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
和谐,是一个在近几年之内大行其道的词汇。它的延伸词汇有很多:官民和谐,城乡和谐……但很少有人提财政和谐。而广西财政,确是将其放入了“五个财政”之中。
这个定义包含的面很广泛,既包含了财与政的和谐,也包括了财政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和谐,还包含了财政与预算部门之间的和谐,更包含了财政与地方百姓之间的和谐……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联系与分工
财政部门在政府部门中究竟占有多大的权力,这是许多年来许多学者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哪些工作应当财政负责,也是一个一直在变化的议题。
“我认为,找钱这件事儿,应该由县长负责。财政局长负责的,应该是如何把钱花好。”桂林市灵川县县委书记袁国华认为。这也代表了许多政府机关对于财政的看法,“掌柜”就干好掌柜的活儿,怎么赚钱,是“东家”的事儿。
但另外一些财政人表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记者几位走访到的财政局长表示,财政的资金流向是一个“圈”,而不是一条“线”。
“我们为什么要花钱?花钱是为了赚回来,投资要讲究一个投入产出比,产出比过低的,我们也要问一个为什么。”北海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忠广对记者说。“不仅是工业园区我才这么说,作为财政来说,也要有这种资本运作的意识,不能随便把钱花出去,再找地方赚钱。”
他说:“这是财政的本职,也是政府的本职。”
其次,财政对于政府决策的辅助性功能正在得到持续性的改善,而这种改善更主要的是表现为在政府的领导下,财政部门统筹协调各经济职能部门齐抓地方税源培育、共促财政收入增收。广西钦州市一名政府领导表示,为做好地方税源培育、增加地方可用财力工作,该市财政部门出台了“加快财源经济发展三年倍增计划(2013-2015年)”,由市财政部门统筹协调相关经济职能部门以及各县区政府共同做大做强地方财源、增加地方可用财力
而在财政内部,也有“和谐”的要求所在。财权下移,财力下移,一直是地方财政呼吁的问题之一,自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地方财政人表示,中央财政已经集中了过多的财力,而从地方保留最多的增值税来看,25%的地方分成,即使全部下沉至纳税地,对于地方财力的提升也是杯水车薪。
有关权威学者建言,在目前中央、省、市三级对主体税种划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下放主体税种一定比例作为基层政府稳定的财力来源。同时,为降低县乡财政收入风险,应当在兼顾税收征管效率的前提下,将年度间波动较大、流动性强、地区之间税基分布悬殊的税种作为省、市级财政收入,相应置换收入稳定、区域性强的主体税种作为县乡财政收入,确保县乡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县级政府对乡级政府的收入划分上,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乡镇可实行分税制,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乡镇可采用县级收支统管体制,由县级政府以核定收支、考核奖惩等方式统筹保障基本支出的需要。
并非对立
广西财政人表示,财政与部门的供需矛盾本身就是一种常态,但并非对立。
“预算部门向财政申请资金,这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广西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蔡高根对记者说,供需失衡,财政与部门之间的“不和谐”成为必然。
“财政和部门,是一个供需的关系。”他表示,部门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不能说和财政没有关系。“但他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
在广西许多财政人的分析中,长期以来存在着部门之间“抢钱”的状态,是财政与其他预算部门之间的矛盾点。“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财政有多少钱,让他们参与到政府资金的分配中来。财政是一个上游部门,不是直接面对老百姓的部门,所以财政在做预算的时候也需要和部门充分的沟通。如果沟通充分了,那么就不存在矛盾。同时,应该多多换位思考,有钱给钱,没钱给说法。”
所以广西的“五个财政”中刻意提到了“和谐”,实属用心良苦。蔡高根认为,平衡财政与部门之间的供求关系,是财政与部门之间和谐的开端。部门参与了财政的工作,也就等于财政变相的参与了部门的工作。百色市财政局总会计师廖立明表示,财政与部门之间本应该形成一股合力,如果人为地将财政与其他部门放在一个对立的角度上,这本身就是一种误解。
为企解惑
第三种“和谐”,是财政与财源之间的和谐。对于广西的很多地方财政来说,企业,是他们除了土地之外的最大财政收入来源。广西地处边陲,一些地方财政直言,我们吸引企业进驻的最大吸引力,就是财政政策。
刘忠广表示,在广西北海等地,近几年均有许多企业进驻。那么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过程中的矛盾。
钦州市石化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张绪东说,财政在挑选企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一个平衡,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在做大做强经济总量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加地方可用财力。
一些广西财政人表示,在地方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大型国企央企一般不会给地方留有太多的税收。由于总部经济的影响,许多企业选择在广西生产,在总部销售,这样就对广西本地财政在实质上造成了税源的流失。
但他们也表示,适量的允许这些大型企业进驻的原因,在于财政需要打造地方的特色财源。以大型企业为核心,打造产业园区和产业链条,大力支持这些本土企业的发展,让它们贡献更多的税收。
也就是说,大型企业仅仅是一个“招牌”,虽然它们也给地方提供了客观上的税源,但财政的主要“发力点”,是在培育这些“自己的财源”上。这也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和谐。
为民解忧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表示,所谓“和谐财政”实际上更应当注意的,是财政与老百姓之间的和谐。
“说到和谐财政,就不得不提财政与老百姓之间的和谐。”他表示,其实说财政与老百姓之间的和谐,就是发展财政与民生财政之间的和谐。在广西各地的调研中,各地财政多次提出这两种财政理念之间的“边界”问题。
“我认为这两种思路并不冲突。”蔡高根表示,发展就是为了有更多的政府资金投入民生,而民生投入则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但一些地方财政人也在调研中反映,在广西作为后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之下,是多顾及发展层面,还是多顾及民生层面,实在是一个难以取舍的问题。而在广西财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大局观念之下,实际上是给予了地方财政很大的支出压力。
“要和谐,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的。”这是许多广西地方财政人的想法。
而对于对百姓的民生支出方面,广西财政人多认为,与其由财政来负担所有的民生支出,不如将需要财政承担的和需要市场运作的方面做一个完整的界定,应该由市场承担的,就由市场承担。而财政则担负起民生支出“攻坚”的任务,而不是像之前一样的“撒盐”式支出,雨露均沾,但效果甚微。
总而言之,所谓“和谐财政”,实际上是广西财政人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和决心。