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初学扬琴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3-07-20 15:23:27王晓庆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大众文艺 2013年1期
关键词:公分扬琴练琴

王晓庆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扬琴在中国已有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明代由西亚传入中国,运用广泛,逐渐融入我国的音乐文化生活,现是我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当前随着民乐在国内为人们喜爱,扬琴的学习与普及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很师范院校纷纷设立各种民乐类的专业课程,除了艺术类主修的学生外,并开设了器乐的选修课程,通过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演奏能力,掌握正确的扬琴弹奏的知识和训练方法,为今后担任音乐教学和开展社会文艺活动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现对已考入师范院校要求学习扬琴专业的学习者,提出在初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的坐姿与持竹

首先要知道不正确的方法既会影响演奏的力度、速度和音色等,还会导致肌肉的疲劳僵硬,进而影响琴艺的进步与提高。正确的坐姿是:全身放松,坐姿端正,两臂自然下垂后曲肘平伸,两脚一前一后,保持身体重心稳当,这样才会使得弹奏者在演奏高、低音区时转移平稳,便于弹奏。注意不要夹臂或者架起双臂,动作僵硬,要自然松弛。

正确的持竹:持竹时只使用大指、食指、中指,四指五指,这种持竹法称为“三指持竹”。基本手形是呈半握拳状,外实内空,手中如同握着一枚鹌鹑蛋,大指自然搁在食指外侧,四指自然弯曲。琴竹的使用如同我们小臂的延伸,要让琴竹松弛、灵活而又不失控制。初学时会感到不习惯,但只要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很快就能掌握正确的方法。

二、正确的击弦动作

扬琴的基本动作是手腕上下运动敲击琴弦发音。击弦动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发音质量,发音质量又直接影响演奏效果与水平。

当前普遍使用的击弦法是手腕弹动击弦法,这种方法是西北师范大学郑培东教授从实践中总结的,是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端正坐姿,举起琴竹,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腕发力,力量通过手臂传达到琴竹头部,并以手腕为轴心,快速下弹到琴弦上,然后借助琴竹的弹性,自然反弹抬起手来。在击弦的过程中,琴竹下落抬起,均是要垂直的直线运动,要注意,手腕在运动中不可“内扣”或“外翻”,击弦后立刻放松,否则会直接影响击弦动作与发音。可以先单手练习,找到手上的感觉后在左右手交替进行击弦练习,在双手交替击弦时,两手之间保持大约15公分的距离,手心相对,呈“八”字形。只要按要求联系,是完全可以掌握的。

三、正确的发音

1.手腕弹动的运力

在扬琴演奏中,力量的运用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各部位肌肉收缩运动产生的肌肉力量;一方面是手臂放松下垂的自然重量,这两方面的结合才产生演奏时的力量。在力量的运用上要掌握“既用力,又放松”这样的辨证原理,使我们的力量能够通过通畅的手臂、协调的身体灌输于琴竹头,产生圆润、饱满、厚实的音色。

2.击弦位置

击弦位置就是弹击琴弦上的位置。发音的关键就是要有正确的击弦位置。从扬琴形制来看,通过振动琴弦发音的。一般高音区有效发音弦长比较短,低音区有效发音弦长比较长。以有效弦长的十一分之一处为最佳击弦点。以此位置计算方法是:高音区在距琴码2公分到2.5公分处;中音区在距琴码2.5公分到3公分的位置;低音区在距琴码3公分到3.5公分处。通过耳朵的聆听与眼睛的配合,再加上长时间的训练,一定可以找到标准的击弦点。

3.触弦点

即击弦过程中琴竹头触及琴弦的部位。正确的发音是用琴竹头中部击弦,音色最为饱满、厚实,靠前或靠后,即影响音色,还容易碰到别的琴弦,影响准确性。只有正确的击弦位置、触弦点和运力才能保证弹奏出干净坚实的音质和理想的音色。

四、练琴的诀要

对了已考入师范院校学习扬琴的初学者来说,很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练琴,除了掌握正确的持竹和基本的动作要领外,还要学会科学的合理的练琴方法。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练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乐器的学习不像普通的学习,它是一个包括了脑力、体力和肢体语言表达,三重运动这样一个复杂过程,所以练琴时要动脑,要花心思,带着问题和怎样去解决问题的方式去练琴。其次,就是要学会慢练。在慢练的过程中,因为有充足的时间,会体会到音乐上很多细微的东西,会发现更多的问题,通过大量、反复的慢练达到技术动作的定型化,从而通过质变达到量变的转化。另外,练习中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识谱试奏能力,这样就可以把注意力重点放在音乐表现力和技术难点的提高上。还有,就是练琴时间的合理安排。按每天练习2个小时来说,基本功和练习曲就要练习达到一个小时甚至更多。基本功和练习曲就是练琴的关键,对一个演奏者来说,如果没有一个扎实的基本功,那演奏起乐曲来就相当的困难。最后,老师布置的乐曲,多去听,去看一些优秀的演奏家演奏出的作品,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孰能生巧,加上自己的理解,在表演上大胆创新。

五、持之以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师范生学习的时间有限,接触扬琴这个乐器的时间又较晚,但是,我们有我们的优势,理解能力强,有音乐常识和音乐基础,要通过这些优势,抓住重点,持之以恒,切不可贪多、贪难,而忽视了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相信通过4年的努力,再加上今后不断的学习,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1]项祖华.《扬琴音乐的传统和发展》。中国音乐1993(2).

[2]林蔚丽;论扬琴的音乐表现力[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年03期.

[3]马昭艳;器乐演奏中力的技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1期.

[4]孙玥;论扬琴演奏技术训练的难点及其训练方法[J];黄河之声;2011年04期.

[5]肖笛;论高师扬琴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研[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猜你喜欢
公分扬琴练琴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乐器(2022年9期)2022-09-26 08:20:44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趣味(语文)(2018年9期)2018-12-23 02:19:54
练琴记
笼 子
中国诗歌(2018年3期)2018-11-14 19:09:21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心声歌刊(2018年1期)2018-04-17 07:23:00
乐乐姐姐热线
琴童(2017年11期)2018-03-05 20:00:32
练琴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10
小黑螺
西部(2015年1期)2015-11-18 17: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