书,12小时后被立案调查。这一系列的新气象显示了中央反腐败的坚定决心,鼓舞了信心,回应了民意。“力度大”。十八大前后,并未像人们所预计的营造和谐气氛,反腐力度丝毫未减,从十八大之前的薄熙来、刘志军,到十八大之后的李春城、衣俊卿,真正做到了“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被查处的官员中,上至政治局委员、省部级高官,下迄乡镇村官,“既拍苍蝇,又打老虎”,毫不手软。

政府的积极回应是推动公众参与热情并把网络反腐引向深入的催化剂。新华网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74.8%的人选择通过网络参与反腐。究其原因,除了网络方便、低成本、保密性好等原因外,更在于各级政府对网络所揭露出的腐败现象的积极回应与处理。同时,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也在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获取和回应民意的手段。在福建连江,一套网络涉腐涉纪舆情收集处置机制已经形成,纪检、宣传、公安等部门联合应对,凡是涉腐涉纪的舆情信息,统一报送纪委处置;江苏淮安市纪委在当地最有人气的民间网站“淮水安澜”论坛开设了“阳光纪检”专栏,在接收网络举报的同时,要求各部门对网民反映的咨询投诉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应。网络反腐展示出来的是民意和公众诉求,对于民意和公众诉求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高度重视、积极回应、认真听取群众的诉求,查找反腐线索,还是敷衍了事、消极应付、压制打击群众甚至泄露消息,任由举报人遭到打击报复,这是能否把网络反腐引向深入的关键。

媒体:理性参与

传统媒体是网络反腐不可或缺的环节,网络曝光的腐败行为往往要通过传统媒体的扩散,才能真正引起社会舆论和官方的关注。而传统媒体的不当渲染、演绎则会让网络反腐误入歧途,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在这场网络反腐浪潮中,传统媒体对雷政富等案件进行了深入报道,使事件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推动问题的解决,并及时向公众反馈处理结果。而更可喜的是,大多数媒体对网络反腐的利弊得失进行了深入探讨。几乎所有媒体都肯定了网络在反腐中的正面作用,而同时也表示了对网络侵犯个人隐私的担忧,进而呼吁把网络反腐纳入法治轨道。正是传统媒体的理性态度,才让网络反腐沿着健康和建设性的轨道前进。

在网络反腐中,传统媒体更应该承担起稳定器的作用。当前,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在现实社会生存条件下,往往难以获得应有的保护,在网络空间中,他们是一群因为临时性事件或议题而集中起来的具有相似心理诉求和强烈非理性特征的群体,容易形成所谓“广场效应”“多数暴政”。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告诉我们的,并非“压迫越深、反抗越烈”,法国大革命恰恰爆发于改革启动之后,正是因为改革才使得没有被改的那部分更让人们无法忍受。而在这个过程中,媒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刺激和放大了人们的不满。如何让社会各个阶层保持足够的理性,保持信心和耐心,这将是网络反腐中传统媒体的社会责任。

回顾十八大之后的“网络反腐”热潮,我们隐约可见一种新型的互动模式,即“自媒体—传统媒体—政府回应”的互动模式正在形成,这种发自网络自媒体直至政府作出有效回应的新型互动模式,把公众参与热情引向高潮,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媒体、民意与政府的良性互动,这对于反腐乃至民主政治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腐败传统媒体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