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2013-07-19 10:09任亚梨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年1期
关键词:东南大学学分研学

方 霞,任亚梨

(东南大学 教务处,江苏 南京211189)

0 引 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以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元一体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把人才培养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性化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1-2]。

2007 年教育部财政部全面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建设项目。实践教学作为大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这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本科生的创新训练项目;是一项以注重“兴趣驱动,学生为主,注重过程”为原则而实施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在“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支持下,我国高校的一大批优秀大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融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中[4]。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是落实该建设项目的一个重要方面,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提高本科生学习能力的同时,重点培养和提高其科研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在研究创新实践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5-6]。

1 课外科研训练的目的意义及其历史发展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源自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1969 年该学院即创立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UROP(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以资助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这一项目的实施开创了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先河。经过30 多年的实践,UROP 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和成熟的运作机制[7]。

90 年代,美国UC-伯克利大学也开始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并推出了许多开创性的举措,在本科科研训练方面成绩显著,形成了著名的“伯克利模式”。

在我国,清华大学在考察了MIT 的UROP 计划后,在已开展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摸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于1995 年提出了学生科技训练计划SRT(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并将其列入“九五”规划,1996 年正式实施[8]。作为我国首项本科科研训练计划,SRT 在跨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著。之后,浙江大学借鉴MIT 和清华大学的成功经验,也于1998 年试行了SRTP[9]。其他高校,如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也陆续设立了学生科研训练项目[10]。

2 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活动的开展

东南大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始于1999 年。以戴戈(大三)为代表的首批学生申请了东南大学1999 年度创新立项。他在项目后期参加了2001 年的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并为学校捧得了挑战杯。

高校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以本科生科研训练为主线[11]。从2003 级学生起,学校在教学计划调整中确定了实施全员课外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在课外通过科学研究而学习(称为:课外研学),要求作为学校本科教学所实施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三位一体”教学新模式的组成部分而落实到各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方案规定每位本科生在四学年中必须通过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学校、院(系)两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参加学科竞赛、提交研学作品、发表论文、取得专利、聆听科技学术报告(讲座)并撰写相关论文等主要途径取得2 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学校称该性质的学分为“课外研学学分”。而学生能否获得课外研学学分是以重在参与和体验科研的全过程为前提,并看其是否得到了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是否受到了严格、严密、严谨的科学作风的训练。学分还明确学生的课外研学成绩等级为通过、中等、良好、优秀。并制定了《东南大学课外研学学分认定办法》。

东南大学课外科研训练的体系框架如图1 所示。概括为“6-6-6”建设,即六类引导课程建设,六类研学活动开展,和六类保障措施实施。

图1 课外科研训练教学体系框架图

(1)六类引导课程

首先设置六系列研学引导课程,包括新生研讨课程、学科概论课程、工程导论课程、实验引导课程、专题研讨课、综合实践课。在新生入学时就设置新生研讨课,引导新生对培养自己的研学素养产生兴趣,同时根据不同的院系专业设置不同的学科概论课、工程导论课,使得学生能够对本专业有一个概念上的认识,也可以通过选修别类学科概论课,在自己专业的基础上扩展学科视野,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专题研讨课、综合实践课则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课内模拟实践环节,为之后实践过程的实际操作打下基础。

(2)六类研学活动

东南大学为学生提供包括自主选题科研立项、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自主提交研学作品、自主聆听研学讲座撰写报告六大类自主研学活动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国际级、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系级等不同的级别,以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自主研学训练,以营造自主研究实践的氛围。针对不同学生研学能力的差异设置不同级别和类型的研学项目:学习成绩优秀,并且有足够能力来开展课外活动的学生可以通过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国家级省级项目自主立项、参加基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等途径来进行自己的研究学习;能力稍弱一些的就可以通过校院及自主立项、校院级学科竞赛、自主提交研学作品等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课外科研训练,而自主聆听研学讲座撰写报告则是为研学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提供的一种研学途径,聆听学科讲座,通过课下查阅资料、文献检索,完成科研最基础的一步。

(3)六种研学保障措施

同时,为保障上述研学引导课程和自主研学活动载体能够顺利进行,学校采取了六大类保障措施,包括队伍组织保障、过程管理保障、网络平台保障、评价引导保障、基地条件保障、政策经费保障。

根据以上体系条件的提供,逐渐实现自主学习引导、自主研学训练、自主研究实践三层次研学实践境界。

3 课外科研训练活动作用分析

3.1 激励与导向

在学校的课外科研训练活动中,把课外研学学分作为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甚至把课外研学学分作为保送研究生或者评选优秀学生的一个重要参考条件,如我校信息学院的学生戴戈由于出色的科研能力而破格免试为研究生便是一个实例,这无疑对全体本科生起到了激励与导向作用。

3.2 综合与整合

现在的学生正处在科学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化的时代12 。在这样的时代里,学生必须意识到要想取得一定的创新成果,靠单一专业方面的知识往往难以取得突破,只有将高度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融于一身才能实现,即要具备相关知识的融合能力,又要具备组织协调的综合把握能力[13]。因此,在课外研学学分制条件下,首先在人力资源方面提供组建科研队伍平台,合力攻关,突显“核能效应”;其次,在设备条件方面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发挥“现代化立交桥”作用。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创新实践中逐渐养成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敢于怀疑、挑战权威的无畏精神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开拓精神。这三种精神的完美结合将是当代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保证。

3.3 调节与评价

传统教育评价侧重于总结性评价,常常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业质量的唯一标准[14]。而这种考试又多以强调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的形式出现,导致大学毕业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使得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提出严重质疑15 。课外研学学分制所体现的是现代多元化评价体系,即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动态性评价与静态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它不仅表现在对大学生已经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评价,而且对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鉴别和认定,改变了以往只对大学生进行描述性、静态的、标签式的教育评价方式。促使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专长与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获得最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重新审视自身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 课外科研训练活动效果分析

为保证课外科研训练体系实施的规范性,东南大学制订了“东南大学本科生课外研学学分认定办法”,并根据该办法的规定,对不同的研学成果给予认定。自2003 年进行了完整的课外研学“6-6-6”建设,学生所获得的课外研学总学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2003 级的10673.3 到2008 级的16282.2(见图2)。

图2 东南大学2003-2008 级毕业生课外研学学分柱状图

在对每年课外研学总学分的分布(见图3)进行分析时发现:通过自主立项的SRTP 获得的学分始终占主体地位,但通过竞赛和聆听讲座所获得的学分所占比重也在逐年上升,而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这些对能力要求比较高的途径所获得的学分也一直维持在小比例,体现了全校本科生课外研学活动的整体性。

图3 2003-2008 级毕业生课外研学学分柱状图

5 结 语

东南大学面向全体本科生的科研训练体系经过过去10 年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在今天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在当前高校中也属前列. 这项活动的开展对于本科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在目前的本科生科研训练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会成为我们以后进一步努力完善的方向。

[1] 白文苑,张文政.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模式探索[J]. 教育研究,2010(4):99-102.

[2] 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等. 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2005(5):31-33.

[3] 张玉平,秦惠洁,黄振宝. 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62-65.

[4] 李杨帆,朱晓东. 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5] 王广顺,陈小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6(11):95-97.

[6] 谢纪美,康文雄. 关于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探讨[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124-127.

[7] 卢晓东.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伯克利加州大学本科生科研[J].高等理科教育,2000(5):67-74.

[8] 阎桂芝,都治国.加强“SRT”计划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52-155.

[9] 段 徐,章燕棋,应美丹,等.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3):58-59.

[10] 王永生,屈 波,刘 拓,等. 构建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J]. 中国高等教育,2010(6):21-25.

[11] 韩照祥,朱惠娟,李 强.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培育创新创业人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82-84.

[12] 乔思辉. 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评析[J]. 中国电子教育,2011(1):11.

[13] 肖伟才.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81-84.

[14] 张学军,王锁萍. 全面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4-6.

[15] 郑家茂,张 胤. 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2.

猜你喜欢
东南大学学分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学分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