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佳(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0)
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理论中一个广受论述的观点,谈论了书法与绘画的同根性,可是书法与绘画并不同质,从中国艺术发生的原理上讲,也有序列上的前后之分。但是当我们借助于哲学思想,书法与绘画在它们的表现形式上,尤其是在笔墨的运用上都有着共同的规律性,二者在观念的相应层面上也产生了比较紧密的联系。
中国书法、绘画和文房四宝有着共同的技法和审美取向。毛笔质地柔软,有弹性,于是就有了控制如何执笔及如何运用的道理,从而就产生了笔法。使用毛笔它最得力处在于中锋行笔,所以在书法中线条的大量出现是自然而然的事,当然绘画的用笔要比书法用笔丰富,但在本质上他们是一致的。唐人张彦远在《论画·叙画之源流》说“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在史前时期的崖画和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彩绘陶器上的图画都充分的说明了美术早于书法与文字的出现。初期的象形文字与绘画是很难区分的,他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写“鸟”字就像一只鸟,写“鱼”就像一条鱼。据卜绍基的《飞黄欲春藤》记载从文明产生之日起,人们便不可避免的产生对事物记载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人们从最早的结绳记事,逐渐发展为以图记事,并最终导致了文字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神奇瑰丽的书法艺术。而作为文字先祖的图画自是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的最独具东方意韵的中国绘画艺术的基石了。
石鲁《谈中国画问题》:“中国画的基础,简单来说就是书画同源。写不好字,就谈不到中国画。中国画必须是以书法、以中国特有的笔法来表现的……中国画以书法作为它的基础,就决定了笔墨问题,决定了章法问题,以至于各种各样的结构——也就是造型,都要随之而变异。这是一个规律,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
中国书法与绘画,工具相同而意味相近。对于中国艺术史上书画同源这一基本理论,其关注的焦点在于书画同源的“源”字作何理解,唐代张彦远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这个问题,他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怀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 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除随类赋彩不在书法外,其余五部都是书法创作的原则,这些正是“书画同法结连理”的理论依据。中国画是以追求“骨法用笔” “气韵生动”为最高准则的线性艺术,而书法又是线的艺术,线条成为书法与绘画之间的枢纽,使他们走上了既独立,又相融的艺术道路。但在融汇的过程中,由于两者使用的工具相同使画家在状物象形的过程中,就有了书法艺术中的骨力、节奏和气势。以书法入画的方法能增强中国画的笔法韵律、节奏。西汉杨雄曾说过画为心声,书为心画,寻求的是用笔用墨的微妙变化,主动上升到书法空间构成的境界中,进而不着痕迹地融入绘画。写字如画画,画画如写字,无法间隔,完全相融。宋徽宗对书画追求诗意的构思,抒情性和韵律蕴藉,气韵,布局和位置,他对书画有着独特的早慧和敏感。注重道家之“气”,以画中气局的流走为上。他追求书画的生动性和空间的自然流走,体现了徽宗对丹青的情有独钟的向往。
周星莲在其《临池管见》中写到 “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亦必善书。自来书画兼善者,有若米襄阳、有若倪云林、有若赵松雪、有若沈石田、有若文衡山、有若董思白。其书其画类能运用一心,贯穿道理,书中有画,画中有书,非若后人拘形迹以求书,守格撤以求画也。”说明中国画书与书法乃一体,其“画由书出”足以让人产生更多的关于书画法理衍生蜕变的联想。
张彦远提出“书画同体而未分”的概念。他认为到后世文字与绘画的分离,绘画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对书画同源的“源”字,除最初的“起源”这种说法外,还指书法与绘画在其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指在书法与绘画在笔墨的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中国的书法要做到线条之间力求分明,绘画的笔画线条抽象而纯粹。而国画本身就包括了书法的意味,国画的线条、笔墨,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苏东坡说过“书画本一律”,这样的观点运用到书画研究上是具有深刻的探索意义。
中国书画的异同关系是书画家常常探讨的问题,书与画是两种艺术形式,他们的工具手段是基本相同的,比如都用笔墨画出线条,但二者的同是异中的同,并不是绝对相同。书画同源的意义更主要的表现审美的相似,如果绝对相同,不是书法吃掉绘画,就是绘画吃掉书法。对书画异同关系的辩证理解应该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书法可以入画,以提高线条的表现力;画法的经验也可适当的运用于书法创作中,从而扩大书画用笔方法的多样性。苏东坡倡导文人画,提出“书画一律”,即书、画遵从相同审美,到了元代,赵孟頫就力求书画二者在审美法则上的一致,到明代,董其昌借禅学大谈文人书画在趣味上的相似性,借山水审美开文人画“南北宗”之说,举诗画双绝,影响深远。
人们常说“书法作画,品格才高”,元代赵孟頫提倡“以书入画”,其在《秀石疏林图》中写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领悟到这个道理,再加上自己对绘画的创作实践,也就可以明白书画相同的道理了。1.“以书入画”为文人画的兴起做了重要的铺陈,画梅兰竹菊不叫画而叫“写”,从这个‘写’字也可以看出书画在用笔上的关系。通过笔墨情趣,抒发胸中逸气,以此自娱。2.“书画同源”是境界的想通,许多艺术家通过对书法的理解与把握,将书法的重要技法与艺术经验挥洒于笔墨丹青间。近代张大千,他的题画诗是独创一格的行书体裁,因其结构突出,用笔特殊,世人多以‘大千体’称之。张大千作画题跋时,能凝思内涵,意境在胸;并能意识到画与题之关系的重要性。
“书画同源”在一定程度上是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心理需求,并在稍后的时代中,继续成为一个新的认识和应用。书画之道无穷,在3000年的中国书法发展中不管是绘画影响了书法,还是书法成就了绘画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书法与绘画所成就的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是东方所独有的与汉学有密切关系的文化艺术,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同时也期待国人的继承和发展。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2]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63
[3]陈允吉 《古典文学溯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5]卜绍基《飞黄欲春藤》
[6]石鲁《谈中国画问题》
[7]南齐 谢赫《古画品录》
[8]周星莲《临池管见》
[9]赵孟頫《秀石疏林图》
[10]吴培秀-"书画同源"及其观念意趣 《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
[11]王洪涛-论中国人物画的写生《西安美术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