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渔对浙江民间婺剧昆腔艺术发展的影响

2013-07-20 15:23:27洪明骏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大众文艺 2013年1期
关键词:婺剧兰溪李渔

洪明骏 (杭州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2)

昆曲是全国性的大剧种,距今六百余年,形成于明初,当时有昆山腔之称。明朝嘉靖年间,居住在江苏太仓的曲律家魏良辅,用十年时间总结前人的音乐和唱腔的艺术成就,把南曲改革为一种新腔,即“水磨腔”(昆腔)。水磨腔形成后就确立了昆曲的音乐体系。其后,戏曲作家梁辰鱼于明朝隆庆四年(1570)创作了第一部昆曲传奇《浣纱记》,奠定了昆曲的基础。到了明万历(1573至1620年)以后,昆曲就向南方和北方流行。从明代天启初年到清代康熙末年(1621-1722),是昆曲的鼎盛时期。

2001年5 月18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世界19个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现形式被授予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的昆曲艺术名列榜首。

婺剧,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多声腔的剧种之一。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剧种,而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等六大声腔的总称。婺剧中的昆曲是苏昆的重要一脉。保留了许多苏州昆腔失传的剧目和表演特技。2008年2月婺剧被国务院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昆腔在清代康熙后,因“花部”(乱弹等剧种)崛起而渐渐衰弱,此时,婺剧昆腔却方兴未艾,这和兰溪李渔的影响和促进是密不可分的。李渔(1610-1680),又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夏李村人(现孟湖乡夏李村)。明末清初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李渔自幼聪颖,才华横溢。二十七岁考入金华府庠。四十一岁迁居杭州。五十左右离杭定居金陵(南京)。六十七岁从南京移家杭州。李渔不仅创作了昆腔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曲,而且亲自带领昆曲家班四处演出,以年轻美貌、唱作俱佳的女伶乔复生为生角,王再来为旦角,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戏台堂会等演出场所,特别是在金华、兰溪、龙游、衢州等一带演出,深受人们喜欢,使其家乡成为江南昆曲的流行地,有力地推动了婺剧昆腔传播和兴盛。

衢州(古称“西安”)距龙游水路很近,是闽、浙、赣、皖四省的交通枢纽,有“四省通衢”之称,各种戏曲剧种(高腔、昆腔、乱弹、徽戏等)纷纷流入,明末清初已成为昆腔的大本营,班社众多,名伶似云,庙台棋布,草台星罗。因此,酬神演戏活动极为兴旺。正是衢州龙游戏曲的繁盛,才把李渔深深地吸引了。他在衢州了解了不少戏曲班社活动的情景,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在家乡写下了《无声戏》(小说)《谭玉楚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的初稿。

清顺治八年,李渔举家东迁杭州,过着“卖赋以糊其口,吮毫挥洒怡如”的生活。这期间他将小说又几加修改,稿中的素材来源于衢州府。稿中写道:衢州府西安县有个世代做戏的小村叫杨村坞,村里有个女旦叫刘绛仙,她的女儿刘藐姑如花似玉,戏艺出众。落魄士子谭玉楚为追求女旦藐姑,不惜投笔从艺,入班演戏,专事小生。生、旦情投意合,私订终身。谁知本地一个年近五旬的富翁看上了藐姑,以重金收买其母,欲纳女为妾。藐姑坚不肯嫁,某日和玉楚在晏公庙水台上演昆剧《荆钗记》,双双投江殉情。后被严州桐庐县的莫渔翁张网救起。从此,玉楚寒窗苦读,得中高魁,偕妻走马上任,从严、衢经过,酬谢了救命恩人莫渔翁,祭祀了执掌江河的晏公神,又在原投江的水台上点看《荆钗记》,刘绛仙扮演王十朋。演至《临江祭奠》,绛仙触景生情,想起女儿,悲痛万分;席上藐姑失声喊母,绛仙吓得魂不附体。后知原委,和睦如初。绛仙过不惯官家生活,复归梨园。谭、刘抛却官场,隐居桐庐县七里泷溪边。

后来,李渔曾多次回到故乡,将此小说改编为昆曲传奇《比目鱼》。李渔在昆腔《比目鱼》序中说:“吾乡徐文长(徐渭)先哲为《四声猿》,千古绝唱,《比目鱼》其后先于喁也哉!”足见李渔对徐渭剧作的赞赏和力推昆曲于世的雄心。

清乾隆年间,昆班已在兰溪、金华等一带兴起,李渔创作的《比目鱼》等十种曲,经常演出,妇女儿童亦多能言其剧情。正如,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说:“《十种曲》之书,遍行坊间,即流入日本者亦多,德川时代(1603—1876的德川幕府时期)之人,苟言及中国戏曲,无有不立举湖上笠翁者”,足见其影响。

以爱情悲欢离合为主题的《比目鱼》,可谓“戏中有戏”,是李渔《十种曲》中的扛鼎之作,迄今还被全国许多剧种所搬演。曹百川先生称赞李渔创作的《比目鱼》,“写生旦相爱,情节奇巧……情词并美。”

在戏曲家李渔的影响下,婺剧昆腔蓬勃兴起,继承发展,如,李渔家乡的兰溪金家昆曲班(1789—1820)又名“童邵和”班,童文恭始创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清同治十二年由童南屏为首恢复的昆班,新中国成立后,兰溪金家昆曲班更是欣欣向荣。 1960年,在县文化馆的帮助下恢复昆班,改名“金家昆剧团”。聘请昆剧老师伍竹庚来村教习。剧团自编现代剧《上游鱼》《切菜机》,配以昆剧曲调;移植现代剧《三月三》《赵富回头记》为昆剧, 同年被评为全国文教先进单位。此外,还有许多民间昆腔班,如兰溪金家昆班(1789—1820);兰溪伍家圩昆班 (1920—1935);武义翕如堂班(1929—1933);武义民生乐社(1934——1954);金华石井堂小班(1911—1942);东阳巍山昆腔坐唱班 (1912——1949);遂昌初小昆腔班(1919—1923);金华千人安昆腔太子班(1947—1948);兰溪集庆三合班(1918—1937);兰溪李慎修堂昆班(1923—1937)等。

新中国成立后,婺剧昆腔事业欣欣向荣,成立了宣平昆剧团、武义昆剧团、还有由三合班、二合半班等为基础组织的剧团,如浙江婺剧团、金华婺剧团、东阳婺剧团、义乌婺剧团、江山婺剧团等等。1954年8月,浙江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东阳剧团(东阳婺剧团前身)中,老生胡方琴在婺剧昆腔《盗令三挡》中扮演秦琼,荣获一等奖。汤溪五恒剧团(江山婺剧团前身)的花旦叶金钗在婺剧昆腔《思凡》中扮演小尼姑,荣获奖状。婺剧昆腔以特有的魅力,获得戏曲专家、中外广大观众的好评。

综上所述,在戏曲家李渔的传承和创新理念的影响下,至今,婺剧昆腔还拥有近百个剧目、近千个曲牌等,而且在自己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婺剧昆腔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与苏州昆曲的血脉相连。1981年,国家一级演员、婺剧艺术表演家周越先将失传的昆曲剧目《哑背疯》改编为《雪里梅》,传授给浙江昆剧团“世字辈”名旦王世菊,并参加了1982年夏在苏州举行的昆曲会演,获得专家一致好评。

1.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第202页。

2.曹百川:《昆曲家李笠翁》,《学蠡》,1935年。

猜你喜欢
婺剧兰溪李渔
畅游“水乡古镇”
科教新报(2022年5期)2022-02-28 09:06:45
兰溪模式 从“云里雾里”到“胸有成竹”
纺织机械(2021年2期)2021-06-04 07:57:54
关于婺剧的传承与保护措施研究
魅力中国(2020年51期)2020-12-07 14:22:19
SOLES OF WIT
汉语世界(2020年2期)2020-04-29 09:53:56
新时代的治水实践——福建莆田木兰溪建造“生命共同体”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16
李渔的养生之道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38
杨梅救了李渔命
Jinhua Opera in Our School
论表演者在浙江婺剧传承中的价值
婺剧《穆桂英》海报
艺术评论(2014年5期)2014-07-23 07: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