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齐白石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意义

2013-07-20 05:45:43郑小刚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美术系陕西西安710100
大众文艺 2013年11期
关键词:齐白石物象艺术

郑小刚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美术系 陕西西安 710100)

齐白石:(1864年-1957年)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原名齐纯芝,号渭清,他的老师为他取名齐璜,号濒生,别号白石。

因齐白石小时体弱,不适合干农活,就改向叔父学木匠活儿,后转学雕花木工,乡里人都叫他“芝木匠”。从木工到雕花木工,干的全是手艺活儿,这无形中练就了他的“手上功夫”,极大地促进了指、手、腕、肘、肩的协调性和劲道。齐白石接触到勾线、画图、染色,他的艺术生涯便由此开始了。可以说,在近代农村,劳动工具简单,农活很重,可在过去,木匠活较之农活也轻松不了多少,齐白石从农活的场所——土地转向木料加工、雕花再转向宣纸,可以说是个极大的转变,这既在意料之外,同时又有通常的逻辑性,对于齐白石而言,又在情理当中。在做木工时,齐白石自学了书画,起初只是反复临慕偶然得来的《芥子园画谱》,后同当地文人、画家逐渐接触交流起来,在诗文画理上得到指点,并有机会看一些古代书画作品。他在学习作诗、刻章的同时,兼做画工,为当地百姓画像,另外也画花鸟虫草。我上小学、中学时,从课本、杂志、邮票上看过齐白石的写意花鸟作品;后来上大学时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也看过齐白石作品展览,对齐白石那似有天助、信手拈来,自然天成的作品觉得太神奇了,妙不可言,但自从有一次从人民画报上看到了一期介绍齐白石早期人物作品的时候,便对其的认识加深了。齐白石早期人物画,用工笔画的仕女、菩萨、童子戏闹、玩耍图等,画面工整严谨,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设色自然。从这些早期工笔人物画可看出,齐白石在做木工之余,从传统绘画入手,为以后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

从1902年到1909年,齐白石受邀游历了中国的名山大川,开阔了眼界、胸襟,积累了很多画稿,创作了《借山图卷》52幅和《石门二十四景》,从大自然中直接感受到的鲜活形象,使齐白石逐渐摆脱了临摹成法的羁绊,齐白石在艺术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衰年变法是齐白石艺术风格的一次飞跃,在陈师曾的劝告下,他以“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的决心进行艺术变法,经十年发奋钻研,终于造就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早年的艺术积淀是衰年变法的基础,衰年变法是前期艺术积淀的华丽转身,为其艺术风格从传统转入现实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齐白石晚年佳作频出,如《荷塘鱼乐》《喜梅》《群雏游鱼》《莲池书院》《群虾图》等,作品构图新颖、留白多,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画面具有生气、正气,一扫明清一来矫揉造作、孤独冷漠、主观狂野、自命清高的画风,用色大胆,物象简炼、概括,写意性强,就简避繁,自然生动,画面构图疏密得当,景物相互呼应,形象鲜活、爽健盎然、体现了他所提出的艺术“妙在似与非似之间”的审美观,同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使人顿生情景交融之感,究其原因:齐白石出身农家,大半生在农村度过,耳闻目染,乡音难改,乡情难却,不慕达官商贾,情独平淡百姓生活,尽显农民淳朴之本色,取材多以百姓生活物象为主,其作品逐渐为广大百姓接受,名声远扬,晚年受邀在北平艺专讲授国画,使其在艺术上又得到一个很好展示自己,发挥自己,增强自信,沟通交流的平台,以至到八九十岁时还大量做画,作品更加洗炼,耐人寻味,使人产生无限暇想。由于齐白石早年出身农民家庭,木匠经历,后游历名山大川,广交名家、画友,卖画经历到后来较为平坦安康的生活为齐白石的艺术生涯提供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之其热爱自然、喜好颇多、好养花草虫鱼、生性纯朴,被中央政府冠以“人民艺术家”的美誉。

齐白石曾明确地说过,画花鸟虫鱼之类的景物画时,未曾见过,不敢大胆敢为也,由此可见他所画的必是自己见过的东西,真正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他的“妙在似与非似之间”的信条,使人欣赏他的作品时回味无穷。他画的一些小动物如蚂蚱、知了、蛐蛐有时极为写实与真的来比极“似”,同时有些花草虫鱼与真的相比又极为“不似”这一紧一松,煞是妙趣横生。他笔下的花鸟虫鱼的“形”的描绘可谓极“似”然而与真的来比,则仍然有如此如彼的“不似”不但无碍于形的“肖似”,且更有利于“神”的肖似以及形象美的追求,同时齐白石作品中的诗画相呼应,诗中有景,景中有诗,相得益彰。齐白石的用墨也非常讲究,墨色层次丰富,深浅、浓淡不一,作品中物象表现的远近层次分明,有丰富、奇妙的空间感,如其作品《群虾图》寥寥几笔,虾、水全出,而却没有画水,这其中道理,怎一个妙字能讲得清楚!齐白石作品中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其艺术高于生活,源于生活。他笔下的花鸟虫鱼,林木房舍,都是老百姓生活中常见景物,然而在他的细心观察下,比如,有些小动物,它们的追逐、争逐、打闹,相互游戏,生趣盎然,形象生动,使人看了亲切,浮想连连,对大多数人来说看似常见而又视而不见的场景、物象,却在齐白石的笔下层出不穷,可见其生活的独特见解,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

齐白石作品给人的启示:(1)和:即和气、和谐。天和、地和、人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花鸟虫鱼、林木景物、生气盎然、生机勃勃。他的作品多以祥和喜庆为主题,积极、健康、题材广泛,借以表现了万物相依、相连系,祈盼和谐万代。(2)爱:即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法国印象派画家凡高曾说:“爱不在表现,而在流露,齐白石的作品很好地印证了这句话,从齐白石所表现的题材物景,表现了对人和自然的大爱,同时在衰年变法,宝刀不老,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有增无减,佳作不断,我曾在中国美术馆看过美术家吴作人先生为齐白石画的半身像,人物满面红光,精神矍铄,气度非凡,使人记忆犹新。(3)齐白石所提的审美法则“妙在似与非似之间”与中国传统给画理论如“形神兼备,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等法则,精神上有相似、相通之处,继承和丰富了中国画的审美内容,而以“妙在似与非似之间”为审美法度,可以说用一句话概括了中国几千年来许多美术理论家一直想表达而未点到的审美法则精髓,第一次使人们对于艺术与现实物象的距离感的理解更加透彻,耐人寻味。以此可看出齐白石是中国传统画论的积极倡导者,“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同时又是中国传统画论的创新者,他提出的“妙在似与非似之间”,丰富了中国画的审美内涵。(4)齐白石的艺术潜移默化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比如儒家思想:重视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他的作品让人感觉不压抑、不狂野、不神秘,不温不燥,波澜不惊,是平和心境的自然流露,抱守在传统而有规律的生活空间中,捭阖在妙趣横生的艺术桃源里,作品雅俗共赏,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于无声处现真情,其作品初看不起眼,再看不离眼,更看眼不够,使人心、眼相互交融,妙曼已忘言,让人体会到了“上善若水”的无形境界,是道家思想的物象化反映。(5)著名艺术大家林风眠曾有“艺术为艺术”的观点,认为艺术的社会功能是艺术评论家的事;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提出文艺作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号召。我觉得首先齐白石的艺术创作,毫无疑问是为艺术而艺,这从他的作品气息中能深切感受到:深居简出,尽力回避繁多的应酬,热爱生活,坚持探索自己的艺术追求,自得其乐;同时他是社会的一份子,其作品覆盖面较大,在社会上的影响极广,在自觉不自觉中实现了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

1.《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5月北京第1版.

2.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1年3月第1版.

3.张次溪.《齐白石的一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3月第2版.

4.林风眠.《林风眠论艺》.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猜你喜欢
齐白石物象艺术
齐白石
金秋(2024年2期)2024-04-17 08:10:28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现代装饰(2021年3期)2021-07-22 07:09:54
雨浥红蕖冉冉香
金秋(2021年24期)2021-04-01 10:05:40
·齐白石
金秋(2021年22期)2021-03-10 07:57:02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武术研究(2020年3期)2020-04-21 08:37:26
纸的艺术
齐白石·书画作品选
中国诗歌(2017年1期)2017-04-28 01:15:03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