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2013-07-23 01:46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竞争力服务业

付 娟

(沈阳化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

一、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含义及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1.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含义及分类

根据服务业的不同功能,Greenfield 较权威地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后经Browning和Singelmann等经济学家不断发展而得到深化。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指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即为生产者提供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部门与行业。生产性服务贸易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跨国境发展,是生产性服务进出口的总称[1],是指企业为满足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中间服务的需求,与服务提供者之间产生的跨境服务交易活动。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分类与界定并没有统一标准,学者通常根据研究目的不同而对生产性服务贸易有不同的选取和界定。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服务贸易种类的划分①《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服务贸易分为12个部门,即商务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和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服务、旅游服务、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其他服务。,参考世界贸易组织数据统计和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对服务贸易的统计分类,本文选取运输服务、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权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8大项作为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研究对象,虽然运输服务、保险服务等项目也包含消费服务功能,但因生产性服务占主导,故不作特殊处理[2]。

2.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1)生产性服务贸易总额迅速增长。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服务贸易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较快增长(见表1)。2000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为218.7亿美元和133.3亿美元,到2010年增长到进口1 197.9亿美元和出口986.6亿美元。2010年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 184.5亿美元,是2000年的6.2倍,而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是2000年的5.5倍,可见,在此期间生产性服务贸易是领跑服务贸易增长的。

表1 2000—2010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额及增长率

(2)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逐年提升。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基础,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在服务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逐年提升(见表2)。其中,电信服务、金融服务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增长速度较快,占比逐步上升,但运输、建筑等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绝对优势。相对于出口,我国生产性服务进口占服务总进口的比重更高,2000—2010年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平均比例为63.8%,远超过同期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平均比例51.9%,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同时也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的竞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2 2000—2010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

(3)生产性服务贸易呈持续逆差状态。我国是货物贸易的顺差大国,但是服务贸易却呈现了长期持续的逆差状态。自1992年以来,除了个别年份(1994年),我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其中生产性服务贸易是逆差的主要来源,甚至可以说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就来源于生产性服务贸易。多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逆差额都超过服务贸易的逆差总额。除其他商业服务保持顺差外,多数生产性服务项目都处于一直或多数时候的逆差状态(见表3)。

表3 2000—2010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逆差状况亿美元

(4)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失衡,但逐步改善。长期以来,运输、建筑以及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一直是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主体。2000—2010年,以上3大产业在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的平均占比达到89%,具有绝对优势。近几年,由于技术进步的推动,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咨询等新兴行业发展较快,占比逐步上升。2001年,这5个服务产业出口额只占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8.4%,而到2010年,出口占比提升到了14.6%,推动了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逐步改善。但由于受资本、制度以及发展基础等因素的限制,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总体比重仍然较低,完善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1.贸易竞争力指数(TCj 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即贸易专门化指数,是用某一产业的进出口差额与其进出口总额相比,是反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TCj代表一国j 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j表示该国j产品的出口数量,Mj表示该国j 产品的进口数量。TCj的取值介于-1~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该国j 行业越具有竞争优势;当TCj取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近平均水平,该国j产业参与国际间的水平分工;TCj取值小于0,意味着该国是j产品的净进口国,在j 产品上缺乏竞争力;如果TCj等于-1,则说明该国j产业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完全没有竞争力;如果TCj大于0,则意味着该国是j产品的净出口国,该国j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当TCj等于1时,该国j 商品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国际竞争力极强[3]。

本文计算了2000—2010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参见表4),结果显示:我国贸易竞争力指数在这11年间一直小于0,说明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总体上缺乏国际竞争力。但从指数的年度变化看,2001—2007 年,TCj指数的绝对值基本呈稳步变小的趋势(除2003年变动幅度较大),说明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步增强。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和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情况恶化,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和国内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战略调整,我国生产性服务出口情况在2010年得到了改善,生产性服务贸易的TCj指数在这3年间出现了先下降后回升的态势。

表4 2000—2010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只能从贸易额的角度说明一国或地区某项贸易进出口额的对比情况。要对该国某产业在世界市场的地位进行分析,还需要计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Balassa于1976 年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价值的竞争力测度指数。该指数是通过计算一个国家某产业的产品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占世界出口的份额的比例,来测定该国这一产业在国家出口格局中的地位,从而确定该产业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是:

式中,Xij代表i 国j 产品的出口额,Xi代表i 国的总出口额;XWj代表世界j 产品的出口额,XW则是世界总出口额。RCA 大于2.5,表明i国j 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 介于2.50~1.25之间,表明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 介于1.25~0.80之间,则i国j 产品只有较强的或中度的国际竞争力;RCA 小于0.8,表明该国j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4]。

表5计算了2006—2010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此分析近5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世界市场的最新竞争状况和所处地位。

从表5 可以看出,2006—2010 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0.8,说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国际竞争力较弱。

表5 2006—2010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三、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尤其是技术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因此,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战略措施促进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于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增强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国际产业转移以及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为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同时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创造了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对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2.扩大对外开放,增加生产性服务进口

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是服务贸易的两个方面。在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出口的同时,不能忽视服务进口对于国内服务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5]。应稳步扩大生产性服务进口,充分发挥进口的竞争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进而提升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充分考虑国家经济战略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鼓励外资积极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技术研发、物流服务等领域,不但可以进一步提升国内相关产业的素质和发展水平,同时也有利于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金融、物流、人力资源、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固有顽疾。

3.合理推动结构调整

贸易结构是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服务贸易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质量的重要措施。为了逐步扭转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长期失衡的状况,在巩固已有优势继续推进运输、建筑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的基础上,应重点培育通信、金融、计算机和信息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贸易,从而带动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全面协调发展。

4.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服务品牌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提高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能够发挥核心骨干作用的重点企业;引导企业打造“中国服务”品牌,提升服务层次和质量;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和扩大企业和品牌的影响力。

5.加强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建设

政府的促进和服务体系是生产性服务贸易乃至服务贸易整体繁荣的坚实后盾。第一,应加强立法工作,推进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第二,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如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人才培训,给予企业税收优惠、金融保险支持等;第三,应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了解最新的国际市场动态以及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满足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

[1] 余道先,刘海云.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2):49-55.

[2] 汪素芹,胡玲玲.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6):11-17.

[3] 高连廷.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10):88-91.

[4] 付娟.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服务贸易发展效应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77-7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1:445-446.

猜你喜欢
生产性竞争力服务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日本竞争力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