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维汉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最新一版的四十五项不同类型文化遗产,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正式公布。 其中第六项是: 山陕古民居:丁村古建筑群(山西省襄汾县)、党家村古建筑群(陕西省韩城市)。
丁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关镇。高大的堡门镶嵌石额『坦荡』横匾。 丁村建村约在明初, 至万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村里至今保存有明万历二十一年(一五九三)的建筑。 这批明清民宅建筑群分北、中、南、西北四院,现存较好者有四十座。
丁村民宅以四合院为主体格局,有单进、二进之分。 一般布局为正厅、腰厅、厢房、观景楼、绣楼、倒座、牌坊、门楼、牌楼等,按阴阳五行置『坎宅巽门』。 这些院落之间通过甬道或跨院相互连通,形成一套由多座四合院组成的连体四合院建筑群体,规模宏大,幽静典雅。 门楣多见『坦荡』『耕读』『凝瑞』『履祥』『耕圃』『居易』『积厚』、『流光』等匾额。各建筑构件上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木雕、砖雕、石雕造型优美,刻工流畅精致。二零零六年我曾游览丁村,欣赏民居上的楹联,可以感受到敦厚古朴的人文气息。
村口空地上有一座孤零零的千手千眼观音庙,方形单体,雕脊筒瓦,甚为精致,始建于明代,门前石柱刻有一联:
眼注一身,看透糊涂肺腑;
手运满壁,点破愚昧心肠。
上联切『千眼』,下联切『千手』,甚是精彩。殿门两侧贴有当年的红纸春联:
紫竹林中施教化;
白莲台上显神功。
门外两翼八字墙有一副意味深长的石刻联:
佛国虽空虚,总要反终反始;
香山未见得,难以说有说无。
楹联最集中之处在现在的丁村民俗博物馆,一共五院,都是古民居保护最好的部分。 第一院院门有联:
图为丁村小庙。
芝草无根,醴泉无源人贵自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这座宅院分前后两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十年(一七四五),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又重建门楼、南房三间,宅主丁坤及其子嘉论均无进学资历,而由普通身份纳为『监生』。 门前有丁坤孙溪莲捐官『州同』后炫赫权贵而进立的石牌坊。 此院现为晋南岁时习俗展室。
院内荐馨庭联为:
唯勤唯俭继承祖业;
教耕教读传训儿孙。
右厢房有两联:
日丽风和江山秀;
物阜民丰大地春。
五福堂中呈晓瑞;
百花枝上闹春风。
左厢房有联:
一粥一饭,多想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正房联为:
玉宇无尘,月明碧空三千界;
银河倒影,人醉春风十二楼。
后院偏室联为:
宜室宜家春常在;
克勤克俭水长流。
第二院建于清朝雍正六年(一七二), 宅主丁鸿玉是第一院宅主丁坤的堂八祖父。此院现为晋南婚俗风习展室,楹联尽显婚庆色彩。 院门联为:
喜今日银河初度;
愿他年玉树生枝。
前厅房联紧扣『婚宴』:
三杯薄酒酬乡友;
一席淡菜宴佳宾。
左厢房联为:
共结丝罗山海固;
永偕琴瑟地天长。
右厢房紧扣『洞房』:
柳色映眉妆镜晓;
桃花照面洞房春。
右厢房内壁联为:
金屋赞歌谐卜凤;
洞房花烛喜垂龙。
正房联紧扣『婚礼』:
良辰结良缘,柳絮吐瑞呈美景;
佳日配佳偶,桃花含笑迎春风。
第三院分前后两进,建于清代雍正八年(一七三零),宅主为丁国安兄弟四人,是第一院宅主丁坤的同族弟兄。 此院现为晋南礼仪习俗展室。
正房联为:
汉柏唐松碧梧翠草千秋养;
商彝夏鼎辉金璞玉万年长。
图为当地妇女在民俗馆演示土法织布。
正房内室有联:
香吹月窟宴开王母;
杯泛瑶池酒进麻姑。
庭房设为殡葬间,有联: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第四院分前后两进,建于清代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此院现为明清木偶、皮影、刺绣民间艺术展室。 木偶戏台两侧有联:
有口无口口代口;
似人非人人舞人。
皮影戏台联为:
借虚影映照实事;
拟古音唤醒今人。
另有第五院展出生产农具和纺车、织布机等生活器具,无楹联。 在村中行走,主街最西端有三义庙, 建在高一米二的台基上,后墙神台曾供奉刘、关、张三尊彩色塑像。 尚保留古旧槅扇门,门额上书『义重桃园』,八字墙上有砖雕对联残迹『浩气□云』。 查资料原本是:
精忠贯日月;
浩气凌云霄。
村中古民居门外多有对联, 我看到有座院门所刻对联很有『承前启后』的内涵: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识;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另一有雕刻精细石门墩的『居易』院门外八字墙面刻有一联:
门第清高元世德;
衣冠简朴古风存。
与晋中诸多山西大院的显著区别是,好多大院已变为空壳展室, 而丁村这座僻远的晋南古村仍然祖祖辈辈居住着原住民,人与建筑和环境和谐共处。尽管有慕名而来的稀疏游客和一批批美术学院的师生来此写生, 但总体上尚未被商业化潮水所吞噬。
丁村民居能完好保存至今因素有三:一是丁村地处汾河河谷,丘陵纵贯,交通不便,较为闭塞,因此兵灾匪祸很少,即使在抗战时期,也没有一座被烧毁。 其二,丁氏家族为了维系其封建家族的统治, 在财产继承和占居的方法、 分配上有一套特殊的办法,即『调角分房法』。规定只能占用,不能拆除,即使『土改』时分房也依照这一传统分配方法; 其三,在『文革』破『四旧』时,丁村人对其祖业严加保护, 仅有极少部分被破坏。
图为丁村三义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