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津 (山西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 山西晋中 030600)
色彩风景写生是色彩基础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对于传统的室内静物、人物写生课程,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是各大中专院校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原因就在于色彩风景写生的意义不单是针对色彩教学而言,它是以自然为师,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对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美的眼光,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绘画技巧等诸多美术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没有外出写生经验而直接投入大自然怀抱的艺术院校学生来说,要画好色彩风景应该注意以下一些基本问题。
在画室学习惯了的学生,如果没有任何前期的准备就直接带到自然风景中,常常会使学生处于“满眼风景但不知应取哪一景”的尴尬境界。原因主要来源于室内写生物象相对静止,光线相对稳定,并且所表现的对象在体量上比例适中,色彩关系简单明确,利于学生的反复修改和研究,并有所把握。而在瞬息万变的大自然中,学生往往会被一泄千里、高耸入云、五彩缤纷、光怪陆离、千丝万缕的景致所困扰而理不出头绪。其实,风景写生最重要的是表现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抓住其中一点把他放大往往能够获得令人振奋不已的艺术效果。我国南宋山水画家马远和夏圭便是以作画视角独特著称,“马一角”“夏半边”成为当时一种新的绘画程式,并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风景写生中,把所选择的最具代表性最有艺术特点的客观物象转换为平面图形,“构图”成为学生首要攻克的重要课题。其实就这一问题,中国古代画论《六法》中就有关于“经营位置”的论述,并在长期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画“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法则,从而指导山水画的构图程式。相对西方风景画而言,构图是将物象有机的安排在二维的画面上,使得所有因素围绕主题形成一种美的构成旋律。因此,构图的形式就是把所有因素结合在一起的纽带。构图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运用以下一些构图方法:
1.水平构图
平静开阔,给人以沉寂、静谧之感。常常会以表现安静的村庄、平静的水面,并且由于水平线对画面形成的分割作用,造成一种视觉上的空间关系,还可以对画面情绪产生抑制作用。
2.垂直线构图
庄严高大,给人以“挺拔、崇高”之感。常常用以表现高山、悬崖及英雄人物的不屈个性。代表作品有詹建俊先生的《狼牙山五壮士》即为此构图的典型之作。
3.三角形构图
稳定大方,给人以庄严稳重之感。多用于表现山脉的巍峨与稳重,如一些表现长城的艺术作品多用此构图。
4.“S”形(曲线)构图
优美流畅,活泼不失庄重。将观者视线引向画面深处,有深远之感。多用于表现曲折逶迤的河流与蜿蜒的小路,以有限画面表现无限空间,优美而柔情。
5.圆弧形构图
给人以强烈的韵律感,多用于表现山川的层叠、起伏及树木的连绵变化,有一种音乐感。
6.辐射形构图
利用焦点透视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开阔而深远。适合于表现空间感较强的树木、建筑等。
综上所述,构图的过程是运用美学原理,处理疏密对比、聚散关系、虚实变化的过程。构图的形式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定模式,我们可以在写生实践中不断探索,结合具体情况发现更多美的形式。中国画中经常谈及“有法”与“无法”,的确,对于初学风景的学生而言,对于以上种种选景构图之法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
当我们选好了要表现的对象,选择了相应的构图方式,开始作画时,“透视”问题成为风景写生中至关重要的问题。透视学在画中的指导意义重大,它涉及到作品的空间、层次、比例及结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室内写生时,老师也常常提到透视问题,学生由于长时间的基本功训练,看似“不成问题”。但在风景写生时,大家往往会发现自己所绘景致有说不出来的难受之感,而问题还是找不到。其实这往往是“透视”出现了问题。第一种原因就在于室内写生物体或物体之间相对距离近,“近大远小”视觉缩变的现象并不明显。而我们面对大自然中的建筑、树木、高山、大河时,往往又忽略了视觉中的对比作用,很容易孤立地去观察某一事物,结果就导致画面中物象比例失调、远近不分,甚至造成结构关系上的错误。第二种原因是色彩冷暖关系运用的错误导致的画面色彩空间透视关系的不正确。按照一般风景写生规律,由于受到大气和尘埃的影响,自然风景呈现出前景清晰温暖,远景模糊灰冷的现象。所以,针对写生中出现的这些透视错误,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求学生养成整体观察的习惯。通过对比来寻找画面各个物象之间的比例机构和色彩冷暖关系,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然地就会客服“透视”问题。
相比较室内写生,大自然中一望无际的田野,奔流不息的江河,重叠起伏的群山,郁郁葱葱的森林,包罗万象、五彩缤纷却又使学生眼花缭乱,在加入大自然朝暮四师、阴晴雨雪的光色变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是增加了学生掌握的难度。所以,往往出现以下问题。
1.“生”
初次进行风景写生,画面色彩生硬,视觉上极不调和,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第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画面“色调”的概念。统一和谐的色调是建构画面审美的重要部分,颜色的变化也只有融入整体的构成中,才能形成审美价值的提升,孤立的颜色只能破坏统一的色调和打乱色彩语言的完整。另一个原因便是学生调色经验的不足,用原色画画的方法,造成画面色彩不协调。有经验的教师看一眼学生的调色盒就知道学生画面会出现的问题。所以需要学生在风景写生过程中多用对比的观察方法,找出差别,找到共性,在和谐中找出对比,变化中求得统一。并系统地学习色彩调配与调和知识,多做一些色调练习,以此来更正不正确的绘画方法。
2.“有彩无形”与“有形无彩”
所谓“有彩无形”主要是指学生在风景写生中一味追求画面色彩的丰富变化和视觉效果而忽略了对写生物象形体结构及基本特征的描写,诸如对各种树木的表现方面,导致画面出现色彩斑斓却不知所绘何物的问题。
与之相反的是学生只从画面明度关系出发,缺少对表现物象的色彩冷暖进行认真地、客观地对比与分析,从而导致画面呈现“有形无彩”类似素描淡彩的效果,失去了色彩写生的意义。一幅好的风景写生作品应该是造型与色彩完美结合的产物,相信随着学生认识水平和观察方法的不断提高以上这两种情况会逐渐发生转变。
3.“脏”与“灰”
这两种现象在色彩表现中经常出现,“脏”的原因不只一种。一方面是学生调色的技巧问题,混色太多并且搅拌过于均匀而造成;另一方面是作画习惯不好,用一支笔画所有的地方,画面不干净造成的后果。
“灰”的原因有时与“脏”类似。但更多的是学生在观察色彩或调色时色彩倾向性不够,颜色各部分比例相同而导致混合后色相不明确;再有就是画面整体的明度关系弱,没有明确的“黑、白、灰”关系,从而造成画面“闷”,无生气之感。
以上几个问题是风景写生时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在实际写生过程中经常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机智灵活地加以解决。也许正是因为外出风景写生所带给我们的刺激感与挑战性才使得我们常常迸发出艺术的灵感,这是在画室里永远也得不到的。
在初学风景写生时,能如实地“再现”自己所看到的大自然美丽景象是每位同学最基本的能力。而能够表现出自己对大自然深刻的感受使作品不但形似,更加神似者,即上升到“表现”的境界。这也就是老师们经常提及的“自然色彩”与“画面色彩”的关系。
写生并不是不加以提炼,“原汁原味”的去抄袭自然,是需要作者在动笔之前对所写对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艺术的提炼,概括画出能够感人的作品。正如郑板桥对画竹的心得中提到: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 再到“手中之竹”的艺术化。这里需要作者的修养、阅历做基础。
还有一点需要学生搞清楚的就是画面中的色彩关系并非与自然之中的色彩关系是一致的,而只是做到了各自的协调而已。画中色彩只是参考了自然而非自然,实际上再高明的画家也不可能用颜料画出太阳的色彩。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成名之作《日出·印象》正是对此道理的最好诠释。所以,评价一幅艺术作品的好坏关键在于审视作者对自然物象的提炼和艺术的抽象后是否使它更典型,更具艺术表现魅力。
风景写生作为学生对色彩知识的技法训练的一门课程而言,有其规律性和科学性,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归纳。这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遵循科学的规律和方法才能提高色彩教学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风景写生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从中享受用色彩表现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