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家东 初振华 王锡敏
山东荣成因渔而兴,因渔而名,水产品产量和渔业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域首位,海洋捕捞、加工及现代海水养殖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丰富优质的水产品资源为荣成海洋食品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然而由于传统粗放式的水产品加工模式,使得资源产值却未产生与之呼应的效益倍增。
基于此,荣成市将科学技术作为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科研攻关、人才引进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全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对传统水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加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率。被批准为国家级海洋功能食品加工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国家海洋“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兴农与可持续发展海水养殖示范县、国家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国家科技产业示范中心。
一斤淡干海带售价只有两元钱,而超市里荣成海之宝公司经过精深加工的海带产品4克却能卖到3元钱,效益增加了上百倍。食品加工剩下的鱿鱼下脚料和鱼头等废弃物作为饲料出售每吨仅卖五六百元,而荣成泰祥集团利用新技术从中提取脂肪酸和生物多肽,每吨增值四五千元。海产资源的精深加工产生了极大的倍增效益。这“化腐朽为神奇”的背后,是现代海洋生物科技的强劲支撑。
荣成市始终把科技作为发展蓝色经济的产业支撑,积极引领渔业企业走好“科企联姻、校地联合”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路子,为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搭建对接合作的平台,既帮助企业获得同行业最前沿的技术支撑,有效破解了区域自主创新智力瓶颈,又为科研院校的成果找到了转化的接收地,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使企业站在了科技巨人的肩膀上借力腾飞,跨越发展。
荣成市自2009年以来,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活动周,为企业与科研院所搭建 “产、学、研”交流、合作的平台,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为更好地促进校企“牵手”,让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短暂的时间尽可能地充分交流、有所收获,每届联盟活动周启动前夕,荣成市相关主管部门都提前几个月就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对接,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掌握科研一线的成果动向,从中筛选有可能达成合作的院校、科研成果,有针对性地进行邀请,促成“联姻”。
目前,荣成市各大渔业企业已经先后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技研究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聘用了一支由知名专家院士组成的科技顾问团,实施转化多项“863”项目课题,完成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200多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全国唯一一处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主题的“ 863 计划”产业化基地、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园荣成分院、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学综合观测研究站等陆续在荣成落户生根。
荣成市坚持把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放在结构调整的重要位置,注重发挥龙头骨干渔业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企业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广泛引进科技人才,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把海洋经济发展转型的立足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
“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荣成寻山集团,成为全国海产贝类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通过研发推广优质、高产和抗病性、抗逆性强的贝类苗种和繁育等技术,辐射带动整个贝类产业养殖加工技术与经济效益的提高,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初步估算,每年可间接增加产值126.33亿元,税收15.5亿元。
作为一家拥有资产15亿元、年收入16亿元的大型集团公司,寻山集团一直把科技创新当做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几年来,累计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863”“973”以及科技支撑等重大项目20多项,科技对海洋经济的发展贡献率达到70%。寻山集团是荣成渔业企业注重科技创新的一个龙头和缩影。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一大批渔业企业将目光转移到科技创新上来,并迅速成长为荣成县域经济的骨干支撑,引领着“荣成制造”向“荣成创造”的华丽转身。荣成泰祥集团每年将销售收入的3%用于科技研发,先后组建成立了“山东省海洋食品营养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承担着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和省级科研项目,主持制订了国内第一个“冷冻调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示范文本”,自主创新对企业效益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技术是发展的内核。在荣成,依靠技术,开拓创新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家的共识,他们在立足主业的同时,依托自主创新的技术优势,奏响了跨产业转型、产品附加值提升的全新乐章。2012年底,荣成市已发展了好当家集团、赤山集团、泰祥集团等资金技术密集、带动效应强的“渔”字号企业400多家,科技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65% 以上。
山东荣成,这座“中国海洋食品名城”,正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向中国现代海洋经济名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