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街道办事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潜能达到一个极限的状态,如果还是按照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的话,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有更大的突破,反而会导致一系列负面问题的产生。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能够缓解资源、环境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另一方面还能够逐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目前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一边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另一边的问题诚然也显得非常的尖锐。
1.生态环境破坏严重。(1)土地沙漠化加重。我国土地沙漠化愈发严重,把1994年和现在的数据进行比较的话,全国的沙漠化面积从原来的159万km2达到现在的262 km2,其沙漠化的扩展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当前我国已有493万km2的草地和393万km2的耕地遭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
(2)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每年有50亿t的土壤流失大概占据了全球流失量的五分之一,居于世界首位。当前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据我国国土面积的38.2%。
(3)土壤盐碱化扩大。致使土壤盐碱化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不合理农田灌溉,二是过度放牧。据有关数据显示土壤盐渍化的面积达到0.99亿km2。与此同时,土壤盐碱化的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大。
2.自然资源迅速递减。(1)生物多样性角度。据有关数据统计,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目前约有4600多种高等植物、430多种脊椎动物处于一种濒危的状态,大概有200多种高等植物濒临灭绝的边缘。
(2)水资源角度。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南多北少,南方水量充足且集中,但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8%;而对于北方来说,北方干旱少雨,但是耕地面积比南方大,这样的状况给我国的农业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
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贯彻于整个过程,无论是推广还是应用;该体系对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减少资源消耗、减低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具有显著的意义。其实质是:以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为原则,以经济效益为动力,把绿色GDP和可持续发展这两者作为导向,遵循“5R”法则,其法则具体为: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再回收原则(Reeovery),即要求将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再分类进行回收利用;再制造原则(Remanufacture),即采用先进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修复和改造报废产品。
如:养鸡场的鸡粪用来喂池塘里的鱼,还可以用来施肥,作为农家肥种菜;水稻田还可以用来养殖龙虾,充分利用资源。
上述例子就表明优化农业产生到产品消费的整个过程,来达到促进物质的循环使用和有害因子的零排放的目标。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对我国的三大产业的大循环提出了要求,把一切和农业相关联的产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为一个模式,继而成为一个闭环的流程,这个模式是:自然资源一成品一废弃物一持续再生资源”,从这个模式中可以看出一切能源和资源的投入都实现了各自的价值,其利用率达到最高,其中的农业产生经济发展对自然与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这样的实例在我们生活中也可以常见:酿酒后的酒糟本是废物,却变成了养鱼的好饲料;鱼塘的塘泥对葡萄树来说又是上好的肥料;葡萄又可以用来酿酒,葡萄园可以用来从事生态旅游。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概念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建设的完美融合,有效地弥补了绿色产业所强调的安全消费而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在我们的显示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人及家畜的粪便——发酵产生沼气供家庭的用火用电——发酵的剩余物是好的肥料——肥料可以供作物生长——作物供人畜食用。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是一项复杂综合性系统工程,它包括了三个层面:农户层面一生态园区层面一区域循环农业层面。
1.农户层面。独立的农户在进行农业劳作的时候,除了追求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之外,还应该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达到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目标,提高有限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率。
2.生态园区层面。建立一个农业生态园区,充分循环使用和分享自然资源。这个农业生态园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甚至于扩展到服务业和工业,在废弃物的交换和循环利用和要素的耦合相互依存并且共同协作的基础之上,从而呈现为一个网状的产业系统。
3.区域循环农业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政府应该担任起自己的表率作用,对于条款和政策这方面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在百姓认知观这块应该培养其健康环保意识,同时还应鼓励绿色农产品的优先采购和进入市场。
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既可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又可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已经存在的生态问题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予以解决,更为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减少危害性的生态问题的再次发生。
[1]李莎莎.循环农业模式设计与动态评价研究[D].南昌大学,2009.
[2]周海川.基于能值分析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以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0.
[3]金晶,曲福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6(6):57一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