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西地方戏中筝的运用

2013-07-25 06:35李璐伶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大众文艺 2013年6期
关键词:小曲音阶榆林

李璐伶(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一、秦筝的始源探寻

一代宗师曹正先生曾以“茫茫九派流中国”来说明我国古筝的流派繁多。然而,经过近现代人的传播和发展,一般将主要筝派分为:陕西筝、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内蒙筝、福建筝、伽倻筝等九大派别。“秦筝”作为筝的起源地,有其自身的起源历史。

通常我们都是把陕西筝称为秦筝。从广义上来说,秦筝是泛指乐器的名称,狭义上来说,秦筝是指具有秦筝的演奏风格以及它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据《史记·李斯列传》中所记载的《谏逐客书》,有李斯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由此可见,筝早在公元前237年便流传于宫廷和陕西民间。

二、秦筝的发展

汉朝时期,随着汉时国家的强大,在汉乐府中,筝乐器在演奏中被广泛的运用。汉乐府中有秦国音乐的遗续以及弹筝的歌舞伎,同时,在乐府相和歌的丝竹伴奏乐器的部分也都有筝乐器的出现。秦筝在汉时的行状与制作技艺有了极大的提高,秦筝流派也开始初步形成。传至唐朝时,筝出现了繁荣时期。不仅是由于唐朝的安定,同时唐朝的开放和文化政策也为筝的发展扩展了空间,在这一时期,筝乐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筝的演奏技艺得到了高速发展,筝曲的创作也空前繁荣,同时也出现了大批的艺术家,在教坊与梨园中,有许多技艺高超的弹筝人,同时在民间的各个阶层以及社会的各个场合都看见技艺娴熟的弹筝人。在筝的演奏形式上:有独奏筝、筝歌、以及为歌舞大曲的伴奏和乐器的合奏等多种形式。秦筝陕西流派成功的完成了历史的复兴,并在“秦筝归秦”的基础上,以强烈的“凄、苦、悲、怨”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在中国筝流派中大放异彩。

三、陕西筝曲与陕西地方戏

在两千五百年前,筝作为秦国唯一的弦乐器,与瓮、缶等打击乐器一起,伴奏着“呜呜歌”,流行于秦宫廷和民间,常常是一边演唱演奏,一边喝酒,兴致发作时,就拍着大腿,尽享耳福眼福,这就是地地道道的秦国音乐“真秦之声”。公元前237年,李斯曾说的“退弹筝”“弃击瓮叩缶”。一百多年后,在民间,根据各自风习鼓缶弹筝的局面被“钟鼓五乐、歌儿数曹”“鸣竽调瑟、郑舞赵沤”所替代。直到东汉末年,在甘肃天水附近,才有人讲筝进行了改革,增多了弦数,扩大了音域,从此以后,秦筝又有了新的生气。隋唐以来,各种戏曲、乐舞和曲艺中,筝都是很好的伴奏乐器。如果追踪各流派的传播、流传,都不难发现,古筝各流派之所以传承至今,主要是民间曲艺音乐的存在。在不少曲艺说唱音乐中,古筝成为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而各筝艺流派多是随着它依附的有关乐种而传承,故秦筝流派的形成,也必然要依附秦腔、碗碗腔、榆林小曲、眉户、鼓乐等“秦声”而传承、发展。下面,我们就一一择取几个典型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

1.秦筝与秦腔

秦腔中的秦筝。秦声,即是秦腔形成的最早源流,在秦腔音乐中我们能感受到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人物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的形成了比较适应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的音乐体制。秦腔的唱腔,分为欢音、苦音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情感。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秦腔的音乐结构可以归纳为“散板——慢板——有中板而入急板——结束”的过程。在秦声演变为秦腔的漫长历史中,筝始终是为之伴奏的乐器。秦筝伴随着秦声的丰富、发展和传播。

而秦筝中的秦腔就更为表现丰富了。秦筝奏秦声,二者之间浑然一体,亲密无间,相辅相成。秦筝技法最擅长的音型(6 1 2 3,1 2 3 5)和(2 1 7 6 5 ,4 3 2 1)以及上、下跳进则是秦腔中欢音的上行音阶与苦音的下行音阶、以及两者的上下跳进的一个。秦筝的五声调弦法,既合于“五正二变”的传统乐学理论,又适应秦声“二变”应用中的灵活性和游移性,使七声音乐续律化实践不受阻碍,还可以应用“中立音”以加深起韵味。而秦筝上的倚音、颤音、波音、回音以及重音上的“刮奏”、小三度滑音、双声应和、摇指滚奏、同音托擘、双手回旋等等,又丰富了秦腔。其中以秦腔为创作题材的作品有:《夜深沉》《秦调》《三秦欢歌》《花月吟》《乡音》等等。

2.秦筝与碗碗腔:

碗碗腔中的筝。碗碗腔又名“阮儿腔”“灯碗腔”。前者因主奏乐器阮咸而得名,后者因击节乐器小铜碗和演皮影需用灯盏照亮子而得名。 l958年易名“华剧”,一般仍称“碗碗腔”。碗碗腔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较多地老腔艺术成分,但又与老腔相区别,关中东府人又称其为“时腔”。碗碗腔的音乐:优雅、细腻、耐人听闻,不但有流畅优雅不失清丽的音乐,而且有柔美抒情感人至深的唱腔。碗碗腔的唱词典雅,讲求声韵和谐,句了或长或短,或齐整划一,以上句押韵落板,不同于其它剧种。在碗碗腔的伴奏乐器中,筝乃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筝曲中的碗碗腔。我们以秦筝中著名的《秦桑曲》为例。此曲的引子部分就是碗碗腔中的苏板原型,引子中的7音是七级音变宫,具有非常坚实的稳定性,这段音乐是徵调式清乐音阶。引子之后,即由苏板转入慢板,其音阶也由清乐音阶转成燕乐音阶,当乐曲进入激动的快板时,是由慢板的徵调式燕乐音阶到快板的中立音阶。在碗碗腔的著名唱段中,这种音阶的交替已成为一种模式,由引子转入慢板往往用清乐音阶转成燕乐音阶或中立音阶。这一曲调特点是碗碗腔的音乐在秦筝中的一个特别明显的标志。又以作品《笑春风》为例,则表现了一种春风得意、心旷神怡的欢娱情绪。音乐流畅华丽,能体现出典型的碗碗腔风格特点。

3.秦筝与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中的筝。榆林小曲流行与陕北地区,其音乐风格与陕北其他地区的民间音乐有很大的不同,有它自己的独特风格,是属于一种坐唱音乐。以往多由男声以真、假声交替的方法演唱,发展到现在也由少女声以自然嗓音进行演唱。演唱时的伴奏乐器有扬琴、琵琶、三弦、筝等。

筝乐中的榆林小曲。在现阶段的陕西筝乐作品中,根据陕西的榆林小曲改编、发展而来的简称榆林筝。它区别于其他几种筝乐的地方是它的弹奏技法比较简单,右手主要用大拇指和食指,弹奏时左手不戴义甲,右手要戴义甲。演奏技法也很简单,只是偶尔在“3”和“6”音弦上有“4”和“7”的按音,但揉、吟的手法很少使用。现在的榆林筝和筝的弹奏技法和以前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榆林筝的弦的张力很小,弦易松,易“跑弦”,弹奏当中要常调弦,有时弹奏者的左手还得平按在左侧弦面上,以防马子翻到。由榆林小曲改编而来的筝曲有:《绣荷包》《柳青娘》《唤娇娘》《五更鼓》等。

4.秦筝与眉户

眉户中的筝眉。户,即眉鄂,或称“曲子戏”、“迷糊”、“弦子戏”,是陕西省的三大戏曲之一。它是在北曲基础上,展现故事情节的联曲体音乐,从明代中叶起,眉户清曲的伴奏中,筝就是离不开的乐器。眉户盛行于关中,而四川、山西、甘肃、宁夏、河南和湖北等部分地区都有流行。眉户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著名学者李静慈在《关中灯影戏》一文中提到:“盛行于周至以西,北至乾、兴、武、永各地的道情灯影已绝,只有用清曲调代替。”这就是眉户调。它的伴奏乐器常以三弦、筝为主。

筝曲中的眉户。我们把筝曲中包含有眉户音乐风格的曲子统称为眉户筝曲,这部分筝曲是将原先处于民歌、说唱音乐阶段的眉户曲调,发展升华到更高的器乐演奏形式阶段。1960年由周延甲教授整理编订的陕西流派《古筝迷胡曲集》,其中含扩了大量的眉户筝曲。其中最具代表的《姜女泪》,这就是由眉户音乐改编而来的。在眉户筝乐中,我们可以按地域和曲牌风格两种不同的标准来将它们进行分类。按地域来分:因为原本的眉户音乐有东路、西路、中路曲子之分。由此而来的眉户筝乐,也可分为这三类:一类是西安以东诸地、县演唱的眉户为东路曲子,具有代表性作品有《琵琶》《五更鸟》《卖水表花》等,其音乐特点是欢快活泼、流畅动听;一类是西安以西诸地、县演唱的眉户为西路曲子,最具代表性的曲牌有《背宫》《苦海》《祭调》等,音乐特点多为悲壮;还有一类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周围诸县演唱的眉户为中路曲子,代表性曲目有《剪剪花》《滚板》《西京》等,其音乐特点是曲调慷慨激昂、高亢悲壮。在我们所接触到的眉户筝乐中,它们所共有的音乐特点有:(1)音阶:有两种音阶弹奏,即燕乐音阶和清乐音阶,在燕乐音阶中,第四音是Fa与升Fa之间的音,而第七音也是Si与升Si之间的音。(2)腔调:有两种腔调,即花音与苦音,也叫欢音与哭音。(3)旋律:下行多级进,上行多跳进。(4)旋律的歌唱性:歌唱性强,上下滑音要缓慢,即右手弹后左手按音一定要稍慢演奏,要有柔和缠绵的效果。(5)手指技法:左手的大指要与实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指同时或交替按弦,或二度、六度、八度,这样来加强苦腔的感染力。用筝演奏眉户,尤其能够表现出眉户音乐的特点及独特的魅力。

5.秦筝与鼓乐

鼓乐中的筝。陕西鼓乐始于唐,盛于宋、元至明末,清代以来趋于衰落。从其保留的手抄本、曲牌以及曲体结构和使用过的乐器等方面来看,它与隋唐燕乐以及唐代的大曲有着极其密切的渊源关系。它积淀着唐宋以来各个时期、各种音乐艺术形式的痕迹,并且融汇了唐宋大曲、唐宋诗词等音乐。鼓乐的演奏形式有两种形式:坐乐与行乐。坐乐是坐着演奏散套与联套大型乐曲的演奏形式,而行乐是朝山拜佛时行走、站立演奏的形式。在西安东仓鼓乐社的抄本中,保存着珍贵的俗乐半字谱筝曲《大琴门》鼓段,并且保存有与“大琴”同时演奏的“壳子”谱,这些都充分表明筝是鼓乐中重要的弹弦乐器。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对比分析,了解到秦筝的发展也是属于有起有落的,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它却始与当地地方戏都密切联系着。在现阶段的筝曲中,我们既能够体会到秦腔音乐的大起大落、以及它那慷慨激昂的悲壮气势;也能体会到眉户、碗碗腔两种“凄凉调”音乐的如泣如诉、委婉缠绵;能感悟到与僧庙道观有关的脱俗的、虚无缥缈的鼓乐仙曲;并能欣赏到曼妙如歌、独特优美的榆林小曲。我们在学习秦筝和地方戏时,除了学习掌握其乐器的技巧、奏法,戏曲的曲调唱词外,同时也要去了解它们的背景,把握住它们的音乐特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作品,表达情感。

[1]李萌.《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2]张庚、郭汉城 《中国戏曲通史 》.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81年.

猜你喜欢
小曲音阶榆林
永昌小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和声小调音阶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我爱记歌词
美好教育三秦行
用爱温暖那名需要陪读的孩子
新常态下榆林地区群众监督机制建设分析
陕西榆林海关正式通关
如梦令·烟雨痴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