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和,彭 景
(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03)
在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1]中,混凝土极限应变为0.0033。事实上,只需采取适当构造措施,设置附加约束钢筋(图1),在纵筋及箍筋的约束之下,便可提高混凝土的极限应变及极限强度,从而保证受压区混凝土的延性。
普通混凝土受弯构件,在受拉区配置过多的纵筋后,将会出现超筋破坏。为避免出现超筋破坏,《规范》给定最大配筋率指标。但研究发现,在梁中配置约束钢筋,可以改善受压区混凝土的性能,能提高梁的极限承载力和刚度,荷载不变时可减小梁的高度,从而使房屋获得更大有效空间[2]。
对约束混凝土构件施加预应力,能充分发挥约束混凝土和预应力结构的优点:降低构件变形、抑制构件开裂,增加构件有效高度,提高构件刚度及承载力。如此一来在荷载不变的前提下,便可降低梁的高度,降低建筑造价,获得更大的建筑使用空间。这一基于约束混凝土特性提出的新型结构构件形式,可应用于各种工程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在普通混凝土梁内配置约束钢筋⑥及增加纵筋②后,成为约束混凝土梁,见图1。
图1 约束混凝土梁示意
在约束混凝土梁上施加预应力,便形成预应力约束混凝土梁。
对于普通混凝土梁,规范规定为避免受压区混凝土受到较大的正应力而发生脆性破坏,普通混凝土梁纵向受拉钢筋屈服与受压区混凝土破坏同时发生时,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ξb按《规范》6.2.7-1式计算。
在强约束条件下,约束混凝土的极限应变εc较普通混凝土应变εcu已经有了提高,此时相对界限受压高度ξb必然增大,截面受压区混凝土高度增大。由于约束后的约束混凝土极限强度与此时的最大受压区高度均变大。故而由《规范》6.2.10-1式计算所得的承载力明显提高。
假定分析条件:梁截面尺寸b×h=250×500 mm2,有效高度h0=440 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fc=14.3 N/mm2,EC=3.0×104N/mm2,纵筋用 HRB400、箍筋用 HPB300,fy=360 N/mm2,fyv=270 N/mm2,ES=2.0×105N/mm2。
根据以上条件进行后文的分析计算。
根据Murat-Saatcioglu[3]的研究结果,约束混凝土的强度和应变与普通混凝土的强度、应变、配箍情况有如下关系。
式中:fc为混凝土抗压强度;ε0为混凝土压应变,最小值取为0.002;k1为约束系数,fl为约束应力,K为系数,按下式计算:
按照约束后的情况,将求得到的相对受压区高度数值再代入《规范》6.2.10-1式后,即可求出承载力与面积配箍率之间的表达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曲线如下图示。
图2 梁承载力与配箍量的关系
图2说明,在一定取值范围内,承载力与配箍率之间几乎呈线性增长的关系。
如图3所示,赠配钢筋后,在荷载不变的前提下,受力钢筋的应变减小。根据平截面假设,受压区高度将增加到x0。
图3 梁正截面应变示意
根据变形协调及相关公式。通过求解,可得出承载力M与纵筋配筋面积AS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梁承载力与纵筋配筋率的关系
图4中,梁A受压区配箍率最大,B梁次之,C梁最小。图4说明,增大纵筋配筋率,梁的承载力得到提高。但一定数值以后,曲线趋于平缓。
可利用以下方法分析梁的刚度变化。
(1)有效惯性矩法。
根据有效惯性矩法(计算方法可参见文献[5]),可推导出梁刚度与配筋率之间的关系。从推导结果可以发现:截面刚度随配筋率的增大而增大,但超过一定数值后,配筋率对刚度变化的影响不再显著。
(2)刚度解析法。
我国现行《规范》中受弯构件短期刚度计算公式是由刚度解析法推导而来,解析方法见《规范》7.2.3节。从中同样也能发现,配筋率的提高可以提升梁的刚度。
前期,已进行了3 根约束混凝土梁(B-1、B-2、B-3)与 1根普通混凝土梁(N-1)的受弯试验。试件混凝土均为C30,纵筋均为HRB335,箍筋均为HPB235,设计见表1。
表1 试件设计
试验测得的承载力结果见表2。
表2 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
表2中,N1为按规范计算的理论值,N2为计入箍筋影响后的理论值,F为试验实测值。表2说明约束混凝土梁与普通混凝土梁相比,其承载力有较大幅提升。本次试验的其他结果还表明约束混凝土梁的刚度及延性也有提升。篇幅有限,便不一一例举。
现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约束混凝土梁B-1、预应力约束混凝土梁Y-1进行模拟分析。B-1试件信息见前文,梁Y-1材料与梁B-1相同,截面设计见图5。
图5 预应力约束混凝土梁截面设计
利用ANSYS软件进行模拟分析。采用分离式模型,混凝土单元采用SOLID65单元,混凝土的本构关系见文献[7],混凝土的破坏准则为 William-Warnke五参数强度模型[5]。钢筋单元采用LINK8单元,钢筋的本构关系采用双线性各向同性模型。参照文献[8]的方法,建立预应力。假定混凝土和钢筋之间整体性好,不考虑粘结滑移。采用文献[9]的建议,设置以下参数:关闭混凝土的压碎选项;裂缝剪力传递系数取为0.5;本次分析用力的控制加载,收敛准则采用残余力的2范数;收敛标准为0.05,以提高收敛速度;采用修正的Newton-Raphson法求解。
分析结果列于图6。图6中:曲线1是B-1梁试验数据;曲线2是梁B-1的模拟结果;曲线3是梁Y-1的模拟结果。
图6 梁荷载-位移曲线
对于B-1梁,试验曲线1和模拟曲线2之间存在一些偏差,原因主要分析假设条件与实际有出入。模拟结果和实际有出入,但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曲线3和曲线2相比较说明预应力约束混凝土梁Y-1的承载力略高于约束混凝土梁B-1,而跨中挠度也有所减小。
通过图7可以看出,施加预应力后,混凝土梁的裂缝开展得到有效抑制,进一步说明施加预应力以后构件的性能有所提升。
图7 梁裂缝开展图(B-1左、Y-1右)
(1)梁中的箍筋若能采取一定的构造措施,将对其间的混凝土产生有效约束,改善混凝土力学性能,提高构件的延性。
(2)受压区混凝土成为约束混凝土后,混凝土的极限强度和极限应变将会有所提升,此时可在受拉区配置更多的受拉钢筋以提升承载力;因此,推荐使用更高的配筋率以充分发挥构件性能。
(3)对约束混凝土梁施加预应力后,能充分发挥预应力结构和约束混凝土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构件性能。
本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针对预应力约束混凝土梁这一全新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感谢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理工2012010)对本课题的资助。
[1]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曹新明.约束混凝土在梁中的应用探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2(1):68-74
[3]Murat Saatcioglu.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Confined Concrete[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992,118(6):1590-1607
[4]胡海涛,叶知满.复合方箍约束混凝土轴心受压短柱承载力计算[J]. 建筑结构,2002,32(5):13-51
[5]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曹新明.区域约束混凝土浅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30(5):112-115
[7]司炳君,孙治国,艾庆.Solid65单元在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J]. 工业建筑,2007,37(1):87-92
[8]刘小燕.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6,19(1):5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