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飞俊彩 艺海荡和风
——李俊和与他的传统文化情结

2013-07-18 03:05徐明森
对联 2013年15期
关键词:李俊楹联文化

●徐明森

他有着自觉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这是极为难得的。人活着要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哪怕是一滴滴,一点点,那就是高尚的人,一个无愧于人生的人,这一点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李俊和,字骧之,1954年生于吉林省梨树县东辽河畔的偏僻小乡村。青少年时期,时逢“文革”,初中毕业在乡务农。1972年参军,堂堂的仪表,遴选到中央警卫团服役。受环境的熏陶濡染,开始对书法艺术产生了兴趣,遂走上了自学之路。转业大西北当过工人、宣传干事。调回家乡梨树,供职于县供销合作社。有着工农商学兵咸具历练的履历,是他人生的一笔财富。他是自学成材的典范,于本职工作外,数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到传统文化事业中,成为全国著名的诗联家,书法家。多年来,他积极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和重大赛事展览,有四百多副楹联、书法、诗词、篆刻作品在国内外获得奖项,获全国一等奖(金奖)就不下三十余次,被业内人士誉为获奖专业户,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致在楹联界产生了“李俊和现象”。他出版的四本书,堪称四束文化艺术奇葩,即《李俊和获奖诗联墨迹选》、《勖修堂实用楹联大观》、《钢笔楷书速成导学》、《李俊和获奖诗联墨迹选》(第二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他是全国楹联最高奖——梁章钜奖获得者,成为关东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文化明珠,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俊和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赢得的荣誉是他努力奋斗所获得的最佳回报。已故联坛老前辈马萧萧给他评价是“诗书并美”。

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对联专家常江教授的评价是“文采飞扬”,并为之撰联:

艺才八斗人中俊;

和合二仙梦里身。

刘育新称他为:“当今联豪,关东之骄傲,吉林之瑰宝也。”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谷向阳教授赞誉他:

俊逸诗联开气象;

和谐翰墨竞风流。

著名楹联教育家、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南大学余德泉教授这样评价他:

大笔频挥皆俊彩;

清言一出即和声。

能得到诸多名家心悦诚服的评语是来之不易的,对此他既珍重又淡然。他常讲:“不管人家怎样评价,最终还得靠作品说话,靠扎实的基本功,靠真才实学,靠人品立足。”他享受到了各种荣誉和褒奖,也付出极大的辛劳,用曹雪芹的话叫做“十年辛苦不寻常”,岂止十年耳!他奋斗四十来个春秋,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创作上了。寒鸭涉水,冷暖自知,他有着惊人的毅力,近乎痴迷的韧性,视艺术如生命的执着。

他追求着,他奋斗着,故他快乐着。当你走进他的书斋——“勖修堂”,你会被那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怡人的翰墨馨香所包围,所感染,所震撼。那些闪光的奖杯奖牌,鲜红夺目的一枚枚烫金证书,无不昭示着主人的心性与自豪。那蕴藉着秦汉遗风魏晋骨韵的书法作品,那装帧成册的软笔、硬笔书法作品,临摹作品,一打打,一摞摞,极具个人风格,是他砚田耕耘的果实。

李俊和先生给人的印象是朴实无华,埋头做事,低调做人,从不张扬炫耀。他没有傲气,但不乏傲骨,他珍重名望学识,但令他唾弃的就是浮名,傲视谄媚,蔑视虚伪搞沽名钓誉那一套。他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那些追浪潮,赶时髦的事情与他绝缘,他的信念就是安心创作,老老实实做学问,出精品力作。他追求的是艺术真谛,远离喧嚣世俗,从不敷衍人。他是非有绳矩,从不枉评他人,不陶醉于溢美之言,不轻易给人写字,要写就写好,恪守心安理得的理念。不为时尚所惑,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浮名所累,这是雷打不动的。一颗平常心是他为人处事的写照,一颗不平凡的心,是他艺术追求的体现,是人格艺德之所钟,是一种境界和修养。他曾撰联为铭:

交友以情,莫论高低贵贱;

待人唯礼,无分远近亲疏。

凡与他有过真诚交往的人都会如是说。

李俊和的楹联情结由来已久,早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时就对春联感兴趣,每逢春节,或遇红白喜事,热心为乡亲们写对联,直到现在仍情有独钟。他说:这是民俗,更是文化,决不能丢。李俊和在楹联事业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创作了两万余副对联。作品题材广泛,大凡名胜古迹、旅游景观、人文历史、励志自勉、喜庆致贺,以及春联、寿联、婚联、挽联、各种行业对联无不囊其视野。创作的对联内容健康,格律严谨,文采斑斓,善于把巧妙的语句富于哲理之中,有讴歌赞颂,也有讽喻鞭挞,耐人寻味。他撰过这样一联:

绣枕横床,败絮一囊常倚梦;

香炉踞案,残灰半盏总登堂。

把那些自视清高,庸人自傲者,有其名无其实者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的楹联文学意味浓郁,善于使用修辞手法,颇具艺术匠心,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切题、切景、切情、切理、切时、切境、妙造自然。文学艺术要源于生活,才能显现生机和活力。2007年中央电视台大年初三第一套节目播讲他撰写的春联,联语从现实生活出发,讴歌党的富民政策,颂扬和谐社会建设,突出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主题,随着播音员的精彩讲解,一幅农家喜庆新春、分享盛世欢乐美好的画面展现在听众和读者面前。

把酒话三农,千家康乐杯斟福;

引吭歌九域,万象和谐景闹春。

一个“斟”字,一个“闹”字,就活了,斟的是福,闹的是春,联文朴实无华,别开生面。

李俊和还是一位集联高手,一篇324字的《兰亭序》竟能集联千副,一篇《好太王碑》碑文亦集千副,可谓洋洋大观。他善于自撰、自书、自刻。吉林省著名旅游景点叶赫那拉古城悬挂的近二十副楹联,从撰联、制作、书法、刻字均出自他一人之手。

2000年北京延庆“杏花节”征联,李俊和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高超的艺术手法集词牌成联:

红《梅弄影》,翠《柳含烟》,《万里春》回《芳草渡》;紫《燕归梁》,黄《莺啼序》,《千秋节》颂《杏花天》。被行家们赞誉为天衣无缝,巧妙自然,毫无争议地获得一等奖。2003年二届“杏花节”大赛,又以诗联并俪获两项一等奖,一时间成了诗联界热门话题,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联作以新巧切入主题,组联形式别具一格,受到专家们首肯,令评委们刮目相看。以“钗头凤”词牌格入联,采用镲和锣节奏韵律,丝丝入扣,为楹联的创新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获得了极大成功。

妫川好,花开早,曲陌芳丛啼翠鸟。松云抱,烟霞绕,红杏枝头春意闹。俏!俏!俏!

燕岭苍,水凝香,晴峦幽壑着新装。柳絮飏,蜂蝶忙,碧波湖上笑声扬。长!长!长!

2004年8月,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楹联大赛,其参赛联获得一等奖:

辅一代贤,擎二代旗,奠三代基。兴社稷,振龙魂,展志舒才,几度沉浮倾赤胆;

享百年寿,创千年业,负万年誉。启国门,扬特色,呕心沥血,满怀忧乐济苍生。

联文以超迈的气势,雄浑酣畅的笔墨歌颂一代伟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

李俊和咏物联堪称一绝,2005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征联大赛,他的参赛联摘得一等奖,并被大赛组委会谱曲列为茶文化节主题歌。联曰:

其志难移,纵千般烘炒,万遍搓揉,历尽艰辛成极品;

斯颜不改,况一任卷舒,几番起落,自甘淡泊散清香。

联文以拟人的艺术手法以茶喻人,把茶的深刻文化内涵,自然属性,写得生动蕴藉而又活灵活现,实为难得的佳构,我想陆公泉下有知,亦当欣慰。

2005年湖南“达浒花炮杯”全国楹联大赛,他又摘得一等奖。以高超的艺术手法,绝妙的语言功力征服了湖湘联友和全国联界高手。获奖联为:

生曾动地,死更惊天。无须土育肥催,偏向寒霄绽蕾;

响若崩雷,迅如掣电。何惧身摧骨碎,乐为黑夜增辉。

多么美的辞采!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传神的笔触!多么娴熟的语言技巧,真是太美了山西永济鹳雀楼是华夏四大名楼之一,2006年重修竣工后向海内外征联,制匾悬挂。李俊和联作由著名书法家李铎书写悬挂于正门,颇引人入目:

五峰列嶂,九曲抱关,想它鹳雀栖身,定是沉迷此景;

三省闻鸡,四围眺胜,问尔黄河转首,莫非留恋斯楼?

联文以拟人手法,独特的视角切入鹳雀楼的地理环境境由心造,语自情生,切情切景切物,自然贴切,引人入胜。

李俊和咏史联堪称佳构2004年陕西“三圣杯”大赛,他又摘得桂冠:

五千年才俊摇篮,名流衮衮。忆宗师造字,圣手酿醪,骁将平戎,通儒修史,如此武略文韬,我欲题联难纵笔;

八百里秦川门户,盛象煌煌。看渭水耀金,华山耸玉,潼关卧虎,峡谷腾蛟。这般诗情画境,谁来揽胜不怡心。

联文把陕西的人文历史地理物貌概括得沧桑而厚重读了震撼人心。

安徽灵璧虞姬文化园全国大赛,题霸王展览馆一等奖联发史迁之叹,慕英雄本色,把那段历史生发得饶有况味,令人啧啧称赏:

兴亡岂在天,倘当时马跃江东,河山未必归刘氏;

毁誉原由史,况今日人来垓下,香火依然拜项王。

在去年四川广元千佛崖全国征联大赛中,他的联获得一等奖,获奖金一万元,并镌刻悬挂于千佛崖景区大门。

石龛静穆、宝像庄严,问谁将峭壁劈开,挥手精镌佛世界;

下倚嘉陵、上摩银汉,看我把白云拂去,扶崖细览蜀文明。

此联意境深邃,形象生动,遣词精当,能从近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足见作者功力和水平。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李俊和对“三柱联”的创作探索是个亮点。目前在全国悬挂三柱联的地方不多,他的创新思路为楹联事业的发展,丰富楹联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起到了引领作用,颇令联界同仁瞩目。他为吉林雾凇节撰的三柱联,在全国自撰联联墨大展中获得金奖头名,对此中国楹联学会、楹联报刊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宣传。

风环瑶海,柳浪千重锦绣春。(下左柱)

烟锁江城,银花万树琅玕雨;(中柱)

云开画境,松水四围翡翠天。(下右柱)

2005年,为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撰刻的三柱联受到中国孔子研究会领导的褒扬。在校园内挂出,成为吉师大的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师生们驻足观赏研究,既感到新奇,又受到哲理的启迪和鞭策,应该说对师生是一种无声的勉励。

辟路书山,苦是斩荆巨斧;

(上联左柱)

摘星文宇,恒如凌汉天梯。

(下联中柱)

探宝学林,勤若穷源捷径;

(上联右柱)

李俊和对楹联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2005年到北京参加春晚楹联串场创作,省份之间结对组联,是五名主创人之一。其中,内蒙古对黑龙江联就是他独立完成的。

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

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

自2001年始,他每年均获得“中国对联年度创作奖”,曾被评为全国楹联先进个人,中国楹联学会德艺双馨会员。

李俊和的格律诗,古朴、高雅、颇具唐人气象。延庆二届“杏花节”获一等奖的七绝就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欲雨犹晴景亦佳,

妫川岚霭绾轻纱。

钻天燕子知何去,

邀取春霖染杏花。

托物寄情,使人愈嚼愈有味道。2000年首届“新世纪杯”汉诗大赛,他以一首五律“山溪”捧得金奖。

汩汩重岩下,

涓涓勔自强。

身曲蕲进速,

志远企流长。

鸟近疏听雨,

花浓倦嗅香。

终归江海去,

聚浪啸穹苍。

作为书法家,李俊和痴心临池,遍读古今名家法帖,书论,于古文字学有较深的研究,金文大篆是强项。他是一位学者型的书家,创作的书法作品其内容多为自己的诗词、楹联、骈文,印章自己刻,这是极为难得的。他的书法形成了自家风格,揉楷、行、篆、草于一炉,古朴端庄,雅逸充盈,极富美感。文学是艺术之母,是艺术表现的先决条件。艺术的本质是美的创造,关键是要逼近人的精神世界。书法是作者心机心迹的表露,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充分体现书家文化底蕴和内涵,展现艺术才情,他恰于这两方面的结合上表现极佳。看他的作品,不但能得到直观的艺术享受,而且能得到文学意味的熏陶和文化知识的启迪。多年来获得的奖项有“敦煌杯”、“小 榄 杯”、“ 人 寿 杯 ”、“ 炎 帝杯”、“金山杯”、“滕王阁杯”等。他的书法作品作为礼品在日本、美国、埃及、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受到国际友人和华侨好评。许多诗联作品被勒石制匾悬挂于泰山、山西鹳雀楼、山东李清照词园、湖南岳阳楼对联园、四川千佛崖、江西水帘洞、叶赫古城、吉林师范大学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和高等学府。有的被海内外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永久收藏。他的传略和作品载入多家典籍。

李俊和的知名度愈来愈高,影响力愈来愈大。他研究的是传统文化,昭显的却是先进文化、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文化有着无限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俊和为传统文化而立命,这是他人生的价值体现,是他的一种选择,对此他是无怨无悔的。

“志向务求克己,事成不以为功”。苍天不负有心人,天道终归酬勤。他秉承文章憎命达,翰墨著春秋,心性追古贤,艺以痴绝通神妙的理念眷顾传统文化,苦在其中,乐在其中。他追求传统文化的情结,真正达到了可以吃糠咽菜,不可一日无求的境界。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精神会得到无限慰藉,在愉悦中感受美的陶冶,生命价值会得到更好体现和升华。李俊和的楹联、书法、篆刻、诗词创作中无不传递着心灵与生命的对接,古韵与现实生活的体认和相融,把人生意义和责任感最充分地结合,散发出光芒,其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其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有着自觉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这是极为难得的。人活着要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哪怕是一滴滴,一点点,那就是高尚的人,一个无愧于人生的人,这一点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他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情结还会不断加深,因为传统文化早已溶入他的血脉中,贯穿于生命的终极。传统文化给他带来的不仅是名利双收,而且带来了坚定信念,顽强毅力,拼搏精神和巨大力量。他的生活因传统文化而更加充实美好,他的传统文化情结是他不断追求的艺术人生。他的艺术人生体现了他的生命价值,别人看到的,写出的,仅仅是侧面,或者说是皮毛,作为文化人并为之献身的他,他为自己撰写的长联是他展志抒才的心声,是无怨无悔视艺术如生命的自我写照。兹录下与更多读者和同道共飨。

数十载坎壈奔波,囊余蹙蹙,奚必说迍邅宠辱利禄功名。怅滔滔宦海,权任那鲤渡鲸泅。无非是梦幻阑珊,烟霞过眼。忆乡疃翠障,燕市戎装,垅峁缃塬,韩州素霰。去去来来,匆匆复匆匆,唯恋这半盏萤灯,寒斋陋壁总慕仰楚辞、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万卷宝典珍籍。时缀构异思怪想。黄笺朱案,写些个快论奇谈。信诺《高山流水》,应莫负两袖春岚秋露,六味沁腹香胸,八方道友贤朋,半觥清醨薄酿;

逾千篇风云故事,空剩眈眈,看不尽野史朝尘花开萼落。虽俣俣胴骸,亦难操输谋胜算,终逊于涂缣渲缟。翰墨怡怀。喜篆籀垂藤,隶分翃雁,正真步象,行草惊龙。林林总总,奂奂尤奂奂,便痴迷一枝秃管,斯守寂寞最倾襟夏鼎、商甲、周彝、齐刀、魏像、晋碑,百字残碣断志,常惹得魄绕魂牵。白楮黑浆,抛撒着幽情雅趣。放眭《疏帘淡月》,且留照四围妙画精书,三尺铜镡铁剑,几行新诗旧句,一颗愫胆敦心。

梨花一枝春带雨,敢为艺术写人生。李俊和是梨树的骄傲,也是关东的骄傲,更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和传播者。愿他乘东风,铸辉煌,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李俊楹联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谁远谁近?
孔府的年节楹联
徐州广化寺楹联赏析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A Brief Analysis On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In Classroom
我的暑假我做主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