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娅萌,王 茜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软件工程系,河北 石家庄 050035)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英语作为世界上通用的语言和交流工具,在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我国,IT行业对从业人员所具备职业英语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市场对精通英语的IT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在我国,只有小于10%的工科毕业生能够胜任在国际工作环境下的英语交流,而我国软件业最大的竞争对手——印度,却有25%的大学毕业生能够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工作。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2006—2010年,我国IT从业人员数量是逐年递增的,到2010年达到了1 000万,而国际化IT人才数量的理想预期达到了200万。也就是说,我国对精通英语的IT人才的需求达到了20%的比例,但根据调查,市场的实际供给却只有不到1%。
图1 中国国际化IT人才总量的理想预期 (单位:万人)
图2 2006—2011年中国IT服务发展(援引:Gartner)
图3 2006—2011年中国离岸外包产业发展(援引:IDC)
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我国IT服务和离岸外包产业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并且,从图3可以看到,我国对欧洲、北美洲的外包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而在欧洲和北美,英语是最主要的流通语言。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即将就业的学生来说,具备IT职业英语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这样的普遍现象,很多企业通过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来弥补不足。某些企业在整个培训周期中,每天都会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英语训练。但是,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能力进行这样的培训,这种解决办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难度,比如时间久、成本高以及人员流失等。所以《IT职业英语》这门课的开设就是把这个过程放到学校来进行,这样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培训的难题。
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IT职业英语》的前导课程是《英语》,它与其他专业课程、人文素质系列课程互为补充,共同为学生进入到顶岗实习阶段奠定基础。《IT职业英语》是一门融英语语言技能和IT职业技能为一体的综合职业技能课程。本课程通过模拟真实的IT行业工作流程,锻炼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综合职业技能。
针对职业岗位的需要,我们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部分,把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从而促进学习者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1.知识目标。使学生熟悉并掌握IT行业工作中所涉及的行业知识、英语知识,具备1 000个左右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量,扩大知识面,同时掌握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在工作中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运用英语对常见的技术问题、IT知识进行描述和表达,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能阅读及理解甚至翻译专业英文资料,使学生具备简单项目文档和商业信函的读写能力。
3.素质目标。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意识。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本课程的目标呢?针对这一问题,课程教学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形成了符合专业特色的课程设计。
《〈资本论〉(哲学卷)手稿》与当代中国的哲学自信——剩余价值哲学破解的10个理论难题 唐伟,等 5—25
1.设计理念。秉承课程的定位与目标,本课程的设计理念为“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技能,具备IT职场英语基本素质和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2.设计思路。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会同企业、专家召开校企合作专业论证会,逐步进行岗位调研、专业调查、确定现今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英语水平需求,从而依次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IT职业英语》课程普遍在第二或第三学年开设,学生在适应了校园生活与学习之后,普遍的优势就是思维活跃,并且能与教师采取合作态度。同时,也存在种种问题,比如大多数学生基础偏差,尤其表现在听力理解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上;此外,很多学生对课程认识不充分,不了解《IT职业英语》的重要作用,因而提不起学习兴趣;再者,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主动能动性差。
针对这三个问题,可以分别从教学内容选取与组织安排、教学模式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这三个方面来解决。针对学生基础差,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遵循“阶段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给学生充足时间进行基础听力与口语练习;针对学生对课程缺乏认识的情况,我们采取“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英语在职场中的重要性;针对学生养成的被动式学习习惯,我们采用“情境式”“互动式”以及“兴趣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下面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分别进行具体的介绍。
我们把《IT职业英语》课程分为两个阶段,16个单元。在课程组织安排上,我们改变过去的专业英语课程就等于“计算机古老文献阅读”的情况,制订了如下两个阶段的课程内容:
课程第一阶段以一名刚刚踏出校园并加入一家国际化IT公司General Computers的大学生Michael在公司的工作历程为主线,围绕这一主线设置了10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分为商务听说、技术电话对话、IT时文阅读、商务信函写作四个模块(见表1)。
经过了第一个阶段,Michael在这家国际化IT
表1《IT职业英语》第一阶段
公司得到了成长与锻炼,并顺利进入到软件项目开发部门。在《IT职业英语》第二个阶段的教学中,按照软件项目流程及其所需的英语技能,我们把内容分为了6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在软件开发团队的实际工作场景下的商务英语听说、技术电话对话、技术文档阅读和技术文档写作四个模块(见表2)。
表2《IT职业英语》第二阶段
在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不仅与Michael一起锻炼了IT职场的英语能力,并且体验了真实的工作情境,从而为专业课程中培养的软件开发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1.“开放式”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和软件技术搭建开放式教学平台,学生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随时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教学模式。基于《IT职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流程和相应工作任务为主线,创建了6个工作内容模块,每个模块既是独立的,也是递进的。工作的任务是由易到难,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
3.“仿真任务”教学模式。利用每单元的资料,为学生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指定任务,实现课内的教学实践。
1.创设情境法——带领学生进入模拟的职业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体验企业团队的工作模式,使学习过程生动有趣、简单易行。
3.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
4.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完成企业真实项目文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5.趣味教学法——引入游戏、笑话环节,比如讲到hacker这个词,就有一个关于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笑话,从而得出他们是最早的黑客的结论。通过笑话使得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自然高涨。
作为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IT职业英语》对教学条件有着其特殊的要求。在师资配置上,要求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在大学英语四级以上,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项目实践经验。教学环境以多媒体教室为主,以课件控制课堂流程,穿插大量生动形象的图解,便于学生总结规律和形成直观认识。在教学资源方面,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课程教材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系统性,要求内容由易到难;二是实用性,学习内容必须符合岗位工作流程。在网络教学平台上,除了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还要重视教学的互动性,设置“互动空间”的模块。师生不仅可以同时在线进行即时交流,也可以离线留言,搜索历史记录。通过此空间,丰富了课堂形式,满足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需要,增加了师生课外的教学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更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
[1]张宏.高职院校IT英语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J].海外英语,2011,(4).
[2]李莹.浅谈高职 IT 英语课程教改研讨[J].华章,2012,(12).
[3]王蕴金,李淑红.从职业出发的IT英语课堂设计[J].考试周刊,2012,(71).
[4]刘洪武.任务型教学法指导下的IT英语教学[J].河南科技,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