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却与物质方面的需求开始拉开了距离,是否我们可以反思——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不存在异化?运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解释当代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中的社会现状问题,即主要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了私营企业这一资本主义的因素做出解释,同时探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基于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状况所具有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营经济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41-02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特别是批判性地研究劳动这一概念的形成及发展的基础上,同时也经过大量的思想资料的积累和对前人思想理论的研究而发现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比较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其中异化劳动是《手稿》中的核心概念。
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人们改造自然界满足自己需要并获得生活资料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真正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为我的劳动。但在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其存在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结果都与作为主体的劳动者处于对立的状态,是为了挣钱的劳动,是纯粹的生活手段的劳动,是造成了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劳动者更加贫穷的劳动。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现实启示
现在我国还处于生产力不是很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鼓励商品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而与此同时在私营经济中的异化现象也是存在的。例如,对一部分人来说容易受到西方金钱拜物的影响是必然的。因此,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国有部分人、尤其是对于物质生活享受要求很高的那部分人,会出现一种沉迷于金钱、物质的现象,这种现象用马克思的话来解释,实际上就是异化。还有的异化现象是表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上的。人们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财产和追求享受,实际上却是沦为了消费的奴隶。在消费过程中,消费对象和人都被异化了。金钱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标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劳动者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挑战,可以说现在的劳动仍然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获取物质利益,“一切向钱看”成为人们活动的一项准则。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中其实不是劳动者驾驭工作,而是工作在驾驭劳动者。
如果这些问题继续被忽视和扩大,必然会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和谐稳定,那么首要面对的就是克服异化问题。同时也应分清一种事物中利与弊两方面的孰轻孰重。要认识到异化现象在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中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私营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还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当今社会很大程度上只重视经济的发展、重视GDP数字的提升。人们的活动领域大都处于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就不可避免地被物异化。对此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点给我们提供了应有的理论警示。现在尤为重要的就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时还要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进步发展。而这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现代中国改革实践的要求——私营企业的出现
在现代社会中,代表着现代性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就使“人的世界”被“物的世界”包围了。但这种趋势也迫切地呼唤着人们去克服和解决现代化活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及其所衍生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目的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涌现出了很多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我们称之为异化现象。对于当今社会的异化现象的解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可以说是我们的重要理论武器。那么,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私营经济的兴起引起的相应问题,可根据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分析其产生的过程。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资本原始积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871不能不承认,一些剥削现象仍然存在于我国的某些私营企业中。因为私营企业占有雇工的一部分剩余劳动,那么就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剥削。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归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经济组织。这就是说私营企业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通过对私营企业概念的理解,我们知道私营企业主要收入是靠雇佣劳动来实现的,那么一定程度上的剥削收入就必然会存在。但是,我国的私营企业主的收入却并不是完全地无偿占有雇工的剩余劳动价值,因此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那些剥削现象。
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一些私营企业的员工被强迫加班而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正如马克思描述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表现一样,即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愿的,而是被强迫地强制劳动。劳动者就像躲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劳动只不过是劳动者为了维持生存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工人们被迫加班也正是异化劳动的表现之一。另外,还有一些私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生产环境较差,安全卫生状况堪忧、劳动关系不规范、企业增效不增资,职工积极性不高、劳动保障覆盖率低等等。私营企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在某些私营企业中确实存在着异化劳动现象,主要体现在雇主和雇工的利益关系上。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都是异化劳动的表现。在这种境况下,工人所得到的待遇都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异化劳动的结果和表现。这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描述是相符的。
在认识到私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我们却不能把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剥削相等同,应当清晰地认识到它们是不可完全等同的。
具体分析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中的各种问题,就会发现我国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与马克思所论述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私营经济的不同之处。
首先,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国家私营经济的本能,它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甚至会不惜代价地采取任何手段;而我国的私营经济的目标也同样是追求利益,但那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才可以进行的。其次,资本主义私营企业中的雇主和雇工之间除了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政治上还存在着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而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中私营企业的雇主和雇工无论在政治地位上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处于平等位置上的。尤其是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在一定意义上就更需要私营企业来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最后,中国现阶段的私营企业主群体已经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具有其鲜明的特征。
江泽民“七一”讲话站在社会结构变迁的高度指出,私营企业主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个讲话说明了私营企业主阶层既不是新生的资本家,也不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而是与产业工人、农民劳动者、专业技术工人等一样都是社会主义阶层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经过三十多年不断的发展,私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力量。同时私营企业主阶层也不断发展和壮大。而从私营企业主这个群体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私营企业所体现出来的优越之处。
首先,从生产资料归属看,企业主在国家法律的保护下私人占有私营企业的资产,同时对企业资产享受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可见在私营企业内部,企业主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而在通常情况下,被雇用的员工则是一无所有的,并且没有权力去占有和支配这些生产资料。从财产的支配和使用看,剥削收入不是私营企业主的主要生活资料来源。及其家庭作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是他们的劳动所得。其次,从私营企业内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是靠买卖劳动力而间接实现的。企业主提供生产资料,被雇佣者则提供劳动力。所有的经营管理过程由企业主掌握,其中也包括雇员劳动力怎样使用。企业主会根据劳动力的价值以及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付给雇员相应的工资等报酬。这是典型的雇佣关系的表现。从社会流动和资本积累来看,私营企业主阶层成员来源主要是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等原有阶层中分化出来的。初始资金来源主要是个人或家庭的劳动、经营所得的积累。可见这与过去的资本家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三,从私营企业纯利润的来源和归属看,虽然是雇佣员工与企业主共同创造了私营企业的纯利润,但是企业主却是个人占有、支配和使用这一部分利润。企业主凭借生产资料私有而获取的收入实际上就是无偿占有雇工所创造的、超出劳动力价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这也是企业主的资本所有权所产生的收入,即资产所有权在分配上的体现。雇工没有权力去分配企业利润,仅仅是得到工资,即劳动力的价格。企业主正是通过拥有私人财产,进而通过雇佣劳动而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成为中国现阶段先富起来的这一部分人。另外,私营企业主也不是我们过去意义上的资产阶级的重现,而是一个新生的社会阶层。从管理劳动和社会贡献看,私营企业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其中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安排很大一部分劳动者就业,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还有就是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总的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私营经济发挥的作用主要还体现在积极方面。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强大生命力
我们运用马克思的理论思想解释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究竟来自哪里?我们可以从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态度来探讨其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世界文明宝库和人类科学思维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位学者,哪怕没有读过一篇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其研究中也不可避免地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了解和考察事实和材料。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当今社会掀起了一场关于“重读马克思”的潮流。从这种潮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从我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不断研究和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实践的理论,其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正是源自生生不息的社会实践。这种巨大的生命力并不单纯在于基本原理本身,而在于与实际相结合。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用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穆艳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导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